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色社會主義自信觀的基本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寧夏黨校學報》2016年第三期
摘要:
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始終不渝的自信,這種自信有著鮮明的特征。這種自信觀與中國未來發展,與“三步走”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及其實現密切聯系在一起。研究和把握這些自信的基本特點,對于當代和未來堅定并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和歷史意義。
關鍵詞:
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深深凝聚著作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全部精力、心血和智慧。而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不渝的自信,則激勵著他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并成功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由此,分析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觀,對于當代和未來堅定和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和歷史意義。
一、理性的自信
自信,說到底是認識主體對自身實力的正向的認同與確認。也就是說,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不是認識主體基于對自身實力的虛幻放大而做出的過高評估。恰恰相反,自信是根據自身歷史與現實的客觀實際,對自身實力做出的實事求是的評判。并在此基礎上,相信依靠自身的力量,實現自身的心理預期??梢?,作為人的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自信之所以不同于自大,就在于它離不開認識主體對自己和對客觀事物自身的實事求是的正確認識與評判。也因為如此,自信才不同于自我認同中的狂熱與偏執。由此可以看出,自信固有的基本屬性是理性。鄧小平社會主義自信觀是一種科學的理性的自信,突出表現在他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始終保持一種清醒的認識,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持有如履薄冰般的謹慎。這既是鄧小平所表現出的謙虛謹慎的態度,也是他總結歷史經驗時所達到的一種理性自覺。鄧小平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一再強調要認清當代中國國情。他指出,無論過去的革命,還是現在的建設,都要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1](P163-164)。在他看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現實中,有兩個最突出問題:其一是底子薄,基礎差。在中國現代化新征途中,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考慮的特點”[2](P183)。另外,“中國的特點是又大又落后,辦起事情來不容易”[2](P183)。在他看來,一個國家經濟文化越落后,其社會主義建設就越艱巨、越復雜,在社會主義建設時就越應該保持一種謹慎的心態和清醒的頭腦。其二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還不夠熟知。當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剛剛走出現代化的建設頓挫與困境之時,當時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沒有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
鄧小平曾坦率地承認:怎么搞社會主義,搞了幾十年的蘇聯吹不起牛皮,中國自己也“確實還缺乏經驗。”[2](P250-251)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還不夠熟知的情況下,就必須保持一種謹慎的心態和清醒的頭腦。基于上述基本國情,鄧小平在堅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時能夠保持一種清醒的認識:一是在社會發展階段上,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他強調,“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2](P225)。他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并將其作為事關全局的基本國情加以把握,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問題。不僅如此,他還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要求必須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堅定不移的長期堅持下去,“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2](P371)。二是在發展成就面前,他更多看到的是前進中的困難,在探索道路上表現出如履薄冰的謙虛謹慎。從1986年10月底到1987年6月期間,鄧小平曾6次在會見外國客人時,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后又反復指明了前進中的困難。1986年10月18日,他在會見美籍華裔學者李政道教授夫婦和意大利學者齊吉基教授夫婦時指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剛起步。1987年1月13日,在會見日本客人時他強調,“改革開放,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容易,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定會有來自多方面的干擾,我們從來沒有自我陶醉。”[3]同年1月20日,在會見津巴布韋總理穆加貝時,他又再次指出: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的幾次失誤,“都是由于要求過急,目標過高,脫離了中國的實際”?!案闵鐣髁x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保?](P202)同年2月28日,他在會見加蓬總統邦戈的談話中表示:“我們對自己的發展充滿信心,同時也認識到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不能喪失警惕。”[2](P206)同年4月26日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客人時他再次指出,“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內要擺脫貧困落后狀態很不容易”[2](P225)。同年4月30日在會見西班牙工人黨副總書記、政府副總理格拉時,鄧小平再次坦率地說,“中國是這么大的國家,我們做的事是前人沒有做過的”,“處理具體事情要謹慎小心,及時總結經驗”[2](P227-229)。對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長期性認識不足以及從一個歷史階段轉變到另一個歷史階段要求過急,這是在社會主義運動中比較普遍的現象。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一些成就時就頭腦發熱,沒有踏踏實實干上幾年就要向更高階段過渡,這種超階段冒進的錯誤,究其根源在于對社會主義建設盲目樂觀,不夠冷靜和理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重要的就在于鄧小平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始終保持一種清醒的認識,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持有如履薄冰般的謹慎態度,避免了盲目性,增強了自覺性。
二、堅定的自信
正所謂疾風知勁草。重大歷史關頭和危難時刻是檢驗主體信念的試金石。主體所持有的信念是否真實,在重大歷史關頭和危難時刻往往能夠最直接地展現出來。因此,真正的自信,意味著在重大歷史關頭和危難時刻,能夠處亂不驚,鎮定自若。唯有此,自信才不是認識主體葉公好龍式的虛假的自我陶醉。自信,意味著不因困難和挫折而淺嘗輒止,朝令夕改??梢哉f,只有堅定的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也正是因為自信的堅定性,才帶來了自信作為精神支柱的持久性。唯有此,自信才能有利于外部環境的改造和困難的解決,才能增強認識主體的努力程度和延長持續時間。這種自信的精神狀態,也才能化作理性的認知、飽滿的感情、不懈的意志和積極的行動。
20世紀80年代中期,針對國內資產階級自由化帶來的政治風波,鄧小平在會見外國客人時,不斷地重申對社會主義的堅定自信。1987年1月中旬他反復重申,改革開放八年來,國家取得明顯發展,人民生活確實明顯改善。成就的取得在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立足于中國的實際情況。”[2](P202)未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將更加證明我們的現行路線、方針、政策是正確的。”[4](P1219)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共產主義遭受重創,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甚囂塵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何去何從,面臨著歷史性的抉擇。在此關鍵時刻,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他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他堅定指出,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曲折的,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人民群眾能夠從國際共運的嚴重曲折中接受教訓而得到成長,社會主義也將因此而更加健康地前進。“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2](P383)!在多年思考的基礎上,他言簡意賅而又科學準確地概括了社會主義本質,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不僅在理論認識上撥開迷霧重見晴空,更在實踐上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并將其推向新階段。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面臨巨大挑戰之時,鄧小平挺身而出,駁斥謬論,力挽狂瀾,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堅定地捍衛馬克思主義,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彰顯出他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自信。
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自信,既源于他對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堅信,更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實踐中取得的初步成功。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黨的十三大召開之時,中國溫飽問題也基本得到解決,市場供應基本告別短缺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堅定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也更加堅定了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1992年春在切身感受改革開放給特區帶來的巨變后他說:“發展得這么快,我沒有想到??戳艘院?,信心增加了。”[2](P202)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復雜多變的國際背景下能夠乘風破浪,排除萬難,駛向勝利彼岸的根本保證。同時,它也轉化為一種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的強大而持久的精神動力。在今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的征途中,我們仍然需要確立這種堅定的自信,這樣才能克服困難,不斷地應對新危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
三、實踐的自信
自信來自實力,實力來自發展。沒有發展,就沒有實力,當然就無法構建起自信。社會主義自信是以發展為基礎的。沒有社會主義發展,沒有社會主義發展帶來的實力,就無法構建起廣大干部群眾對社會主義的自信。對于社會主義而言,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無法構建和堅定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自信,甚至動搖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信仰,從而葬送社會主義事業。從一定意義上講,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自信的程度如何,取決于社會主義發展的程度。社會主義越發展,實力愈強大,社會主義優勢就越凸顯,社會主義自信就越容易實現和增強。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自信是建立在實踐發展基礎上的。他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發展對于實現和增強社會主義自信的重要意義。1980年5月,鄧小平曾對外賓說,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因為“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1](P312-313)?!吧鐣髁x國家只有更快地發展經濟,人民生活更好,國家強盛,才更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1](P211),從而構建和強化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的自信。20世紀80年代中期,鄧小平同志會見外賓時進一步指出:“只要我們八年來的發展趨勢繼續下去,注意排除各方面的干擾,繼續發展,繼續前進,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問題就會逐步獲得解決。”[4](P1219)20世紀80年代末期不少國家社會問題叢生。對此,鄧小平認為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沒有發展或者沒有發展好。結合中國發展的實際,他還特別指出,如果沒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中國就面臨嚴峻挑戰。他反復重申,之所以我們能夠獲得人民的支持與擁護,就是因為中國這些年取得了快速發展。如果沒有發展,或者發展太慢,就會出現問題。能不能快速發展,“這不只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2](P354)。鄧小平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人會多起來,堅信社會主義的人也會多起來,但這種堅信主要要靠事實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只有發展,才能使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逐步相信社會主義,才能更好地堅持社會主義。他說:“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展?!保?](P204)他用發展來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他反復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保?](P265)用發展來統領一切,在發展中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變困難為成就。如果中國處于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的狀態,問題和困難就會越來越大,人民就會越來越不相信社會主義。只有發展才能贏得優勢、贏得群眾,堅定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的自信。
四、前瞻的自信
社會主義要經歷若干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階段社會主義實力不同??偟膩砜?,隨著社會主義不斷向前發展,其實力得到不斷夯實。鄧小平所處的歷史時期是中國社會發展還在由溫飽型社會向小康型社會轉變之中,尚未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因此,他對社會主義自信更多地與中國未來發展,特別是與他提出的“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及其實現密切聯系在一起。在他看來,即使到20世紀末中國仍然處于不發達狀態。只有到了21世紀中葉,隨著“三步走”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的最終實現,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發展水平,“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2](P224-225)。1986年底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他強調,如果未來中國達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四千美元,實現共同富裕,屆時就能夠更好地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能為占世界四分之三人口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指明奮斗方向,“更加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所以,我們要理直氣壯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2](P95-196)。1987年2月28日鄧小平同志會見加蓬總統邦戈時表示,“對于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而言,如果中國在20世紀內達到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們清醒一點,到21世紀中葉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會進一步地說服他們?!保?](P1717)1987年4月26日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理什特勞加爾談話時強調,看來20世紀末實現小康的目標肯定能夠達到?!跋乱徊轿迨甑娜蝿崭D巨,相信我們的目標也能夠達到。”[2](P225)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的戰略部署與發展成就具有明顯的階段性,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自信具有前瞻性。展望未來,我們相信,隨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逐步發展,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等重要目標和戰略的即將實現,社會主義的實力正在不斷地夯實,社會主義自信必將得到極大地增進。因此,繼續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此外,還應該看到,對于自己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992年鄧小平自己曾估計需要再過30年才會成熟定型[5](P1853)。雖然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自信觀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具有前瞻性,而且鄧小平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處于探索時期,還不是成熟定型的,需要深入發展和不斷完善。對于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言,道路更漫長,任務更艱巨,未來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同樣應該具有前瞻性。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94.
[4]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焦金波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