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挫折心理及其德育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理論導報》2014年第七期
1.情緒情感受挫。剛進入大學的同學們容易面臨情緒性問題。一是青春期的困擾,二是自卑與自尊相互交織引起不安心理。大學生談戀愛比比皆是,分手也是常有的事。有些學生在處理感情問題方面太幼稚、自私,導致投入真情實感的一方受到挫傷。此外,大學生婚前性行為所引起的一系列問題,給戀愛雙方帶來了困擾,甚至是傷害。隨著年級的提升,情感挫折比率也不斷地上升。
2.學生個體因素的影響。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是必然的,學生從曾經的高中走進大學,從原先的“象牙塔”走入相對開放的大學校園,接觸到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環境,也看到了更多的現實性的東西,這些與自己原先想象中的學習生活狀況有極大的出入。這會造成他們心生疑惑、矛盾,甚至是自我否定,從而產生郁悶等挫敗心理。6.家庭、經濟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進入大學之后,學生的成長發展仍然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其學習生活與其家庭息息相關。一些家庭經濟條件稍差的同學,可能在大學中因此而受挫,產生自卑、自閉,甚至是更嚴重的后果。在這種矛盾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學生就會產生挫折心理。
1.高校開展挫折教育及德育措施實施現狀。當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型”。即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滲透挫折教育的理念和內容。這種方式是最為普遍和常用的,但卻可能存在學生過耳不過心的情況,實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二是“心理輔導和咨詢型”。即對遭遇挫折困擾的大學生,通過給予建設性的建議或意見進行關心和指導,幫助他們走出挫折的陰影,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這種方式是最有效和科學的,但其問題在于受挫學生并不一定充分理解、領悟其中道理,不懂得通過這種方式去調節心理,因而不能主動去尋求幫助。三是“環境熏陶型”。即主要通過開展講座論壇、社會實踐和活動磨練等多種渠道,以達到渲染效果。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以榜樣等優秀力量來影響和震撼學生的身心,從而使學生產生共鳴。
2.高校挫折教育及德育措施實施的問題。當前我國高校挫折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教育整體布局不夠全面。高校在開學伊始會關注新生的心理健康,但隨著年級的提升,相應的挫折教育也在減少,這就使得高年級的挫折教育成為了盲區。二是教育的針對性不強。挫折教育往往都貫穿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中,除了思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課程的教授之外,學生們接收的途徑就是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普遍擴招的情況下,輔導員們的工作量往往超標,這就導致其工作不夠細致、深入,對學生的挫折教育缺乏針對性。三是教育形式單一、方法簡單,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這說明高校挫折教育缺乏科學的探索,因此,這項工作亟待加強。
三、加強高校大學生挫折教育德育措施的思考
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挫折心理的現狀,開展高效的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筆者就提高高校大學生挫折教育的實效性,提出以下幾條建議、措施。
1.抓住學生成長特點,有階段性地開展挫折教育。開展階段性的挫折教育,避免挫折教育“顧此不顧彼”。挫折教育并不是某一階段的教育,而要貫穿于大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從學生成長過程看,不同年級的學生產生挫折心理的原因是不同的,他們需要接受的挫折教育也是需要分階段來進行的。對待各年級的學生要加強課堂教學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挫折教育時,要設置多元化的課程,增強教材中挫折教育理論知識的實用性。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單一的評價標準和方式,力求對學生的評價做到多樣化,具體化。要根據學生主體性的要求,按照從易到難的原則,把教學分解成多個層次,并貫徹到學生的課堂學習以及日常生活中,從而盡可能降低挫折心理產生的頻率。
2.抓住時展特征,有針對性地開展挫折教育。因材施教原則是指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挫折教育是因材施教的體現。高校學生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這就要求高校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挫折教育,讓大學生在挫折情境中接受洗禮,以培養和鍛煉大學生良好的挫折耐受力。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創設模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效果。在此基礎上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體驗,自覺地形成對挫折的正確認識,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同時,教師應激勵學生完善和發展自我心理調節機制,加強自我鍛煉,將學校的挫折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樹立創新意識,科學開展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需要不斷地完善和創新。在高校德育的“思政”教育中,挫折教育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僅僅依賴“思政”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高校還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公共必修課中,實行全方位的系統教育,并且要不斷充實課外實訓活動。比如素質拓展、社會實踐、同輩輔導以及心理情景劇等寓教于樂活動,使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中認識挫折、分析挫折,并學會克服挫折、戰勝挫折。
作者:袁建勤鮑雨倩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