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管治總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根本,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以提升教育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探索與形成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機制與體制,全面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促進職業學校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與水平。
二、創建目標
(一)總體目標。從年始,按照改革要求和建設標準,全面推進多種形式的改革創新,在發展方式、辦學體制、保障機制、隊伍建設、培養模式等方面實現重點突破,到年,我市職業教育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辦學特色進一步彰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率先建成“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
(二)具體目標。
1.學校布局調整到位。到年3所公辦職業學校全部達到省級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標準,新建民辦模具職業技術學校,其中第一中等專業學校和第二中等專業學校達到國家改革發展示范學?;驀抑械嚷殬I教育優質特色學校標準。
2.專業建設形成特色。積極調整專業,使職業學校主干專業符合地方支柱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加強品牌特色專業建設,20%以上專業創建成省級特色專業,20%以上專業創建成省級品牌專業,創建2個以上省級高水平示范實訓基地,1個國家級示范專業。
3.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積極構建和實施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根本、理實一體化、中高職相銜接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20%以上專業課程與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相對接;積極開發形成25本校本教材,創建2門以上省級中等職業教育精品課程;職業教育教學成果顯著,省級獲獎。
4.校企合作不斷深化。實施和深化校企合作,積極探索聯結園區、聯合行業、聯盟企業的“三聯模式”和“引企入校”、“教育入企”、“外包服務”等校企一體化合作模式。確定20家左右地方知名企業為校企合作示范單位,建立一批學生實習基地、教師實踐基地,推進多種形式的“工學交替”培養模式。
5.師資水平全面提升。構建省、市、縣(市)校四級培訓體系,建立市職教師資培訓中心,創新開展多形式師資培訓,提高其能力素質水平。到年,公共基礎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比例適當,研究生以上學歷(或碩士以上學位)教師比例達20%以上,專業教師獲得高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達到75%以上,獲得技師、工程師以上資格的比例達到30%以上,培養省級名師或職業教育領軍人才1名,市“優秀雙師型”教師4-5名。
6.教育質量明顯提高。積極培養“德高技強、全面發展”人才,杜絕校園犯罪和重大安全事故,公辦職業學校全面建成省級和諧校園;積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長;積極培養現代型技能工人,畢業生“雙證”獲得率不低于98%,當年就業率不低于98%,專業對口就業率不低于80%,學生就業滿意率不低于95%,用人單位對職業學校畢業生綜合素質滿意度達80%以上,3—5年內有15%畢業生成為企業管理與技術骨干。
三、創建舉措
(一)創新管理體制
1.強化政府統籌力度。將職業教育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依據《市教育發展規劃》,統籌資源配置、條件保障、政策措施和人才培養,積極營造發展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健全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召開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協調解決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2.加強創建工作領導。成立市創建“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領導小組,負責創建組織與協調工作。各職業學校依據本方案及各校實際制定實施方案,整體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工作。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加強對各校創建工作的專項督導。
3.建立現代管理體制。建立與完善中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管理新體制,成立“市中高等職業教育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教育局,統籌管理與服務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積極探索中高職教育相互銜接,協調發展;建立現代學校制度,進一步完善職業院校二級管理體制,提高學校管理效能。進一步擴大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強化校長負責制。建好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積極探索企業化管理模式。
(二)創新發展方式
1.加快職業學校建設。新建民辦模具職業技術學校,辦學規模達2000人以上。完善第一中等專業學?,F代制造業和餐旅實訓基地設備設施。第一、第二中等專業學校和花橋國際商務城中等專業學校分別對接高新區、開發區和花橋國際商務城,實施區校聯合共育人才。公辦職業學校骨干專業均建有中、高級職業技能鑒定機構。
2.組建職業教育聯合體。依托市職業教育協會,成立中高職一體的職業教育聯合體,下設機械、電子、商貿、信息技術、動漫藝術、服務外包等專業性職教協作組,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探索研究,形成職教發展合力。
3.深化國際國內合作。支持與鼓勵中高職院校通過多種渠道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所有職業院校積極爭取與國內或國外優質學校建立友好關系,加強交流與合作,在公辦職業學校中,新增中外合作項目1—2個;積極開展南北與東西合作辦學,加大對西部對口支援力度。
(三)創新服務形式
1.搭建校企服務平臺。建設與完善校企服務網,架構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臺,實現“提供全方位服務,推動校企合作,培養現代技能型人才”辦網宗旨。校企服務網在信息交流、校企互動、產學合作、市場動態、人才供需等方面要積極發揮功能。探索人力資源機構在職業院校設立人力資源分市場,形成招聘、培養、就業一體化服務機制。
2.完善各類大賽制度。按照省、市對各類大賽要求,進一步創新與完善大賽制度,做到對象上從中職學校向高職院校延伸,項目上由多項目向全覆蓋延伸,類別上技能大賽、創新大賽、文明風采大賽全面推進,形成各類大賽的組織機制和保障機制。通過大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職業技能,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升。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市、全省、全國各類大賽,并取得優異成績。
3.拓展社會培訓工作。各職業院校要創新培訓模式,主動面向社區、面向行業、面向企業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培訓,為失地農民、外來人員和退役軍人再就業、職工能力和社區居民素質提升等提供服務。在市人社局、教育局統籌下,依托第一中等專業學校建設“現代制造業實訓中心”和“餐旅實訓中心”;依托第二中等專業學校建設“汽車檢測與維護實訓中心”;依托花橋國際商務城中等專業學校建設“現代物流實訓中心”,要積極發揮“四大實訓中心”面向社會的服務功能。積極探索實施社會培訓工作新模式,確保社會培訓工作的有序優質開展。
(四)創新培養途徑
1.探索培養模式。在職業學校部分專業中積極探索與實踐“學做相融、全真訓練”,“單元教學+崗位實訓”,“崗學聯姻、學訓一體”等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塑造和持續發展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培養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引進行業企業崗位標準,積極開發相配套的專業課程,實施對接培養。在相關專業上試點開展專業內容與國家職業資格標準銜接的教學改革。
2.優化教育方式。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積極實施德育學分制,設立德育特色項目,建立若干獎項,培育學生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堅持改進教學方式,創新開展仿真實訓教學、項目教學、理實一體教學等;堅持深化創業教育,學校建有具有特色的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和創業項目,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實踐人數明顯增長,培養一批成功創業典型。
3.加快專業調整。建立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依據“專業建設跟著產業走”的原則,通過淘汰、改造、優化、新設等及時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形成與地方產業相吻合的專業結構。第一中等專業學校圍繞先進裝備產業體系,重點建設機械、數控、模具等專業,繼續做強做優財會、烹飪、旅游專業。第二中等專業學校圍繞電子信息產業體系和高科技新興產業體系,重點建設電子、計算機等專業,開發光電技術應用、現代都市農業等專業,繼續做強做優物流、報關專業。花橋國際商務城中等專業學校圍繞總部經濟、服務外包、現代物流、展示展銷等產業,重點建設現代服務業專業。福納影視藝術學校重點建設影視表演等藝術類專業。每年通過校企服務網動態職業院校專業調整情況。要優化實訓基地與專業建設,建設一批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積極爭創省級特色專業、品牌專業和國家示范專業。
(五)創新保障機制
1.完善政策措施。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向職業院校選派實訓(兼職)指導教師、提供實習實訓、開展定單培養、接受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等。對于支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有貢獻的行業企業及負責人,政府給予表彰與獎勵。
2.落實經費保障。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力度,逐年提升職業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及時足額由財政撥付學校;落實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比例不低于30%;安排職業院校教師培訓經費,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安排師生大賽獎勵經費,以大賽引領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落實公辦職業學校社會培訓經費,積極發揮職業學校社會服務功能。
3.提高隊伍素質。依據《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編辦關于核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實施意見的通知》精神,合理核定職業學校教職工編制,打通職業學校之間教師流動通道,開放職業學校面向社會招聘優秀工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渠道;在廣播電視大學學院設立市職教師資培訓中心,與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聯合,有計劃對職教師資進行輪訓;50%以上專業建有技能大師工作室和教師創新工作室,發揮名師在深化職業教育改革中的引領作用;各職業院校每年制定切實可行的師資提高培訓計劃,強化校本培訓力度,市教研室制定對職教教師考核評價標準,形成評價激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