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時事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時事政治教育,簡稱時政教育,是指結合當今國內外形勢及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展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事政治教育具有濃郁的時代信息和特點,它是中學政治課教學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其鮮明的特點便是其教學的針對性、鮮活性和時效性。眾所周知,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之一,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敏捷、視野開闊、向往獨立、向往成才,但與此同時,這個時期的學生逆反心強,分析認識問題能力較弱,容易盲從,容易受到周圍人和事的影響,受到社會不良事件的影響,進而會對他們的成長產生影響。時政教育立足當今現實生活,它以當今社會發生的熱點焦點問題為教學內容,著力通過有效的價值引導,去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提高學生分析認識問題能力,同時養成他們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與意識,由此可見,中學階段的時政教育對學生成長具有十分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具有別的教學內容無法替代的教育功能。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以為,中學階段開展時政教育的基本路徑主要有以下三條:
1、融合:讓時政教育成為政治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時政教育涉及的問題很多很新,涵蓋了國內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方面面的大量信息,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黨和國家在一些問題上的新認識、新觀點,是現行教材在教學內容上的一個有效補充。與此同時,時政教學的內容素材在時間上、空間上距離學生較近,還有不少時政事件就發生在學生身邊,它們對學生的影響力強、感染力強,是學生關心的焦點問題,因此,如果在我們的教學中能夠將這些材料融入到政治課教學中,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教材編寫的滯后性。
以前段時間在香港發生的“占中”事件為例。學生對這類事件高度關注,課余飯后常常談論,但鑒于學生的認識能力、認識水平,很多學生很容易被那些占中者提出的“民主”口號、“普選綱領”所迷惑。如何幫助學生提高這方面的認識水平和能力呢?這就可以結合教材上“依法治國”的相關內容來展開教學,可以告訴學生:全國人大是我們國家最高立法機構,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所有的作為都不能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占中”事件的緣起是香港的少數人不滿中國全國人大根據香港《基本法》作出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草案)》、妄圖推翻全國人大決定的一個嚴重的違法事件。香港《基本法》規定: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但是“占中”分子片面強調“港人治港”,對“一國”缺少最起碼的尊重,這是我們絕對不能允許的。而“依法治國”就是要堅定地維護憲法的尊嚴,維護全國人大根據香港基本法作出的決定,以最穩妥的方式推進特區行政長官、立法會議員選舉。當然,如果教學中能夠進一步聯系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大國博弈的相關背景,學生就更容易認識香港“占中”活動本質———這里可以看到,分析“占中”事件,聯系推進“依法治國”這一教材相關內容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切入點。這樣教學,學生不僅會對教材內容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夠認識到香港“占中”活動本質以及在香港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從而達到了活學活用的目的,時政教育融入政治課教學,內容可以相當豐富,方式可以靈活多樣。譬如,可以在講述“毒奶粉”事件后,導入“企業生產與誠信體系建立”相關的教學內容。這樣開始新課教學新穎別致,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可以在教學“勞動光榮,懶惰可恥”教學內容時引入“八榮八恥”的相關內容,跟學生一起來討論當今社會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這樣的討論能夠“接地氣”,不會讓政治課的教學太過理性,讓政治課的教學“嚇跑學生”。也可以在課中就社會上的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引導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開展針鋒相對的思想交鋒。這樣的辯論立足課堂、服務教學,能讓學生邊學邊用,活學活用。還可以聯系課上所學,布置學生開展“專題研究”,將課內學習與課外研究拓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既能夠深化課內知識學習,又能夠寓教于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中學的政治科考核中,時事政治也是中考、高中會考甚至高考的考察內容之一,然而許多政治課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時政教學重視不夠,所以教學中“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十分普遍。通常教師平時只關注書本知識的教學,他們往往是到考前才會整理出一些時事政治的考題,供學生背誦應試,我們以為這樣做法欠妥。我們主張平時的政治課的教學中就應該分配有一定的時間來開展時事政治教學,通過生動有趣的時事政治教學,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對時事政治及時消化的能力,這樣也才能更好地應試。比如,時政教學可以一個月進行一次(一課時),圍繞本月國內國際的熱點問題,教學可以分為幾大模塊來進行:“時事播報”重在報告一月來國內國際熱點新聞事件,可以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課前搜集、整理,課中播報;“一事一議”重在讓學生就熱點事件進行評論,各抒己見,發表見解,教師從旁加以指導點撥;“熱點透視”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用較為翔實的材料,對熱點問題進行較為深刻的剖析,以提高學生對時事事件的解讀能力;“時事趨勢”主要是“預測”事件的后續發展,提高學生對后續事件的預測能力……上述教學,既提高了時事政治教學的時效性,同時又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解決了學生時政復習中“不消化”的問題,提高了時政教育的實效性。
3、滲透:將時事政治教育活動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外
毫無疑問,時事政治素養作為學生基本素養之一,僅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它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外,滲透到學生生活之中。應引導學生養成時時關注、處處留心的習慣和意識。比如,應引導學生常看“新聞聯播”,通過新聞去了解國內國外大事,培養對政治新聞的敏感性,對政治的洞察力,對時事發展的預測力等。平時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時事政治活動競賽,或組織建立時政小論壇等,培養學生對新聞事件持久的關注力。每個學期邀請校外人士開展一兩次時事政治專題講座,向學生系統闡述熱點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提高學生對時事政治歷史經緯的認知水平,教育學生要“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比如就學生關心的“釣魚島”問題,就可以組織開展一次時事專題講座,詳細介紹中日之間釣魚島問題的由來以及釣魚島問題主要癥結所在,介紹我國政府對釣魚釣問題解決的一貫主張,同時可以聯系即將開展的二戰勝利七十周年慶典活動,讓學生深刻認識現階段我們國家面臨的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及嚴峻挑戰,對學生進行鮮活的國情教育、愛國教育。這樣的教育,生動鮮活,一方面它貼近現實,貼近生活,另一方面它也能夠很好地增強學生的主人公責任感,因而對學生成長也更有效,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整體提高。
作者:劉煒 單位:江蘇邳州市紅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