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安全生產監管狀況調研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今年,區人大常委會將全區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情況作為重點調研課題,區人大財經委組成調研組,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著重了解本區安全監管體制、工作機制、監管措施、監管成效等問題,聽取了區安監部門專題匯報,對區域內部分重點企業進行了實地考察。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區安全生產基本情況
區位于東北郊,是的老化工業基地,轄區內有金陵石化、港華、百江等大型化工企業,目前轄區內有工礦商貿企業3600多家,其中危化品生產企業27家,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400家,造船企業10家,非煤礦山2家,煙花爆竹經營戶202家,壓力管道使用單位122家,特種設備使用單位1000多家,在用特種設備1.7萬余臺。其中,危化品經營主要集中在燕子磯、、靖安街道一帶,造船業主要集中在街道。
為適應安全監管形勢的需要,區政府不斷加強安全生產資金投入、隊伍建設。每年設立50萬專項資金用于安全生產和隱患整改工作。今年將安全生產專項基金增加到100萬元,同時要求各街道也增設相應的專項基金,確保安全生產經費落實到位。年,區安監局成立,負責全區工礦商貿企業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安監部門人員不斷擴充。年成立了區安全生產監察大隊。年區委、區政府明確提出了要加強安監力量的指導思想,區安監局原有的3個科室調整為5個科室,新增危化品管理科和職業安全健康監管科,同時人員編制由原來的6名,擴充到現在的10名。近幾年,基層監管力量也在不斷加強,年,轄區內各街道均在經濟科掛牌,設立了安監科,各個社區(村)、42家危化企業設立了專職安全員。今年以來,全區各街道安監科由原來的掛牌機構改為單獨設置,并增設科級職數1名。同時,在全區通過政府購崗形式,招聘安全協管員,其中區安監局4名,各街道根據監管任務配備2-4名。目前,全區共有在崗安監專職人員76人,其中區安監局20人,街道27人,同時配備有29名安全協管員。此外,區安委會成員單位也由原來的10家擴大到目前的33家,基本涵蓋了與安全生產密切相關的各個行業。當前,全區安全監管已形成區政府統一領導,安委會綜合協調,各職能部門分工負責,街道屬地管理的格局。
二、目前安全監管現狀
(一)加強組織領導,保障安全發展。一是落實責任。層層分解安全生產考核指標,在年初就生產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與各街道和有關部門簽訂目標責任書。今年,區委、區政府在街道的月度打分考核中,首次將安全生產納入考核體系,專門設立安全生產分值,以考核推動工作開展。區政府定期召開安全生產大會,及時在全區各個層面部署消防、交通、建筑、食品藥品等專項整治工作。嚴格實行安全生產“一崗雙責”、“一票否決”和責任追究制,凸顯安全生產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健全制度。去年底,專門出臺《推進安全發展的意見》,從區級層面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各項工作機制。今年初,印發《區安全生產管理責任體系》,進一步明確33個職能部門、街道、園區(平臺)、村(社區)綜合監管職責的具體內容,消除安全監管盲區。嚴把招商引資項目的前期論證關,嚴格執行安全設施審查和竣工驗收規定。此外,今年仙林街道全面試點,開展了社會管理網格化工作,把安全生產納入網格,形成了全社會共管共治的局面,取得了良好實效。三是加強聯動。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組織公安、消防、交通、質監、住建、工商等職能部門,加強日常聯合執法。設立區級專家庫,聘請化工、消防、造船、建筑等方面專家參與全區事故應急救援、調查處理、隱患查找等各方面工作,提高日常執法的專業性。制定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各專項應急預案,明確相應部門職能,組建應急救援隊伍,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二)強化日常管理,大力整治隱患。安監部門始終將隱患排查治理作為有效防范和應對事故最基本、最根本的手段,要求各街道和主管部門每年都必須不間斷的開展隱患排查治理行動,并對排查出的安全隱患逐一分析梳理,落實責任、采取措施、規定時限,整改驗收。對所確定的重點隱患,按照危險程度、整改難度等因素分為市級和區級掛牌隱患,同時對等級隱患按“一企一檔,一患一檔”的要求,分別建立級別檔案,實行屬地反饋、動態跟蹤,努力使重點隱患達到責任、措施、資金、期限、預案“五落實”,嚴防隱患發展成為事故,切實做到關口前移。近幾年來,陸續整改了十月軍校地質災害、邁皋橋燈光夜市、仙林老農貿市場、金陵石化管廊等10余處市級掛牌重大安全隱患以及100多處區級掛牌隱患。在隱患整改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長效監管模式。去年,區政府專門制定出臺重點難點隱患整治方案,明確牽頭部門和參與部門,避免工作中的扯皮推諉。今年以來,按照屬地監管和行業監管相結合的原則,各部門、街道加強聯動,高效推進了一批新生隱患整改。
(三)注重綜合治理,提升安全本質。一是突出基礎工作落實。在重點行業和領域大力推行標準化建設、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應急救援預案備案、職業衛生申報和專家檢查制度。在全區化工生產企業中推行企業主要負責人履職情況定期報告制度。嚴格按照規定做好危化品經營許可前期審查工作,邀請專家進行現場核查、初審。對經營易制企業實行備案制度,建立“一企一檔”,嚴密掌握易制毒產品數量、流向等,杜絕流入非法渠道。每年組織煙花爆竹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嚴格按照要求對煙花爆竹經營戶進行復審。對發證企業分類建檔,做到資料清晰,統一管理。今年專門設計出《船舶建造安全自查表》,在船企全面推行,規范企業自查。在水泥、家具制造等行業大力開展作業場所職業衛生申報工作。全面開展重大危險源地理數據庫試點工作,采集區域內12家危險源企業基礎信息,進行系統錄入,并將區域內重點企業一并納入系統,強化監管。積極開展地下管線普查,掌握轄區內122家壓力管道使用單位詳細資料,對納入市壓力管道示范區的15家單位組織專業人員上門核查,確保管線資料準確清晰。二是突出重點領域整治。按照危險化學品生產性質、危險程度等因素,對危化企業進行紅、橙、藍等級管理,強化危化企業、重大危險源、粉塵等重點行業的監管力度,加大檢查頻次和專家檢查項目。全面開展幕燕地區和金陵石化周邊地區綜合整治工作,僅去年一年就關停小化工企業50余家。每年組織造船業、建筑施工、公眾聚集場所、校園安全、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及時整改各種安全隱患,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取得了明顯成效。
(四)強化宣傳教育,營造安全氛圍。將開展安全宣傳教育作為提升安全監管水平的一項基礎工作來抓。一是加強培訓教育。克服轄區內中小企業較多,人員流動較大等困難,加強對企業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農民工等安全法律法規、職業病危害和預防、應急救援等培訓,不斷增強廣大企業職工的安全技能和自我防護能力。每年組織各類培訓10余期,培訓廠長(經理)、安管人員達上千人。此外,在夏季高溫、雨雪天氣、重大節日等時間節點召開100多家化工企業主要負責人會議,以會代訓,督促企業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二是開展宣傳活動。每年舉辦“安全生產宣傳月”活動,著力營造安全文化氛圍,印發《社區居民安全知識匯編》,為企業免費發放安全專業書籍。此外,各街道、部門也積極組織消防安全知識講座、森林防火演練、應急疏散演練等,提高群眾的安全技能和知識。
三、安全生產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全區安全生產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全區安全監管形勢的日趨復雜,安監工作仍然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
(一)監管層面。一是基礎數據更新機制尚未形成。盡管去年全區安全生產大檢查完善了基礎數據,但是由于全區正處于大開發、大建設的階段,一些新建項目陸續開工,化工整治又導致一批企業關停,基礎信息處于動態變化中,需要健全相關機制,及時更新。二是監管手段方法尚顯落后。目前監管方式仍然是采取現場檢查形式,監管效果欠缺,部分非法違法行為在集中打擊過后存在死灰復燃,屢禁不止的情況。面對面廣量大的監管對象,需要提升監管手段,進一步加大投入,采用科技手段,不斷完善重大危險源、重點企業監控體系。同時在應急體系建設上,尚未形成安全預警機制,需要強化應急裝備、隊伍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三是監管體制需進一步理順。目前雖然明確了安全監管各部門的職責,各專項整治的牽頭部門,但在實際運作中,部門之間執法聯動、工作例會、應急聯動機制尚未形成,信息溝通,街道屬地監管,部門行業監管之間的協調與配合不足,導致重復監管、監管空白等現象發生。如建筑工地監管,無資質生產的、未達到一定標準的特種設備監管等,還需要進一步明確職責,強化監管。
(二)企業層面。一是基礎薄弱。全區還存在不少城中村、棚戶區、“廠中廠”、“宅中廠”,隱藏一定的安全隱患;因規劃、選址、企業改制等歷史原因,企業安全生產“欠賬”較多,治理難度較大。二是企業主體責任沒完全落實,重效益,輕安全的現象仍然存在。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在利益面前,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形同虛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成為寫在紙上、貼在墻上、掛在嘴上,流于形式的“標簽”,無視安全、被動抓安全的現象還普遍存在。
(三)社會層面。一是由于地處城郊結合部,農民工等外來人口較多,從業人員流動性大,安全知識、技能匱乏,給加強安全監管帶來一定難度。二是由于基層社會管理不到位,導致部分城中村違章搭建屢禁不止,造成大量消防隱患甚至“三合一”、“多合一”場所。個體經營戶因違章搭建無法辦理營業執照形成非法經營。三是由于安全監管涉及多個部門,職能有分工,社會公眾對安全監管分工不了解,導致監管成本上升,需要輿論加強宣傳引導。社會輿論僅關注突發事件的報道,對安全基本常識、政策法規、緊急避險知識等普及不足,造成公眾普遍安全素質不高。
四、加強全區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與建議
當前,階段性、運動式的大檢查只可以解決一個階段性問題,只可以保證暫時的安全。安全生產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是件易碎品。要想解決根本性的安全問題,確保不出問題,必須靠提升區域內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完善長效管理機制。
(一)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目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區的功能定位已經從原來的老工業基地轉變為“副城、液晶光谷、智慧新區、和諧家園”,要提升區域綜合環境,就需要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方面在產業布局上,要引進科技含量高,自動控制程度高的本質安全型企業,促進企業向園區集聚,形成規模化、規范化管理。同時要采取嚴格的源頭管控措施,牢牢把好項目審批、工程驗收、安全設施“三同時”等安全關口,堅決杜絕企業安全先天不足現象。另一方面,抓緊市關停整改“三高二低”的機遇,推動烷基苯廠、金桐化工、佳和日化、金陵塑膠廠等大型化工企業和一批高風險小化工企業的搬遷與關停。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要做好原有化工企業搬遷過程中的安全監管。充分利用區級專家庫資源,對安全搬遷制定科學方案,確保整治過程中化工原料、生產設備、企業廠房、地下管線等安全移除,同時要做好從業人員再就業安置等工作,確保全區產業結構平穩過渡。
(二)加快提升監管科技水平。在企業層面,對危化企業要強力推行標準化建設,對在規定時間內不能達到標準化要求的,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關停并轉。對符合標準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學品生產、儲存裝置設施,強力推進連鎖保護、緊急停車、檢測報警等自動化控制的技術改造,加強重大危險源辨識登記、安全評估、報告備案、監控整改、應急救援工作的監管,加強建筑施工現場、危化品運輸車船、長途客運車輛、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動態監控,不斷提升企業安全監管的信息化、科技化水平。在監管層面,要加大投入,利用即將全面推廣的物聯網技術,在重大危險源、重點企業建立起全區安全監管平臺,利用該平臺實時掌握監管動態,預警信息。配齊、配足現代化的應急裝備和應急人員隊伍,提高應對突發事故能力。
(三)加強基層動態監管能力。借助社會事務網格化管理推進的時機,將安全生產納入網格,定人定責,將安全監管的觸角延伸到轄區內的企業、重要部位、重點場所,努力建立全覆蓋的安全生產監管信息和網絡體系。按照市政府相關文件要求,積極開展安全街道創建工作,完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做到“資金、人員、責任、任務”四落實。各街道要切實履行屬地監管職責,將轄區內各類生產經營單位基本情況摸清,重點圍繞生產工藝、原料、設備、安全監管重點、安全管理制度、應急預案等形成完善的基礎資料并動態更新。要實時排查安全生產隱患情況,將重點隱患及時反饋上報,實行掛牌督辦,將一般隱患督促整改。同時要將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等作為監管重點,抓實抓牢。
(四)加快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全面落實政府、部門、街道、企業四級責任體系,真正做到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各職能部門繼續牽頭,深入抓好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公眾聚集場所、道路交通、造船、化工管線、危險源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積極開展打擊危害公共安全的非法經營活動,提升安全環境。充分發揮安委會牽頭抓總和安委辦綜合協調作用,加強安全監管責任體系的落實。在安全生產各項重點工作中,各牽頭部門、協作部門之間要強化信息溝通與工作交流,整合各方資源,形成聯合執法、重大問題會商、應急聯動等工作機制,推動各項階段性重點工作落實,不斷提升工作的整體合力和綜合效能。真正形成街道屬地管理、部門齊抓共管的聯合監管局面。
(五)加快提升公眾安全素質。創新模式與載體,大張旗鼓加強安全生產的宣傳與教育,推動“政府抓安全、企業重安全、群眾知安全”良好局面的形成。重點開展安全文化進企業活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活動,借鑒外企先進的安全管理經驗,指導企業加強職工安全培訓,完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警鐘長鳴,促進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在校園開設專題安全教育課程,普及交通、消防、食品等安全知識。充分發揮報、電視臺等本地媒體的宣傳陣地作用,不斷延伸宣傳觸角,擴大影響,提升全民安全意識。繼續開展“安全生產月”、“安康杯”競賽、“青年安全示范崗”建設等活動,大力營造“關愛生命、安全發展”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