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期刊的發展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科技期刊在“互聯網+”時代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和必然趨勢
科技期刊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是“互聯網+”時代媒介發展的理念。從新聞出版發展趨勢來看,對科技期刊的發展有借鑒的作用,有利于科技期刊轉型升級;從科技期刊所屬行業發展來看,更加注重對所屬行業的發展進行前瞻和深入思考和引導;從讀者的角度,將更加關注期刊內容的可讀性、實用性和國際化[5]。“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原本是選擇某個時間安靜地坐下來閱讀一本紙質期刊,而現在是隨時隨地地通過電子書、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客戶端瀏覽或者下載電子期刊。移動終端已經成為了讀者們最常用的閱讀方式。這種閱讀方式呈現出的是碎片化的、個性化的。因而,科技期刊有效的碎片化傳播也成為了促進科技期刊發展的有效手段。所謂的碎片化傳播,就是對完整的內容進行加工和整理,將其分解成分散的知識單元,借助新媒體傳播工具進行傳播[6]。“互聯網+”時代下,新媒體正在深刻影響著受眾的媒體接觸方式,在給讀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將推動科技期刊的傳統出版模式發生巨大而深刻的改變,科技期刊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已成為新時期科技期刊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內容、多載體、實時看”的媒體融合出版模式是科技期刊出版發展的必然趨勢。
1.2科技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形式
目前,大家所熟悉的科技期刊與媒體融合的探索實踐中,其主要的展現形式為各大數據庫、期刊網站、新媒體平臺等。1)各大數據庫。大多數的科技期刊最開始的觸媒都是從與各大數據庫合作傳播開始的,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等。數據庫較全面地收錄了各學科期刊,內含豐富的鏈接,使用效率相對較高,其使用的主要用戶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圖書館。科技期刊通過數據庫傳播和文獻分類整合,是數字化出版的主流方式。2)期刊網站。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一部分科技期刊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網站,并定期更新期刊內容,以供廣大用戶開放獲取;進一步地,漸漸淘汰了郵箱投稿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采編系統,完善了自己的作者庫、讀者庫和審稿庫,便于通過提取后臺數據進行分析。有些科技期刊以協同辦刊加盟“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COAJ)”等,來實現期刊的集約化和專業化轉型。3)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出版平臺通過便捷、快速、多元、多維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搜索資料、瀏覽目次和下載全文的各項功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新媒體平臺有微信、微博、App客戶端、二維碼等,科技期刊采用最多的方式是微信公眾號。科技期刊通過微信公眾號,以微內容的方式進行微傳播,增強了編輯、審稿專家、作者、讀者之間的黏性。在“互聯網+”的大數據技術和創新2.0模式下,科技期刊還可以探索期刊集群與媒體智庫的融合。
2科技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
1)實現真正的媒體融合,杜絕形式上的媒體融合。面對新媒體和數字出版的沖擊,傳統出版業紛紛通過開通微博、微信等公眾號來體現其與新媒體的融合,我國目前也有許多科技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通過推送期刊內容以求擴大期刊的影響力。但是,很多公眾號的活躍度很低,僅僅用于推送當期的目次和單篇文章,其呈現形式就是照搬了紙刊的內容。甚至有一部分科技期刊的公眾號就是處于休眠或者半休眠狀態,長時間沒有更新也沒有維護。這說明部分科技期刊在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嘗試中是處于一種跟風的狀態,是持著一種你有他有我就要有的心態,并未做過慎重的考慮。當真正開始運營公眾號時,發現要繼續推進面臨相當多的問題,如:對如何運用公眾號缺乏具體思路,對公眾號的長期發展也沒有整體的規劃;期刊出版的任務本身就比較繁重,編輯人員的工作量已經相當飽滿,往往無暇顧及新增的公眾號的運維工作,而且沒有有效的薪酬或者目標激勵機制,也導致編輯沒有足夠的功力和積極性對待公眾號的相關工作等。種種原因導致期刊的公眾號實質上就是一個空殼,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新媒體資源的浪費。因此,科技期刊不論將如何進行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都需通過全面的調研,進而慎重地開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深度融合。
2)“內容為王”是科技期刊必須堅持的原則和底線。作為一本科技期刊,特別是學術期刊,不論采用哪種形式進行出版,即便是通過新媒體技術或手段進行再次開發傳播,吸引讀者的最根本所在,是其高質量的內容。不管是在傳統出版時代,還是現在的新媒體傳播時代,支撐科技期刊競爭力的依舊是期刊的內容,若是缺乏優秀的文章,或者文章經不起推敲,那傳播也就無從談起了。在有優質內容的基礎上,內容通過何種方式呈現,又通過何種途徑傳達給受眾,新媒體只是媒介、載體,它無法對期刊的內容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只是為科技期刊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傳遞信息的方式。科技期刊應持續地推出原創性的、前沿性的高水平文章內容,不斷地增強期刊自身的專業性和學術性,努力地提升期刊的品牌影響力。在日常的工作中,應積極地開展約稿工作,更多地爭取優秀的稿源;應緊跟熱門方向的研究,不定期地策劃專題、專刊,吸引作者、讀者的關注;應長期推出品牌專欄,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此外,應該嚴格遵循審稿制度,杜絕人情稿件;在見刊前的編校工作中,應嚴謹細致,強化編校的質量。這樣才能保證期刊內容的高質量。
3)科技期刊編輯的新媒體能力。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下,科技期刊需要將傳統媒體資源,即期刊本身的內容,與新媒體技術進行融合,需要對傳統媒體資源進行再創造,并利用新媒體手段重新呈現出來。科技期刊的大多數編輯都是相關學科的專業技術人才,是在進入期刊社或者編輯部工作后才開始接受出版專業的相關知識的培訓,其所具備的是扎實的期刊編輯技能和本行業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并不具備專業的網絡專業知識和新媒體技能。所以很多人提倡加強培養復合型的編輯人才。只有對本專業技術、編輯出版技術和新媒體技術都全面掌握的人才,才能夠勝任新媒體融合時代下科技期刊和新媒體的融合工作。只是現實情況是,對于大多數科技期刊而言,這樣的全能型復合人才并不是隨處可見的,更多地會考慮從現有編輯人員中選取進行新媒體融合出版的專業培訓,但是這種技能也并非短時間內就可以熟練掌握的。所以在現有的條件下,其實不妨考慮采用分工協作的方式,傳統的出版編輯人員依舊主要負責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保證期刊內容的高質量,而相應的新媒體技術相關的工作可以引進專業人才進行負責。編輯人員僅需掌握基礎的新媒體知識,無需進行實際的操作,將相應需要通過新媒體平臺呈現的期刊內容交接給新媒體技術人員進行后續的處理;新媒體技術人員負責具體新媒體平臺的工作,在保證內容嚴謹性的前提下,如何對需展示的期刊內容進行再創造處理,如何實現良好的宣傳服務效果,如何吸引廣大受眾的眼球、提高被關注度,如何增強互動性,這是新媒體技術人員需要依靠自身專業知識來實現的目標。編輯出版人員與新媒體技術人員發揮各自所長,分工協作,以達到科技期刊與新媒體的真正融合。我刊的微信公眾號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由編輯人員兼顧運維,因為編輯自身的編校出版工作已經相當繁重,公眾號的推送、維護等工作在推進過程中屢屢出現障礙,時效性也無法得到保證;而后采用專職的人員負責微信公眾號的運維工作,與原本的編輯人員進行分工協作,無論是公眾號的推新頻率,還是推送內容,亦是在各個宣傳細節的設計處理上,都有了很大的改進。所以這種分工與協作的方式對于推動科技期刊在新媒體平臺的有效傳播確實有著積極的作用,能促進科技期刊與新媒體技術實現真正的融合,有助于進一步擴大科技期刊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