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科技期刊發展存在問題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學術評價單一,學術導向有待完善
2006—2016年我國作者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SCI論文統計[2],可見我國作者在SCI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把在SCI、EI等上增加了我國科研成果的國際顯示度和影響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國科學技術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但在目前的學術評價中,存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唯SCI、EI馬首是瞻的局面,把是否在SCI、EI上發表過論文作為績效考核、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甚至“一刀切”式的對發表SCI、EI論文做硬性要求,這就造成大量優秀論文流失和科研經費浪費,威脅中文期刊的生存。在國內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過分依賴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指標,以影響因子論英雄,評價體系單一,忽略期刊自身學科屬性和社會效益,導致大量辦刊人忘記辦刊初心,把提高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等指標作為辦刊指南,被學術評價機制牽著鼻子走。
1.2大而不強,辦刊水平有待提高
截至2017年,我國出版的科技期刊已達5000余種,期刊規模在不斷擴大,已是名副其實的期刊大國,但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我國2008種科技核心期刊的影響因子平均值為0.628;在2007—2017發表國際論文累計超過20萬篇以上的國家(地區)共有21個,按平均每篇論文被引次數排序,中國僅排在第15位,面臨數量多,但學術水平和整體實力與世界水平有較大差距的問題。而且,我國科技期刊多附屬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多處于本系統中的邊緣地位,在資金扶持、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和發展規劃上不夠重視,分散、弱小、實力不強、集群化發展和規模化經營程度不夠是當前的現狀。
1.3刊網融合不深入,轉型升級有待提升
2015年3月5日,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使信息傳播更快捷、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為期刊業帶來了理念更新、技術革新與模式創新,也為期刊融合創新帶來了蓬勃的動力。期刊從業者也紛紛通過開通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通過期刊+電商、期刊+旅游、期刊+教育、期刊+會展等一系列的“期刊+”模式加入“互聯網+”的浪潮,但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淺嘗輒止,在內容資源的動態聚合、實時分發、精準投送、互動分享等上還存在較多問題,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融合深度還不夠,利用新興媒體帶動期刊轉型升級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