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兩會精神深入學習感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年的兩會上提出今年政府10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保障改善民生位列其中。“經濟越發展,越要重視加強社會建設和保障改善民生。”總理說,“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加快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將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40%的縣。”另外,在提交審查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民生改善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改善民生行動計劃”的提出,標志著民生關愛已成為集中明確的“國家行動”。多項民生舉措,讓百姓感到溫暖實在,關于民生問題的方方面面,都讓全國人民充滿期待。
以人為本,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社會的建設向著人性化發展,而對于校園,也應以人性化的管理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高校人事管理要以人為本,平等待人,合理用人,使人盡其才、事得其人。
和諧校園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模式,是以校園為紐帶的各種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協調,整體優化的育人氛圍。和諧校園的“和諧”源于協調和默契,營造的是融洽的人際關系,協調的是各方面利益。應體現人文精神,要人格化、彈性化,充分尊重人,相信人,讓每個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學校管理制度的改善的目標會越來越趨于人性化,用公平的政策制度對待表現出色的人才,提升真正有能力的德才兼備的人,給他們提供更大的平臺。這樣的機制的對象不只是學生,更應包括老師。
學校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臺,也屬于社會的一部分,因此也希望兩會關于民生的改善,校園生活也能隨之改善。共同創建和諧校園建設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一個在校園中生活的人都感受到尊重和關懷。
月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政協會議通過了盡快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政治決議。這個決議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都知道目前中國遇到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人民是收入差距并不能夠縮小。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而在不同階段,為人民服務的表現上應該有不同的定義。就目前的情況來說,為人民服務就是解決人民群眾的當務之急,解決人民群眾遇到極大的困難。而鄧小平同志提出的鼓勵一些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而今,中國面臨一個重大的挑戰,那就是先富起來的人,似乎并沒有能夠及時帶動后富,而是使得人民的收入差距擴大。倘若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話,將有可能進一步激發社會矛盾,有可能使社會犯罪率進一步,各種突發的、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大家都聽過“把蛋糕做大”這個觀點,而今,在分配上遇到了問題,而造成這種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種分配制度不完善,監督力度不夠大,無法真正約束到那些操作分配的人。而今,近年來,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老百姓感到自己身上的錢越來越不值錢,雖說人民幣升值,但是老百姓并沒有切身感受到人民幣的升值,只是感動物價在飆升,自己身上的錢似乎越來越不值錢。也許會有人說,那只是少數人的事。而事實上,只有那少數具有
巨額財富的人,才有可能感受到物價并不會對他們造成明顯的影響。但對于大多數普通大眾而言,這是切身感受到物價在升高,而工資并沒有相應升高。而加上收入差距的拉大,人民會更加感覺到收入的不公平。而我也聽說過這樣的說法,說現今的中國是掛著社會主義的牌子的資本主義國家。我認為一些人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與人民的收入差距有極大關系。在歐美的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里,財富主要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一些人都在不斷地懷疑現今的中國,雖然我們的GDP已經成功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深深地撼動了68年的地位。但關于縮小收入差距的問題,已經成為熱點問題,但為什么總是無法從根本上把這個問題解決呢?針對縮小收入差距,國家已經出臺多種政策,但似乎所取得的效果并沒有達到滿意的成效。也許國家的政策還需要時間來考驗,而更加重要的是要經得起人民群眾的考驗。收入問題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問題,是影響經濟幸福感的重要原因。收入差距的問題處理得不好的話,將極有可能影響和諧社會的營造。而在決議上用盡量這個詞,似乎力度不夠大。我覺得用“必須”、“亟需”這樣的詞才能夠體現堅決的態度。只有用這樣的詞語才能夠真正體現國家對人民群眾的切身關懷,體現國家對人民群眾生活的關心。
在這次政協會議的決議上,提出縮小收入差距并不是什么新問題,但卻是極大影響人民群眾的問題。我希望這個問題能夠早日得到解決,我相信只有這個問題得到解決,才能夠更加使社會繁榮安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在觀看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地留意了一下總理在關注民生這一方面做的工作。溫總理的報告中對百姓的生活還是很關注的。他提出2011年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他提出國家將會在就業、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中小學教育、醫療等關乎民生的問題上采取相應的政策,爭取在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圍繞改善民生謀發展。看到這里,我又想起了其中以為人大的代表所提出的觀點:我們不僅要國富,還要民富。
對這個觀點,大多數人都是肯定的。但是就我們國家來說,一直強調的,或者說是追求的,就是國富。只有國家富強了,那么百姓就會過上好日子;只有蛋糕做大了,百姓才能分到好蛋糕…雖然也有對民生問題的關注,但是其力度卻并不大。這樣一個關于國富,民富的矛盾,究竟是孰先孰后,在過往的政策中,民富都是滯后于國富的。這樣也就直接導致了我們的國家出現這樣一種問題:我們的GDP可以排在世界前列(采用哪種算法就先忽略),但是仍有許多地區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保暖,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我們可以送人上宇宙,卻不可以讓務工人員們平安地、順利地回家過年;我們可以培養出那么多的博士生(雖然質量有待提高),卻無法讓山區的兒童走進學堂…
面對這鮮明的對比,所有的關于國富民就富的觀點都變得那么蒼白無力。本人并不反對站在宏觀方向看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但我也并不同意所謂的國家要解決主要矛盾,就要先發展經濟。我認為所有的以犧牲百姓的利益而獲得國家的發展都是毫無意義的。國家的經濟要發展,但是不能落下民生的關注,這樣的社會,才不會淪落成為一個單純追求發展而毫無社會關懷的社會。
今年的兩會還是讓人感到滿意的,因為在本次的兩會上,民生的問題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從兩會的十大關鍵詞中可以看出,民生問題占了大多數。這是個好的開始,起碼說明我們黨,我們國家在不斷地完善政策,不斷地在找方向,不斷地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