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學術期刊與大眾媒體的合作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撰寫科技新聞,提升期刊影響力
學術期刊傳播最前沿的原創科技成果,對學術研究和工程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這些“陽春白雪”看上去遠離普通群眾的生活,似乎一直未被大眾媒體青睞,實則不然。如果科研成果能夠借助大眾傳播媒介以科技新聞的方式為公眾所了解,對科研工作者、學術期刊、大眾媒體和普通公眾來說是一件共贏的事情。在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主辦的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上,受邀的學術期刊可挑選最新發表的有學術和大眾新聞推廣價值的文章改寫成新聞稿,推薦給專家評審,通過的文章即可在見面會上正式[6],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國內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學術期刊與大眾媒體合作開展新聞報道有多種形式。(1)與固定的科技類媒體合作,不論紙質媒體還是網絡媒體,學術期刊可在此類媒介開設專欄,將最新科研成果以大眾喜愛、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使原創性科研成果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中國科學》與《科學時報》簽訂科技新聞合作報道的協議,《科學時報》每月固定刊登《中國科學》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通過大眾媒體宣傳,提升科研工作的關注度。(2)學術期刊自行向大眾網絡推薦優秀稿件。《生物工程學報》針對“人造生命”和“超級細菌”2個熱點邀約的綜述文章,通過向各大網站推介,很快被科學網、生物谷、中國工業生物信息網等生物領域高點擊率網站轉載,統計發現這2篇文章的全文下載頻次約為同期其他文章的3~4倍,可見大眾媒體對科技論文的巨大推介作用。(3)積極參加學術期刊與新聞媒體的見面會。《中華醫學雜志》通過參加中國科協主辦的新聞媒體見面會,多篇科技論文新聞稿被《人民日報》《科技日報》《科學時報》等大眾媒體刊登,尤其經美國《科技導報》報道后,該期刊1年內總被引頻次由3000次上升至4763次,期刊訂戶地域覆蓋也有所增加[8];《農業工程學報》通過參加與新聞媒體的見面會,架起學術與大眾間的橋梁,受到作者和讀者的廣泛好評。因此,學術期刊與大眾媒體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應共同肩負起傳播科研成果的使命,學術期刊應充分認識大眾媒體報道科技新聞的重要性。學術論文一般都經過同行評議才可發表,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此類既省心又放心的新聞也是公眾和記者都感興趣的材料[8],學術期刊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質量優勢,積極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技新聞。
2推薦熱點文章,彰顯期刊社會價值
優質學術論文不僅展現前沿科技成果,還能啟迪讀者思考,引起社會關注,尤其要加大綜述文章和專題文章在大眾媒體平臺的宣傳力度,共同挖掘其潛在的社會價值。《航空學報》2015年第3期的特約綜述《新一代多用途載人飛船概念研究》提出了未來登月飛行、近地軌道飛行和載人火星飛行方案,這不僅是深空探測領域的熱點,也是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經過編輯部的精心策劃和推送,此文受到包括新浪、搜狐、網易等在內的240多家國內外主流媒體的關注[10],并被廣泛轉載,這既能彰顯中國載人航天的科技實力,也增強了大眾的民族自豪感。這種社會價值的體現,無法僅靠學術期刊自身的傳播力實現,必須借助大眾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優勢。專題文章一般為學術期刊精心策劃的選題,既是行業的研究熱點,也能體現該領域的研究水平。例如,《航空學報》基于高超聲速飛行器具有飛行速度快、突防成功率高等軍事特點,邀請該領域知名專家撰寫了28篇優質稿件,于2015年第1期出版“高超聲速流動專刊”。在組織專題過程中,為了盡可能地提升選題影響力,深度挖掘優質稿源,期刊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與組稿,其中包括將專題預告信息于期刊官方網站、期刊主辦單位網站和各大航空航天研究院所的信息平臺,甚至期刊編輯、專家和作者也紛紛通過自媒體傳播該專題相關信息。此舉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高度重視,與其啟動的“空天飛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礎問題”和“近空間飛行器的關鍵基礎科學問題”等研究計劃不謀而合[11]。為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流體力學項目主任張攀峰教授專門撰寫了《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看高超聲速流動研究的發展現狀》。由此可見,大眾媒體不僅能將最新科研成果和科學熱點快速地傳播到社會各個層面,彰顯學術論文的社會價值,還能引起各級政府決策者的注意,甚至對決策具有一定的輿論導向作用。與此同時,鑒于高超聲速飛行器在國防領域的重要戰略地位,以及幫助公眾更好地了解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先進水平,《航空學報》雜志社俞敏副社長以“高超聲速流動專刊”系列文章為基礎,與合作單位北京交通廣播電臺“航空在線”欄目共同策劃了一期以普及“高超聲速飛行器”知識為主題的節目,僅北京地區的收聽人數就達300萬以上。這是學術期刊利用大眾媒體進行有效科學傳播的經典實例,不僅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廣泛宣傳學術期刊發表的科研論文,增強科研成果在大眾視野的顯示度,而且向大眾普及了科學知識,尤其是學術期刊刊登的具有國防特色的選題文章,這對向公眾展示我國的國防實力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和說服力。
3集群化營銷,樹立期刊學科品牌
學術期刊通過集群方式借助大眾媒體整體營銷、整合宣傳樹立學科的品牌形象,筆者以中國光學期刊集群、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國航空期刊集群為例,探討學術期刊集群與大眾媒體的融合發展。中國光學期刊集群以中國光學期刊網為基礎與大眾媒體融合發展。具體表現為:(1)每月制作《光電信息月報》,推送至讀者信箱,實現從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12];(2)建立我國光學業界的門戶網站———中國光學期刊網,通過開辟特別推薦、行業動態、科技動態、市場分析等欄目,以最快的速度傳遞行業新聞[13];(3)配備專職的網絡編輯,實現論文信息一鍵分享到大眾媒體[14];(4)舉辦各種激光技術論壇、年度中國光學重要成果會、光學設計與檢測培訓班等專業性學術活動,邀請大眾媒體參加,這不僅能夠提升期刊品牌的影響力,還能于多元學術交流中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15]。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則專門成立了新媒體部門來實現與大眾媒體的融合。具體表現為:(1)打造以中華醫學網為主體的數字出版平臺,同時結合項目和服務開發移動端計算機應用程序(APP)[16],為醫生、患者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2)建設中華醫學網,按照“以服務為中心”的設計思想,實現醫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和管理,統一在線服務門戶[17];(3)借助多媒體視頻應用技術,增加文章的視頻展示,推出優秀文章作者面對面訪談節目,使得醫學科研成果表達得更加直觀,加強了讀者、作者、編者的多方位互動[18]。此外,中華醫學會還創建了系列雜志微信公眾號,傳播期刊內容。在中國科協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航空期刊集群于2015年成立,以中國航空學會主辦的《航空學報》為龍頭,輻射業內其他期刊,目前囊括27種學術期刊,2種科普期刊。作為一個年輕的學術期刊集群,在與大眾媒體融合發展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目前主要成果有:(1)搭建期刊集群網站———空天科學網,為航空航天產業服務[19],實現集群期刊間的數據共享;(2)以集群合作方式參加各種國內外學術會議,并撰寫新聞稿于各期刊主辦單位的官方網站,在向公眾展示中國航空航天學術期刊集群化水平的同時,提升期刊影響力,打造航空期刊的學科品牌。
4借助新媒體工具,打造期刊個性化名片
目前,學術期刊已愈發重視新媒體技術帶來的益處,越來越主動地參與到新媒介傳播領域中[20],而微博、微信公眾號、APP客戶端等傳播媒介極大地豐富了學術期刊的傳播渠道。學術期刊應借助新媒體發展的東風,打造屬于自己的新媒體公眾名片,將期刊推入公眾視野。值得注意的是,在學術期刊新媒體平臺上,不應局限于傳播,現在“內容為王”不再是學術期刊提升影響力的唯一王牌,應該讓作者、讀者充分參與進來,加強互動。以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為例,其功能可做如下定位[21]:(1)服務平臺———提供投稿、審稿、稿件查詢、下載、信息檢索等功能;(2)傳播平臺———推送相關文章和資訊;(3)交流平臺———提供學術交流、問題咨詢等功能;(4)經營平臺———提供品牌營銷、廣告和產品微店經營等功能。目前,許多優質的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在“服務”和“傳播”功能方面已非常完備,但將其作為大眾媒體來看待,應更加重視微信公眾號的“交流”功能,通過與讀者互動溝通,了解讀者對期刊的需求和期望。通過設置一些針對“粉絲”的增值服務,如投稿咨詢、文獻索引、科技論文寫作指導等,以拓寬學術期刊的在線服務范圍,提高讀者的閱讀體驗,打造具有期刊特色的個性化大眾名片,至于如何實現微信公眾號的“經營”價值,則需根據學科特點來定位。
5提升編輯素養,發揮期刊主觀能動性
學術期刊和大眾媒體的合作尚處于摸索階段,合作模式也不成熟,因此具體的實施工作還得依托期刊編輯部,這對學術期刊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1有效撰寫科技新聞科研成果的專業性
注定其內容不易被公眾理解,而普通大眾媒體的記者又很難具備將科研成果準確轉換為科技新聞的能力,這就需要學術期刊編輯兼備專業素養和新聞寫作素養,能有效完成從科研論文到科技新聞的轉化。成熟的論文轉化樣例一旦形成則能給作者進行科普寫作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提高科研成果向科技新聞轉化的效率。科技新聞撰寫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技巧。(1)將學術論文內容碎片化,滿足網絡時代“淺閱讀”的需求。不需要整篇改寫學術論文,只需選取其中的亮點用通俗的語言進行獨立傳播即可,文末附上原文鏈接,以保證有“深閱讀”需求的讀者有據可循。(2)重視“標題黨”的效果。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學術論文標題不適應大眾傳播的弊病,拉近科研成果與大眾之間的距離,達到快速傳播的目的,而幽默詼諧的表述更能吸引讀者。(3)重結論、輕過程。絕大部分大眾讀者為非專業人士,他們關心科研成果未來的應用價值,繁瑣的公式推導和實驗過程并非其興趣所在,編輯在改寫過程中,需要跳出學術編輯的角色,嘗試以大眾讀者的視角去閱讀文章,如《中國藥理學報》的編輯在撰寫醫藥科技新聞時,就是從學科特色出發,重視加入相關背景知識和大眾可操作的內容[22]。由于學術期刊與大眾媒體文章撰寫風格迥異,編輯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技新聞時,一定要注意措辭,即使是大眾媒體上刊登的內容,也應符合學術出版規范,避免出現涉及政治類的敏感問題、醫學研究類的倫理問題或國防研究類的涉密問題。此外,作為科學傳播,學術期刊與大眾媒體合作時必須如實反映科學事件、科技知識和科學信息,這是媒體贏得公眾信任的前提。
5.2甄選出實用型成果
不是所有學術論文都適合大眾傳播,大眾媒體的關注點在于所報道的內容是否對讀者具有吸引力,因此學術期刊編輯甄選學術成果時應該重點考慮滿足公眾而不是學者的需求。學術期刊編輯要學會借助爆發式變化的新媒體技術,找準既契合本專業領域又符合大眾媒體興趣的內容,權衡學術價值與大眾興趣的關系。如《中華醫學雜志》撰寫的2篇科技新聞《關于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如何恢復》和《如何利用CT檢查判斷顱內出血是否為進展型》,前者被數十家大眾媒體轉載,后者卻無人問津,因為前者是腦卒中康復患者及家屬迫切關注的話題,而后者為純技術問題,公眾無法操作[23]。因此,只有甄選對公眾生活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且能引起較多讀者強烈共鳴的選題才是學術期刊與大眾媒體合作的實用素材。
5.3發揮作者—讀者間的橋梁作用
任何原創性成果借助大眾媒體傳播前,一定要征求原文作者同意,如作者愿意,盡量由原文作者改寫,編輯輔助加工即可。同時,編輯部要將宣傳效果及時反饋給作者,從而體現出期刊的紐帶作用,作者也會為研究成果為公眾所了解而高興,這有利于學術期刊與作者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加強作者對編輯工作的認同感。關于留言和評論,編輯部也應該長期關注,并將有效信息篩選后反饋給作者,請求作者幫忙回答相關問題,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讀者—作者溝通關系。
5.4正確看待大眾媒體的傳播效果
學術期刊借助大眾媒體傳播所取得的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經得起時間的沉淀。因此,學術期刊在通過大眾媒體進行傳播時可根據期刊的學科特點,重點吸引有科學研究基礎、跨學科的目標客戶,使其成為學術期刊大眾傳播中的黏性讀者。當然,大眾媒體對學術期刊發展也是一把雙刃劍,應當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