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調查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總結**區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以下簡稱“老農保”)經驗,推動新農保在**試點,近日,**調查隊與市委政研室聯合對**區“老農保”工作進行了專項調查。此次調查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樣本量為72人,其中,參加保險36人,未參加保險36人。主要調查了居民對“老農保”的認識情況、參保資金來源及親身感受等方面的內容。調查顯示:該項養老政策得到老百姓的廣泛贊譽,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一、**區“老農保”開展情況
(一)**區城鄉居民基本情況
**年末,**區總人口為79.9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4.77萬人,非農業人口5.22萬人。財政總收入89989萬元,地方財政收入7805萬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為41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12元。
(二)老農保政策
**區實施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屬于區級統籌,以“城鄉統籌發展,建設和諧**”為目的,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原則,將本區行政區域內,具有常住戶籍的男年滿16周歲至60周歲、女年滿16周歲至55周歲,目前尚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范圍的城鄉居民(不含在校學生)納入保障范圍。具有公平性、普惠性。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堅持以參保人員個人繳費為主、財政給予補貼、集體經濟組織適當補助,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實行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辦法。養老保險費按規定的繳費基數和比例繳納,采取按年繳費方式。繳費基數為區統計局公布的上年度全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設三個檔次,分別為繳費基數的100%、150%、200%。繳費標準的檔次由參保人員自主選擇,繳費比例為20%;繳費年限越長、繳納金額越多,享受待遇越高。城鄉居民參保繳費時,區財政分別按當期繳費基數的2.5%給予補貼,補貼年限最多不超過15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財政補貼的比例。其中1.5%用于建立參保人員的補貼賬戶,1%用于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同時考慮到為社會作出了特殊貢獻的復退軍人約4.5萬人、獨生子女父母約7.9萬人、在職村三職干部1557人,出臺了旨在解決復退軍人、獨生子女父母、村三職干部參保問題的配套政策,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既是對他們作出成績的肯定,也是與國家相關政策的有效銜接。具體政策一是對復退軍人參保,在計算待遇的時候,軍齡視同繳費年限,增發養老待遇;二是對獨生子女父母參保,在計算待遇的時候,按照繳費年限每滿一年增發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標準0.1%的養老金;三是對在職村三職干部參保,實行參保給予補貼,村支書、村主任各補助200元/年,村文書補助150元/年。
(三)參保情況
**區于**年10月31日啟動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截止2009年10月31日,全區累計參保人數已達40178人,征繳養老保險基金累計達到16590.96萬元,享受待遇12915人,累計發放養老金1789.26萬元。
二、問卷調查情況
(一)對參加了養老保險居民的調查情況
據調查,**區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呈現以下特點:
1.以男性參保為主,被調查者收入適中
被調查參保的36人中,有26人為男性,占被調查人數的72%;女性有10人,占28%。被調查的36人中,家庭人均純收入為4420元,比全區**年農村居民人均全年純收入的4170元略高。
2.參保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被調查的參加了養老保險的26位男性中,有16人的年齡已經超過60歲,占62%;10位女性中,年齡超過55歲的有8人,占80%。并且被調查的參加了養老保險的36人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僅2位,占5.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6位,占16.7%;具有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28人,占77.8%。
3.鄉村干部的宣傳是農村居民了解養老保險的主渠道
當被問及你是從什么途徑知道可以參加養老保險的時候,回答從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的有12人,占被調查者的33.3%;回答鄉鎮或村干部的宣傳的有20人,占55.6%;回答聽別人介紹的僅有4人,占11.1%。
4.參保資金主要來源于自己積攢
在被問及你的參保資金主要來源于哪里時,有34人的回答是自己積攢,占被調查者的94.4%;只有2個人的回答是來源于子女幫助,僅占5.6%。
5.相信政府的人多,但對國家新農保政策知道的少
當被問及你認為交納的保險金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時,回答不存在的有28人,占被調查者的77.8%;回答存在安全隱患的有8人,占22.2%。可見政府的公信力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相當高的。但當被問及你是否知道國務院今年將在全國10%的縣(市、區)試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時,回答知道的僅有10人,占被調查者的27.8%;而回答不知道的有26人,占72.2%。
(二)對未參加養老保險居民的調查情況
1.沒有參保資金是被訪者未參加養老保險的主要原因
當被調查的36位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的居民被問及你為什么沒有參加養老保險時,有28人回答沒有參保資金,占被調查者的77.8%;回答不知道情況的只有2人,占5.6%;回答其他原因的有6位(主要是超齡),占16.6%。
2.多數人未到領取保險金年齡是未參保的又一原因
被調查的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的36人中,有10位女性,26位男性。10位女性中,只有一位年齡是55歲,其他9位年齡都在55歲以下;26位男性中,有16位年齡在60位以下,只有10位年齡在60歲以上。男女共25位沒有達到領取養老保險金規定年齡,占被調查者的69.4%。同時據部分被調查者反映,他們沒有參加養老保險除了沒有多余的資金來交養老保險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還沒有到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如果現在交,還不能立即領取現金,心理多少有些不踏實。
3.多數人愿意參加養老保險,并認為值得在全市推廣
未參加養老保險的被調查者多數人是愿意參加養老保險的。調查發現有28位愿意參加養老保險,占被調查者的77.8%;不愿意參加養老保險的有4位,占11.1%;說不清的有4位,占11.1%。同時,被調查的所有人都認為這種養老政策值得在全市推廣,也值得擁護。
三、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金的計算方法過于復雜
老農保中關于養老金的計算方法過于復雜,既不利于基層工作人員的宣傳,也讓很多只有小學文化的老年人不容易理解。調查顯示,參加了養老保險的人中,完全知道養老金計算方法的只有6人,占被調查者的16.7%,并且多數是村干部;回答部分知道的有10人,占27.8%;回答不知道的20人,占55.5%。
(二)對上限年齡的限制有違“廣覆蓋”原則
按**區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局的規定,超齡的(男在60周歲以上,女在55周歲以上)在2009年6月30日后就不能參加老農保。這一規定雖然意在限制那些不到領取養老金年齡就不參保的人,但它同時將那些雖然超齡,但由于特殊原因(如不知道政策、暫時沒有資金)沒有及時去辦理參保手續而又愿意參保的人拒之門外。
四、幾點建議
(一)盡快出臺新農保實施細則
結合《四川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辦法》,盡快出臺適合**的新農保實施細則,做好老、新農保各項政策的銜接,讓新農保政策更加科學合理,便于操作和宣傳,確保做到“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原則,為推動**“三個加快”、建設“四個**”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加強新農保宣傳
通過電視、廣播等農村常用的新聞媒體廣泛宣傳新農保政策,制作通俗易懂的宣傳手冊,動用鎮、村干部和大學生村官等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來進行宣傳,讓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村居民真正懂得新農保的優惠政策,轉變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消除其后顧之憂,讓其自愿主動參保。
(三)政策惠民逐步提高政府補貼標準
調查發現,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參加養老保險合算,但還不能解決養老問題。36位參加了養老保險的被調查者中,有26位認為參加養老保險合算,占被調查者的72%,他們認為比存銀行收入要高;認為不合算的有4人,占11.1%;認為說不清的有6人,占16.7%。當被問及你認為養老保險能不能解決養老問題時,回答不能的有20人,占被調查者的55.6%,回答說不清的有10人,占27.8%;回答能的只有6人,占16.6%。可見老農保政府補貼還相對偏少。在新農保試點中,要明確地方財政對農民參保應予補貼,尤其是對特殊困難群體的補貼還要提高。
(四)嚴格管好用好養老保險基金
切實加強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要求,在確保基金安全的情況下,實現有效的保值增值。探索一些風險小、收入高的基金增值辦法,包括對國家重點項目的投資,適當部分用于資本市場投資等。
(五)繼續探索養老政策新路子
近年來,**市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老年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對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勢下,要大膽創新,繼續探索養老政策新路子,把**市人口老齡化和老齡工作中的現實問題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重大問題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在老年社會保障體系、老齡服務體系和老齡社會管理體系建設上有新的突破,讓“養兒防老”轉變為“制度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