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科技期刊編輯勝任力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我國高校科技期刊產業的不斷發展與創新,以及新聞出版體制的持續深化改革,以市場化程度弱和學術理論性強為特點的高校科技期刊面臨著許多嶄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樣,編輯身為高校科技期刊的核心工作者,也面臨著新的生存和發展的挑戰。[1]高水平的科技期刊通常需要一支能夠適應信息化和市場化出版環境、具有多層次人才結構的團隊,這就要求其成員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個人專長。不斷發現和培養優秀的編輯人才乃是提高高校科技期刊質量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所以,如何更好地發現和培養優秀的編輯人才成了科技期刊編輯同人關注的焦點問題。明確高校科技期刊編輯的勝任特征,構建科學、高效的測評體系——勝任特征模型,才能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水平,使期刊發揮真正的作用。
一、勝任力定義及其編輯勝任力的特征
(一)勝任力定義及特征
西方學者一般用“competence”表示“勝任力”概念,這個詞最初起源于拉丁語“competere”,意為“適當的”。因此,從語詞本身的意思出發,勝任力就意味著適當的能力。它蘊含著一個基本的理念:沒有最好的領導或員工,只有最合適的領導或員工。勝任力是強調與工作崗位相關的個體素質、強調個體素質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強調優秀績效所需要的素質和才能,而不是泛泛而談的素質論或才能論。由于研究視角的多樣性,關于勝任力內涵,也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3]“勝任力”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的,他認為高績效者之所以可以取得出色的業績,是因為他們運用了某些特定的知識、技能和行為。[4]McClelland提出的勝任力理論具備以下四個特征:一是標準性或規范性:勝任力是與具體特定的工作績效相連的,只有那些與有效的工作績效相關,或能夠區分工作績效的特征才屬于勝任力特征。二是潛在性:它屬于個體意識結構中深層次而且持續性長的部分,也可能存在于無意識中的一部分。三是預測性:能夠引起或預測行為的績效。四是層次性:可能存在著多個層次,包含動機、特質、行為、自我概念與社會角色等。[5]
(二)編輯勝任力的特征
在關于期刊編輯勝任特征的研究中,梁艷珍指出了學術期刊編輯的勝任特征應包含五個能力,即認知能力、設計能力、傳播能力、組織能力和交流能力,并提出了相應的提升策略。李軍從基準性勝任特征和鑒別性勝任特征兩個方面總結了期刊編輯應具備知識、能力、動機、個性、態度、自我形象、社會角色等方面的能力。[6]趙旻最初將編輯應具備的勝任特征結構劃分為兩大類,即道德高標和良好專業素質,隨后展開了相關編輯勝任特征結構的理論探討。周立鋼、李士峰認為,編輯的勝任特征應包括高尚的個性品質、敏銳的感受力、較高的理論水平、一定的交際力和創新力以及市場意識。[6]陳斌、王健東、林眾等人分別運用了問卷調查法、行為事件訪談和工作分析構建了科技期刊編輯勝任特征模型。總體而言,有關該領域的研究還需要更多實證研究的支持來跨過初步探索階段深入推進。通過高校科技期刊編輯崗位的勝任力特征模型,尋找合適的人才并培養,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高校科技期刊編輯勝任力模式的意義
高校科技期刊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并在學術交流平臺對展示學校科研成果窗口、促進高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7]高校編輯作為一項專業化的助理科研工作,如果從業者素質不高,不僅會對科研的有效性產生影響,還會給作者及科研工作者帶來極大的危害。所以最重要的就是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培養高校編輯工作者,提升其專業水平。目前,高校科技期刊編輯普遍來源復雜、專業水平參差不齊,角色定位也不清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運用勝任力模型來實施高校期刊編輯的職業準入制,優化高校編輯隊伍人力管理,對促進高校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8]第一,選拔聘任的條件依據。正確認識和運用高校編輯的勝任力模型。在實際選拔和聘任過程中,不僅要對知識、技能進行量化考核,還應對心理素質等潛在的特質進行考查,使高校編輯團隊獲得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保證高校的教學科研水平又好又快地發展。第二,崗位培訓的科學標準。高校制訂科學合理的培訓規劃可以使編輯的知識和技能有顯著的改善和提高,同時也可以提供科學的標準和信息源。高校應結合崗位的實際需要以及勝任力模型中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找出差距,制訂培訓計劃,調整評價培訓的方案,探索培訓模式,創新培訓內容,及時了解編輯工作者的發展、研究方向,以實用性強和針對性強的崗位培訓來充實編輯的知識,提高其技能,從而提高他們的職業勝任力。第三,高校編輯勝任力模型評估可以有效地幫助編輯工作者了解職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特質、崗位的具體要求、編輯工作的內外環境,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優劣,更好地提升自己。
三、高校科技期刊編輯的勝任力研究現狀
基于對運用行為事件訪談法構建高校學報編輯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通過優秀組和普通組編輯的相互對比分析得出:高校學報編輯勝任特征模型由3個維度與7項要素構成,3個維度為專業能力、職業精神、自我發展,7項要素為信息加工、溝通協調、建立關系、責任心、公正正直、學習發展、成就導向構成。其中3個維度要求編輯工作者以專業能力為基本素質,以職業精神為價值層面的要求,以自我發展為內在支撐。高校學報編輯勝任特征模型的特定結構由學報編輯所處的工作環境、工作特點與要求的獨特性所決定,可以在學報編輯的選拔、考核、培訓與職業生涯規劃等管理工作中運用。
四、高校科技期刊編輯勝任力提升的制約因素及對策
(一)高校科技期刊編輯勝任力提升的制約因素
第一,高校編輯多是本校畢業生或者是本校的教師,這樣不利于思維拓展和創新意識的激發。并且大多數編輯不是編輯專業出身,編輯專業的知識相當欠缺。此外,高校學術上由于“近親繁殖”,論文質量難以提高,人情稿件無法避免。第二,高校科技期刊編輯部普遍規模小,人員不足造成工作量大、出版周期長,編輯不能很好地處理學習和工作之間的關系,導致自身知識結構提升難度較大,從而制約了編輯的勝任力。[9]第三,人員梯隊建設不健全。在人才的儲備上沒有長期規劃。部分期刊社編輯老齡化,雖然在一方面說明其編輯隊伍經驗豐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一些新的知識和技術,老編輯的學習、掌握情況不樂觀。資深老編輯退休后,新編輯將面臨很大的難題,就是如何保持學術期刊的原有風格和影響力。[9]第四,近幾年來有關高校期刊編輯的評定及職稱狀況也成為熱點。高校期刊編輯人員由于高校“定崗定編”人事改革和績效工資的施行,面臨著種種問題。謝輝指出:目前我國高校期刊編輯的職稱混亂,有編輯職稱系列、實驗師系列、圖書檔案系列、教師系列等,專門從事編輯工作并進行職稱申報的人數相對較少,因此獲得晉升的機會也較少。所以對于高校期刊編輯來說,事業單位“定崗定編”的人事制度改革也是一種考驗。[10]
(二)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編輯勝任力的對策
第一,高校應加強對學術期刊的支持,轉變思想觀念,與時俱進。調動期刊社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期刊突破瓶頸期,擴展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提供充足資金用于激勵和培訓員工。第二,提升編輯自身的職業能力和競爭力。學術期刊編輯不能僅對現成作品進行整理和加工,還應深諳學科專業的發展規律,成為一名學科型編輯、學者型編輯。學科型編輯、學者型編輯能及時發現好的成果與人才,也比普通編輯更易深入學術專家隊伍、凝聚學術資源、提高編輯競爭力。[11]第三,為現有人才提供學習的機會。制訂培訓計劃,并有針對性地選派人員到有實力、有經驗的期刊社進行學習和培訓,以提升勝任力。[12]并且要加快新員工的融入,做好培訓需求的調查。了解新員工的現有知識結構狀況、興趣愛好與心理狀態等方面。[9]對新員工進行行業知識、編輯業務、繼續教育等培訓,使他們感受到自己是本期刊社不可或缺的成員,從而降低離職率。第四,確定合理的自我定位。期刊編輯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合理要求自己,適當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自我關愛。
五、研究趨勢和展望
“以研助編,以編促研”是編輯人員專業知識深造和業務技能提高的重要手段。科技期刊必須擁有一批優秀的復合型編輯出版人才,才能應對我國出版體制改革的沖擊,獲得持續的發展,并不斷壯大,最終達到形成品牌的目的。因此,期刊出版單位改革要實現的目標是發現和培養多樣性的優秀期刊人才,這同時也是時展和出版業進步的要求。[12]高校科技期刊編輯勝任力的提升,不僅是文字水平的提升和知識面的擴展,還需要在辦刊理念和市場意識方面不斷完善。認清自身特點和職業特征,揚長避短、有的放矢,才能走出一條適合高校科技期刊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