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優化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副產品的產銷與農戶的收益密切相關,制約農副產品流通的主要因素是流通渠道。傳統的銷售渠道和電子商務同時存在著不同形式的弊端,農戶自身接受教育的水平也直接影響著農副產品的流通。文章通過分析重慶市A村現有的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及其存在的弊端,提出針對該村的農副產品流通優化建議,為當地農戶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銷售渠道;流通現狀;優化策略;互聯網技術
農副產品的產銷關系著農戶的收益,在此環節中,農副產品的流通成為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銷售渠道的載體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決策,在這種背景之下,學者開展了關于在精準扶貧背景下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的研究,提出農副產品現有流通渠道存在的各類問題,如現有銷售渠道由于環節過多、物流設備落后、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導致滯銷情況無法有效地得到解決。作者針對這些問題搜集了大量資料,并對查閱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和分類,了解農副產品銷售渠道中政府、農戶、中間商三方中存在問題,以重慶市A村農副產品的流通為對象展開深入研究,提出優化策略,為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的后續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重慶市A村農副產品流通現狀
(一)農副產品銷售現狀A村位于重慶市東北部,截止到2016年底,全村共有3100余人,耕地面積5000余畝。最高海拔約750米,屬于暖溫帶氣候,山地淺丘陵地勢。夏橙、沙田柚、血臍、榨菜、西瓜、玉米、水稻是當地主要的農副產品。玉米和水稻基本不對外銷售,主要是用于自家飼養家禽、生活食用。夏橙的銷售量約占產量的60%,沙田柚、血臍銷售量約占產量的65%,榨菜的銷售量約占產量的80%,西瓜的銷售量約占產量的70%。大部分銷售量主要集中在均價至最低價之間,均價至最高價的銷售量較少[1]。
(二)A村農副產品流通渠道由于經濟、政治、交通等原因,A村農戶對于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的選擇有一定的限制,通過對A村實地調研、走訪、與農戶進行面對面訪談、到集市進行觀察等方式,總結出了A村的三個主要銷售渠道:農戶-消費者、農戶-合作社-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
(三)流通渠道特點(1)“農戶—消費者”型農副產品流通渠道的形成主要因為農業生產地距離當地的消費市場較近,以農民直接自行將農副產品運到當地集市上出售或吸引消費者到生產地直接采購農副產品形成的一種流通渠道。它是一種比較簡單的農副產品流通模式,對農戶自身水平要求不高,因而對于大多數散農來說,這是最主要的銷售方式。這種流通渠道主要表現為三種方式:第一,農戶直銷型。即農戶自行將農副產品運往農貿市場或其它交易場所等向最終消費者直接銷售農副產品;第二,“農家樂”型。即一個或多個農戶通過承包土地自行組建起“農家樂”農莊或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吸引最終消費者直接向農戶購買農副產品;第三,直接契約型。即農副產品生產大戶同采購量大的農副產品消費團體簽訂長期穩定的合同,然后按照合同進行銷售。(2)“農戶——合作社——(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型銷售渠道是通過農戶自行組織的農村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戶與加工企業的交易中介而成。這種模式中,農民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并且簽訂相應的合同,通過合作社將各個農戶的農產品進行集中收購,然后再組織銷售。合作社在銷售農產品時,會和零售商或者批發商培養起相對穩定牢固的訂單交易關系,然后再根據訂單的要求組織農民進行生產,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將會變得更加有組織。在與零售商或批發商的供銷過程中,農民合作社成為一個組織跟零售商或批發商談判,談判能力和話語權必然大于農戶個人談判時的狀況,這樣在談判中更有可能為農戶爭取到更有利的交易條件。批發商收購到貨源之后,銷售給零售商等其他下游收購者,最后下游收購者再將農產品銷售給最終消費者。[1](3)“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型銷售渠道結構通過合作社與龍頭企業進行合同簽訂,并且通過農業合作社將零散的個體農戶集合組織起來,培訓他們根據訂單要求進行生產,然后將與農業合作社合作的農戶農產品統一進行收購,再進行集中銷售。
(四)現有流通渠道存在的問題通過實地調查和走訪發現,運輸過程中的物流問題是A村現有的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的共性問題。我國現有的基礎交通設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副產品的流通。但是,我國農副產品流通的基礎設施依舊不足。[2]首先,到現階段為止,仍有很多鄉村的公路狀況是非常不利于大中型運輸貨車通行的,嚴重的甚至沒有鋪設公路,這就從源頭上阻斷了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其次,在運輸過程中,由于運輸工具本身的限制,導致運輸速度較慢,農副產品在運輸過程的消耗時間長,限制了農副產品營銷向高效低耗的發展。[3]我國的運輸行業大多數采用的是通用倉庫,專用倉庫如冷藏庫、保鮮庫等嚴重稀缺,而且運輸貨車多是敞篷設計,沒有良好的密封環境,農副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更易變質。上述A村三個主要的銷售渠道給貧困地區的農民解決了大部分的農副產品銷售問題,但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弊端,比如農戶直銷時,農副產品不易保存,導致農戶損失較大,農戶-合作社的銷售模式使農副產品收購的成本大大降低,直接降低了農戶的收入等[2]。
二、A村農副產品產銷優化
(一)加大對農副產品物流運輸扶持力度建設農副產品流通網絡。首先,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從財政中撥款,對建設農副產品高速運輸、保鮮儲存的項目進行補貼,包括修建專用倉庫、購買冷藏貨車、恒溫貨車,提高農副產品運輸、倉儲、保鮮等技術水平。其次,通過各類補貼、減免過路費、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促進農副產品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如果第三方物流公司具有專業的物流、倉儲設施和高水平的物流管理,將大大降低農副產品的物流成本,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價值。
(二)加強農戶與一線中間商的素質教育開展基礎素質教育工作。對農戶進行相關的生產和銷售方法培訓,利用教育講座、實地演練等不同形式充分調動農戶的參與積極性。充分考慮農戶本身的接受教育程度,采用農戶能夠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讓農戶從中學到知識,掌握提高產能與收益的技巧。和一線中間商進行磋商,開展素質教育工作,當地中間商要合理供價,并積極帶動外地中間商一起保障農戶與中間商的利益最大化。
(三)合理利用新型技術積極引導農戶了解現代互聯網的發展,了解電子商務的便捷與實效。開設基礎互聯知識培訓班,指導農戶如何進行互聯通信及電子商務的相關操作方法。合理利用政府資源,整合當地農副產品資源,由政府牽頭、相關企業配合,高效地實現農副產品的產銷利益最大化[3]。
三、結語
重慶市A村是市級貧困區,農副產品的產銷關系著農戶的收益,充分發揮當地政府、相關企業、農戶等多方合作的優勢,廣泛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多方經濟的增長。加強農戶收益,既可以解決當地人口務工的現實問題,還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給其他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易蘭華.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03):5-8.
[2]歐陽艷蓉.城鄉統籌視角下農副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J].商業經濟研究,2016(22):154-156.
[3]于振偉.基于產品特性的農副產品營銷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1.
作者:章鑫;孫金婷;鄧鈞午 單位:華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