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討產學研協同培養特色行業人才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教育部提出高校新工科建設,確定人才培養的目的之一是培育出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論文探討了新工科背景下產學研協同特色行業人才培養模式,強調要在傳統課程教學體系上進行優化改革,強化導師制培養責任,完善人才綜合評價體系,積極促進與企事業單位深入交流合作,逐步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
關鍵詞:新工科;產學研;行業特色;人才培養
一、新工科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到來,世界經濟格局與全球化分工形勢發生改變。我國制定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以創新驅動發展,打造高端制造產業。為實現教育水平與當前經濟增長模式相適應,使高等教育及人才培養引領先進生產力發展,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新工科”概念。根據教育部要求,“新工科”教育改革要從五個方面統籌推進:(1)提出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2)打造學科專業的新結構;(3)發展人才培養的新模式;(4)保證教育教學的新質量;(5)形成新工科分類發展的新體系。這就要求新型人才應具備引領未來工程需求的新素養,創新意識和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多維度交叉學科的大工程系統觀,持續學習以及建構知識樹的能力,引領技術進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即“新素養”、“新視角”、“新能力”和“新思維”。
二、產學研協同
產學研協同就是大學、企業單位和科研機構充分利用教學情景、生產環境和科研資源等不同優勢,實現產學研合作創新主體之間的深度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研發共享成果,形成集生產開發、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于一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系統,是實現新工科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在人才培養方面,把傳統的以導師課堂教授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生產實踐過程中的親身體驗式直接教育和科學研發中自我突破式創新教育相結合,強調注重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工程項目實踐能力,從根本上縮小甚至解決學校與社會對人才培養與需求脫節的差距,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適應工作、樂于鉆研創新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力。產學研結合,是發展以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新工科教育的重要方式。企業實踐在人才綜合能力培養(尤其是工程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團隊協作等方面)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明確新工科背景下特殊行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新工科”背景下的礦山特色測繪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應當培養出擁有扎實的測繪理論基礎、嫻熟的儀器操作、豐富的相關專業知識(采礦地質等專業知識),深刻理解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思維,同時兼具一流的工程實踐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素養的測繪工程技術人才。該培養目標不同于以往的只考察基本理論知識和儀器操作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測繪專業能力與相關專業行業的緊密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根據“新工科”的要求和新培養目標的側重點的轉移,也要完善相應的培養計劃,重新確立一種全新的教學和實踐培養的思想方法,包括改進教學課程方案、加強實踐體系建設、更加注重科研創新和建立多元考核模式等。
(二)構建科學合理的特色行業人才課程培養體系根據“新工科”的要求,圍繞以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構建科學合理的礦山特色測繪專業課程體系。以前的研究生課程體系不僅包含測繪專業理論和實踐課程,而且涵蓋了大量的基礎課(數學、外語、計算機等)。而基礎課程中有不少內容是用于拓寬知識面的,部分課程既占用了專業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也不能有效地與專業知識結合,造成了課程配置的浪費。在研究生階段,需要學習的反而應該是“小而精”的專業課程,包括礦山開采沉陷、測量平差、3S技術(GPS、RS、GIS)等。因此,數學、英語和計算機編程等學習內容需要和測繪專業特色有機結合起來。課程的配置還要符合實際生產單位的需求,兼顧理論與實踐,形成面向社會與行業雙重需求的特色測繪課程教學體系。因此,針對每一門專業課還應配置相應的實踐教學,比如帶學生去礦區實地展開沉陷分析,在工程測繪場景中實時學習平差理論,以及到企事業單位或者科研機構學習3S技術的應用。
(三)以強化導師責任制為抓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強化導師責任制,指導學生盡早進入實驗室,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等形式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中。聘期企業導師到校為學生上課,擔任學生的校外實踐導師,通過共建平臺或者共擔項目課題,建立校內與校外導師聯合培養機制。充分利用現有產學研合作平臺,聘任產學研合作基地的高級工程師作為學生的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共同承擔學生培養過程中核心課程的教學工作,一起參加學術研討和課題難點問題分析,實現在多方面、多角度對學生進行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聯合企業發展產學研“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參考國內外近幾年的產學研發展歷程,結合本專業現有特色,總結探討如下特色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1)聯合攻關模式。為實現某種技術突破或產品研發,產學研三方聯合進行開發并解決問題的模式。(2)大學科技園模式。高校創辦科技公司,通過研發與生產的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的模式,可以實現專業課程的科學配置,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3)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模式。該模式主要是產學研三方之間人才的交流互動,形式多樣化。主要由大學教授和科研人員擔任企業技術顧問,大學生到企業單位進行實習,產學研各方共建教學實踐基地等方式。
(五)革新考核方式與評價手段“新工科”提倡人才培養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因此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施更加多元的考核方式。例如,對于理論性強的《測量平差》應當采用考試的方式,而偏應用的《開采沉陷》課程應注重實踐能力的考核以及平時的表現,此外計算機編程方面的《衛星導航定位算法與程序設計》課程則要盡量以小課題和小任務的形式進行編程能力的檢測等。在教學質量評價中,除注重基本知識的考察外,更多地采用開卷、寫論文、設計報告、實際操作、編程實現等方式,并且將社會實踐和生產研發等實習經歷納入到考核體系中去,使對學生的評價更科學、更全面,促使學生向新時代特色行業測繪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方向發展。
四、小結和討論
為保證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重大戰略的進一步施行,“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勢在必行。傳統特色行業人才培養模式急需更新和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理念逐漸被學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所認可。本文闡述了新工科背景下,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礦山特色測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一些探討,包括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導師責任制以及多元評價機制等。在未來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發展產學研“三位一體”模式,與企事業單位共同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以創新人才培養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直接面向社會實踐和科研創新,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特色行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改革方向。
參考文獻:
[1]林健.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2):26-35.
[2]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3]何郁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J].科學學研究,2012,30(2):165-174.
[4]高井祥,方川,王堅.行業特色測繪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研究[J].礦山測量,2012,(3):53-55.
[5]張魯.在產學研培養模式下做好導師的策略[J].科研,2016,(10):97-97.
[6]宋壽貴,章飛彬,閔蔚.國內產學研合作及模式分析[J].中國科技縱橫,2015,(15):208-209.
作者:張秋昭,張書畢,高井祥,李增科,楊威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