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職業院校文創產品開發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文旅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藝術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與地方紅色場館合作,發揮教育優勢、專業優勢和人才優勢,深度挖掘文化資源內涵,有效融入課程實施過程,積極推進項目活動體驗,系統做好紅色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工作,用文化作媒、創意賦能,用妙趣橫生的現代創意將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轉化為深受大眾歡迎的時代正能量,讓紅色文化走出紀念場館、文物書籍,走進校園、走進生活,并逐步將其內化為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積極有效培養新型文旅人才。
關鍵詞:紅色文化;文創產品開發;職校人才培養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文化旅游部門可以依托學校資源,推進實施紅色文化“活”起來戰略實踐,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藝術職業院校更需要打破專業邊界、校園邊界和產業邊界,發揮自身藝術專業優勢,通過資源整合、項目實踐和創意賦能,有計劃、有組織地參與開發地方紅色文化文創產品,讓紅色文化走出紀念場館,走進校園,并逐步將其內化為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培養與時代要求相適應、與經濟社會變革相促進的新型文旅人才。
一、地方紅色文化與藝術職業人才培養結合的現實意義
隨著文化和旅游兩個產業、行業的逐步融合,“詩和遠方”走到了一起。藝術職業院校需要主動打破原有的文化產業行業的邊界,有效對接旅游行業,服務好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同時強化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地方紅色文化是學校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
紅色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1]。其中,物質資源表現為遺物、遺址等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非物質資源主要表現為高度凝練的紅色革命精神。按照新時代學校思政工作要求,推動職業院校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重新界定高質量人才的科學內涵,需要緊緊依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通過項目開發、課程建設、社團活動、志愿者服務等多種形式,探索實踐紅色文化與藝術專業教育教學的創新融合。
(二)藝術職業院校要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有生力量
藝術職業院校加強整合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在做好正本清源研究的基礎上,創新傳播手段,積極推動形成布局合理、形式多樣、受歡迎度高、體驗度好的紅色文化資源庫、設施群和產業鏈,營造濃郁的紅色文化品牌氛圍。學校要主動適應文化旅游產業融合對高質量文旅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引導各方遵循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規律,努力實現產業和學校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有效促進文旅人才高質量培養。
二、藝術職業院校紅色文化文創產品開發的做法和成效
在藝術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加強與旅游資源的深度融合,以紅色資源整合和文創項目推進為抓手,通過內容、形式和手段創新,讓紅色文化“活”起來,走出紀念場館,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師生,既“入眼”“入耳”,又“入腦”“入心”,加快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和文旅人才培養的高質量。
(一)紅色文化資源進課程
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責無旁貸,我們把它稱為主渠道主陣地,學校課程的內容來源一般有國家、地方和校本三個方面,我們覺得,區域內的“常州三杰”精神等紅色文化是天然的思政教育地方資源,為師生所熟悉了解,認同感高。我們利用繪本、微電影、話劇、演講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開發了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地方課程,并通過國旗下講話、快閃、團歌演繹、美德少年繪本等多種形式,走近學生的身邊,讓其體驗感受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獨特魅力,也使學校思政教育既接地氣又冒熱氣。
(二)文創產品開發進項目
課程思政則是思政教育的另外一種重要形式,學校可以與紅色場館簽訂戰略協議,深度挖掘紅色文化中的精神主題和文化內涵,用藝術作媒,通過創意賦能,把引領人心的紅色文化碰撞妙趣橫生的現代創意,將紅色文化轉化為當下的時代正能量[2]。我們把“常州三杰”紅色文化主題文創項目作為藝術設計類學生的實踐內容,組織師生系統研究開發郵票、紀念徽章、音樂書簽、明信片、日歷、冰箱貼等精致、時尚又實用的紅色文創產品,打破了當下國內紅色文創紀念品嚴肅刻板的形象,讓紅色文創展示高顏值、高品位,走出紀念場館、文物書籍,走進千家萬戶、走近百姓生活。
(三)紅色文創產品進市場
設計開發的作品要成為商品,得到市場的認可,才會有更多成功的體驗。開發紅色文化產品,需要師生走出校園,了解和把握市場運行的規律。我們有機結合民俗文化,比如與地方非遺亂針繡、留青竹刻、常州烙畫、金壇剪紙等,與度假區、民宿等加強合作,開發集休閑、度假、會議、學習等為一體的紅色文創產品發展模式,吸引游客,帶動當地旅游業經濟發展。藝術表演系專業學生還利用茅山新四軍革命地的紅色歌謠、紅色戲曲等旅游資源,對紅色文化文創產品進行宣傳,創作成演出劇目,結合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發展紅色演出項目,以演出帶動推廣紅色文創產品,打造紅色文創產品品牌系列。在紅色文化資源比較集中的地方,如溧陽新四軍革命遺址、“常州三杰”故居等地區,集中展示在革命和戰爭過程中所留存的大量革命遺跡和歷史文物,充分彰顯文化傳承性和教育性。
(四)紅色文化精神進內心
每一次文創產品的開發,都是師生對紅色文化的積極體驗過程,區域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教育資源,需要發揮藝術職業院校的專業優勢、人才優勢、課程優勢,讓紅色文化進學校、進課堂,不斷創新呈現和體驗形式,做到文創產品的“配方”先進、“工藝”精湛,讓學生經常性地經受紅色文化洗禮,最終成為紅色文化堅定的傳承者、發揚者。我們整合文化藝術專業資源,利用雕塑、繪畫、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鼓勵支持師生創作極具震撼力、引領力的紅色文化藝術精品,供百姓和游客欣賞體驗,利用好藝術專業師生、新興媒體、學生社團等優勢,開展形式豐富的紅色文化傳播活動,也讓參與的每一位師生經常性地接受革命英雄精神的感染,“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
三、紅色文化文創產品開發需要走出的幾個誤區
藝術高職院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很難滿足新時代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要求,紅色文化文創產品的開發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和抓手,將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與學校文旅專業的課程實施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可以有效發揮學校藝術專業優勢和地方紅色文化育人功能,但在具體的實踐操作過程中,也要注意避免以下誤區。
(一)走出內容上缺乏系統的誤區,加深對地方紅色文化的整體理解把握
紅色文創產品開發依然要遵循“內容為王”的原則,要從紅色故事和人物入手,從青少年心理入手,將其內容形象化、趣味化,嘗試打破“次元”壁;發揮藝術職業院校文創產品開發的專業優勢,設計開發各種適應年輕人的紅色文創產品。設計者一定要對區域紅色文化有比較系統的理解和把握,避免一知半解、點到為止,否則將很難展示其中的革命歷史、人物故事和文化精神。開發的過程一定是一個深入學習的過程,只有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才能有“最大的勇氣走出來”[3]。內容的問題解決了,再加上藝術的表現方式和現代的傳播手段,消費者自然會感到生動有趣,會選擇購買。
(二)走出形式上偏重傳統的誤區,加強數字技術在紅色文創領域的運用
進入互聯網新消費時代,需要不斷創新流通方式和消費形式,紅色文創產品也需要生動活潑,也需要富有感染力的數字化樣式,從而讓更多的人通過互聯網去消費、去體驗,讓年輕人感到方便、有趣,助推紅色文創作品現代城鄉生活的日常肌理的形成,開辟一條紅色文化傳承傳播的全新通道。后疫情時代,文旅產業事業的發展也正在積極轉型,對相關藝術人才的培養方式也要隨之創新調整,積極探索利用線上線下的紅色文化資源,以及宣傳部、共青團、電視臺、紀念館、紅色旅游景區等單位的項目、平臺,將合作溝通、設計開發、消費體驗等過程環節數字化,補充和完善線下受限的不足和影響。
(三)走出創意上過于簡單的誤區,注重對參與師生策劃設計能力的培養
在開發紅色文創產品的時候,我們要做到兩個“走進”,一是走進紅色場館,依托其藏品資源、形象品牌、陳列展覽、主題活動、文物書籍等,現場學習感受紅色文化的精神主題和文化內涵;二是要走進人民群眾的心里,深入了解消費者的購買心理和實際需求,認真研究大眾真正想要帶走的是什么、如何帶走、如何產生持久的文化體驗。要堅持原創性、現代感、系列化,要突出地方紅色文化特征和地域傳統文化特點,做創意性、實用性強的產品,讓紅色文化伴隨著文創產品融入大眾的生活,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紅色文化時時、處處與人人為伴。
(四)走出結果上看重市場的誤區,強化藝術職業人才綜合職業素養提升
對藝術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而言,紅色文創產品的開發具有思政教育、專業實踐、創意展示、市場熟悉等多元功能,我們并不能過分看重開發出的文創產品的市場銷售情況,在關注經濟效益的同時,一定更要看到學生在參與開發過程中的積極體驗和綜合職業素養的提升。“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始終是教育者需要面對和解答好的重要問卷,藝術職業院校肯定也不能例外。在準確把握藝術職業人才培養的內涵價值和核心素養要求的基礎上,我們要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用好文化、旅游兩個產業行業的資源,大力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文化追求、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積極的人才支撐。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們的文化血脈、思想根基和精神力量,無數革命英雄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是激勵我們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需要我們對其加以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藝術職業院校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涵,加快藝術、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創新融合,真正實現紅色文化創造性轉化、真實性體驗和實效性傳播,更好推進新時代文旅人才高質量培養。
參考文獻:
[1]陳航.藝術高職院校文旅融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文獻綜述[J].智庫時代,2020(02).
[2]劉青峰.常州三杰紅色文化主題文創產品設計初探[J].藝術家,2019(02).
[3]陳航.藝術高職院校文旅融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文獻綜述[J].智庫時代,2020(02).
[4]夏立先.唐洲.徐光井.優良學風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根本保證[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3).
作者:杭國金 單位: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