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社會救助機制調查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2010年監督工作計劃和主任會議安排,4月20日,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任建新帶領縣人大常委會部分委員、縣人大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和民政部門負責人組成調查組,就我縣民政部門建設社會救助體系情況開展專題調查。為了增強調查的全面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調查組采取“一看、二聽、三議”的辦法,先后實地察看了洋坪鎮農村老年公寓和鳴鳳城區老年公寓建設、管理情況,走訪了部分救助對象,在洋坪鎮、鳴鳳鎮分別召開了由人大代表、基層干部、人民群眾參加的座談會,在此基礎上,聽取了縣民政部門負責人關于建設社會救助體系的情況匯報,現將調查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評價
近年來,縣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門高度重視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把做好城鄉困難群眾的社會救助工作作為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途徑,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載體,著力實施社會救助工程,社會救助體系健全,政策爭取、政策宣傳、政策落實到位,工作程序嚴謹、管理規范、群眾滿意,為保障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作出了積極努力。
(一)政府高度重視,民政救助體系健全
我縣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縣、鄉鎮政府始終把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作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安排部署,特別是各級領導和民政部門經常深入到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之中,開展調查研究,緊密結合我縣實際,縣級成立了領導小組加強工作指導,民政部門具體負責,鄉鎮一級配備了專職民政干部,村級聘請了信息聯絡員,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推動了我縣城鄉社會救助工作的健康發展,使我縣初步建立起農村救災救濟、農村五保、生產扶持、城鄉低保、大病醫療救助、助學救助、農村特困戶救助等各項救助內容較為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為保障我縣貧困人群的基本生活權益,縮小貧富差距、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部門認真負責,各項政策執行到位
縣民政部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科學發展的理念,認真研究國家救助政策、認真履行部門職能、認真落實社會救助,工作扎實,富有成效。
一是宣傳救助政策力度大。縣民政部門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印發資料、懸掛標語、上門咨詢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著力宣傳社會救助各項政策,一方面使社會救助政策家喻戶曉,爭取人民群眾的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調動了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形成了更強的社會救助合力。
二是對上爭取救助資金力度大。縣民政部門在社會救助資金的籌集上搶抓國家惠民救助政策新機遇,積極主動對上要政策、爭資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僅2009年民政部門就向上爭取社會救助資金將近1800萬元。
三是救助資金落實力度大。縣民政部門緊緊圍繞國家救助政策,緊密結合我縣救助對象實際,將救助資金分類按標準及時落實到位,進一步提高救助資金的落實率,確保救助實效。2009年,全縣通過對上爭取、縣級配套和社會募集等方式籌集民政部門社會救助資金2033.1萬元,實際下撥各類救助資金2033.02萬元,救助資金落實率達到99.96%,使社會困難群體得到了及時救助。
(三)工作程序規范,社會救助成效明顯
針對社會救助工作的特殊性,縣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門從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著手,進一步強化制度建設、強化規范管理、強化資金保障,各項救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步。
一是制度日趨完善。1998年實施城市低保政策以來,縣民政部門緊緊圍繞國家政策貫徹落實,緊密結合我縣救助工作實際,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救助申報審批、救助資金管理、農村低保、大病醫療救助、住房救助、農村五保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切實加大相關制度的執行力度,確保社會救助工作健康發展。
二是管理更加規范。為了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工作的規范管理,縣人民政府制定出臺了《縣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在救助對象的確定上,實行了戶主申請、入戶調查、民主評議、村(居)級公示、鄉鎮初審、鄉鎮級再次公示、民政部門審批、頒發救助證、發放救助金的九步工作流程。在救助對象的管理上,實行了一年一申報、一年一審批的動態管理。2009年,縣民政部門根據救助的相關政策、制度,新增城市低保戶141戶426人,取消127戶381人,調整201戶251人,新增農村低保戶1517戶3177人,取消394戶726人,調整173戶187人。在救助資金的管理上,實行了專人專戶、按時按標準、由財政通過金融機構直達個人賬戶的社會化發放方式,充分體現了救助政策的公正、公開、公平性。
三是救助成效明顯。低保救助實現了應保盡保,2009年,全縣符合救助政策,享受城市低保的對象達到1877戶4457人,占全縣城鎮總人口的11.5%,享受農村低保對象達到3597戶7078人,占農村人口的4.53%;目前,我縣農村鰥寡孤獨家庭、癡呆傻殘家庭、因病因災等原因造成的特困家庭已納入農村特困戶救助范圍,做到了應救盡救;農村五保得到了應養盡養,全縣農村福利院建設健康發展,五保供養經費得到了有效保障;醫療救助實現了良好起步,12000多人享受了大病救助政策,初步緩解了貧困群眾看病難的問題;自然災害救助、慈善救助、住房救助、就學救助、臨時救助等其他救助全面啟動,全縣各類困難群體都得到了及時救助,為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推進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調查組認為,我縣民政救助工作還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一是社會救助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二是救助資金籌集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三是應急救助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等。
二、幾點建議
為進一步適應新形勢下社會救助工作的需要,調查組提出如下建議:
(一)著力宣傳政策。社會救助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因此,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刊物等宣傳載體,采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使社會救助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爭取社會力量對社會救助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營造共同參與社會救助工作的濃厚氛圍。
(二)強化隊伍建設。一是要充實工作力量。針對民政救助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救助種類多的實際,積極探索社會化服務方式,進一步充實鄉鎮民政干部和福利院工作力量。二是要注重素質教育。采取集中輔導與自學相結合的方法,加強民政救助隊伍的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民政救助隊伍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要切實保障待遇。進一步加大民政救助隊伍的待遇保障力度,增強責任意識,調動工作積極性,更好地服務社會救助工作。
(三)積極籌措資金。進一步加大對上爭取政策和資金力度,加大縣級配套資金落實力度,嚴格資金管理,擴大救助范圍,適當提高救助標準,增強救助效果。
(四)完善救助體系。一方面要改進救助方式,要按照救助對象的不同類型認真分類,建立救助臺帳,根據不同救助對象把“輸血性”救助與“造血性”救助有機結合,把階段性救助與長期性救助有機結合。同時,要結合實際,認真研究家庭收入核定、救助指標分配、跨村、跨鄉鎮、跨縣居住救助等工作機制的研究,努力實現既嚴格執行政策、又應保盡保目標。另一方面要形成救助合力,縣民政、社會保障、扶貧、工會、婦聯、教育等部門要建立聯系會議制度,實施社會救助資源共享機制,增強突發性救助應對能力,推進我縣社會救助工作健康、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