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河道疏通工作匯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位領導:
近年來,在上級財政部門的關心指導和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下,我市財政部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不斷加大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財政支農工作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財政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環境改善尤其是農村河道疏浚整治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年,我市河道疏浚共投入資金1.3億元,疏浚整治縣級河道9條(段),長102.9公里,完成土方445.7萬方;疏浚整治鄉級河道89條,長506.4公里,完成土方904.2萬方;疏浚整治村級河道3957條,建成村級河道達標村169個,完成土方1655萬方,拆壩建橋8250座,新、改建涵洞2362座,實施綠化2萬多畝,確保我市農村河道得到全面疏浚整治,在全省率先通過了省級“優秀”等次的評定驗收。現將近年來我市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的主要做法簡要匯報如下:
一、堅持科學規劃,實行綜合治理
我市東、南、西三面環江,境內河網密布,有縣級骨干河道7條,總長115公里;鄉級河道109條,總長562公里;村級河道4422條,總長2554公里。從年起,我市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和諧的總體要求,結合新農村建設,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生活條件、生產發展、生態改善等基本需求為出發點,切實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農村環境問題,全面疏浚農村河道,合理調整全市水系布局,補足農村綠化面積,有效保護和修復農村生態環境。
在農村河道疏浚整治規劃上,我市按照“一次規劃,分年實施”的思路來進行。結合新農村試點和300個集中居住地的布局規劃,圍繞恢復河道引排功能、生態功能、景觀功能的目標,認真分析了農村河道現狀與存在問題,通過近一年半時間的調研踏勘,在原有規劃的基礎上,制定了農村河道疏浚整治規劃和分年度實施計劃,并建立完善了全市河道電子信息管理系統。規劃根據河道性質、河道功能、受益范圍及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充分將農村河道疏浚與通村公路建設、土地復墾、綠化造林等工作進行有機結合,科學、合理、全面地對水系布局進行調整。在此基礎上,出臺了《農村“雙清”工程實施意見》,明確了清潔河道、清潔村莊的責任分工、目標任務、質量標準、考核獎勵等相關內容。
二、堅持政府主導,多方籌集資金
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面廣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此我市認真落實投入政策,積極探索“政府引導、群眾參與、社會贊助、資源置換”的投入機制。一是加大財政投入。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實行市、鎮、村分級負擔。年以來,共爭取省、泰州市土方資金補助1400萬元,市(縣)財政投入8300萬元,鎮、村自籌和社會贊助3300萬元。河道疏浚按每方土2.5元的標準,在各鎮土方工程驗收合格后給予補貼。河道管理市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河道綠化實行以獎代補,各鎮在完成年度綠化任務,成活率、保存率、責任制等驗收合格后,獎勵綠化苗木經費。二是搭建水利建設投融資平臺。以優質的國有水利資產和財政資金共計l億元,注冊成立了華興水利建設有限公司。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確定將市域范圍內的水利工程管理用地、沿江農場、灘地等土地劃撥給華興公司,由公司進行融資,用于水利建設資金的平衡,有效解決了我市水利建設資金的不足。三是引導多方參與加大投入。充分發動黨員干部、民營企業主和社會各界,籌集“光彩事業”基金,引導他們熱心參與農村公益事業,積極捐資贊助。在不加重農民負擔的前提下,用足“一事一議”政策,組織引導農民積極投資投勞。截止年底,全市企業和群眾為“雙清工程”僅協議捐資就超過500萬元,新橋鎮42家規模企業全部參與村企掛鉤,捐款近百萬元。四是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加大投入。充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融集資金投入水利建設。引進了一批外來資本,通過用收益換投入、資源換管理等多種方式,加大了水利和農村環境的投入。在資金安排上,按照“政府解決土方疏浚經費,鎮、村和群眾解決河道配套工程費用”的模式來進行,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有力地保障了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
三、堅持連片治理,實行整村推進
在農村河道疏浚整治推進方法上,我市堅持水利先行、綜合整治,結合通村公路建設、土地復墾、綠化造林等工作,采取“連片治理,整村推進”的辦法實施疏浚整治。“連片治理”,就是各鎮在三年內,每年有選擇地治理1/3左右地域相鄰、河道相連的村,在秋播結束前,組織水利工程技術人員,開展前期河道疏浚的測量、設計、申報,以及疏浚整治工程實施方案的修訂、完善等工作,防止在村與村、鎮與鎮之間因為工作不同步出現“斷頭河”和工程質量問題。“整村推進”,就是以村為單位進行統一疏浚整治,統一考核驗收,防止出現“漏疏漏治”現象。
四、堅持嚴格督查,確保取得實效
農村河道疏浚整治是一項惠及全市農民的實事、好事,我市每年都將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列為年度政府重點工程。為加強河道疏浚整治工程的考核驗收,由政府辦牽頭組織監察局、財政局、水利局、農委等相關部門,和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民代表一起組成工程督查驗收小組,每半個月督查一次工程進度,檢查一次工程質量和資金使用情況,并通過簡報、通報的形式,及時公布督查結果。在對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實施村進行達標驗收過程中,充分聽取群眾意見,以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標準,對驗收達到“深、通、暢、順”質量標準的,按農村河道疏浚整治責任狀全額撥付工程補助資金,不能達標的,堅決責成返工,確保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真正把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辦成群眾滿意工程。
五、堅持建管并重,加強長效管護
我市在河道疏浚的同時,堅持“一建就管、建管并重”,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出臺了《市農村河道長效管理考核辦法》,推動了河道管護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一是明確河道管護主體和范圍。堅持“市河市管、鎮河鎮管、村河村管”的原則,對河道進行確權定界,劃定管護范圍,統一設立河道管護標志,確保每一條河道的管護做到“主體明確、責任到人”。根據河道的等級標準,明確縣級河道由市水利局負責管護,管理范圍是河口兩側各10米;鄉級河道由各鎮負責管護,管理范圍是河口兩側各5米;村級河道由各村負責管護,管理范圍是河口兩側各3米,村級河道結合村莊保潔,通過定員、定組、定標準、定時間、定報酬的方式進行管護。二是制訂管護標準。明確了河道管護“五無”標準,即河道管護必須做到河面無飄浮物、河坎無垃圾、河坡無耕種和雜草、河岸無違章搭建、河內無阻水障礙物。三是落實河道長效管護經費。農村河道長效管護經費實行市、鎮、村三級負擔。縣級河道管護經費按照每年每公里3000元的標準,由市安排;鄉級河道管護經費按照每年每公里3000元的標準,其中市財政解決2000元,鎮財政解決1000元;村級河道管護經費是通過組織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籌集“光彩事業”資金的方式解決。同時,還積極探索用資源換管理的模式,通過拍賣或出租河坡,籌集部分管護經費。四是建立河道管護考核督查體系。對農村河道長效管理的考核采取定期檢查和隨機抽查相結合的辦法,定期檢查為村每月檢查l—2次,市、部門及鎮每季檢查一次,隨機抽查。自2006年起,我市在實施河道管護過程中同步推行村莊保潔,按照“組收集、村集中、鎮中轉、市處理”的模式,集中處理農村垃圾。至年底,全市191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村莊和河道同步保潔。今年,為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我市全面推行河道保潔與村莊保潔、綠化管護、農村公路管養的“四位一體”管理的新機制,市財政每年將拿出不低于1103萬元用于農村環境綜合管護工作,由市農工辦對綜合管護及資金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并將各鎮的考核情況與資金安排進行掛鉤,促進我市農村綜合環境整治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確保我市河道管護的長效管理機制真正落到實處。
通過近年來的努力,我市農業財政在支持農村環境整治,服務“三農”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們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各項財政強農惠農政策,繼續加大財政支農投入力度,不斷創新財政支農工作機制,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迫切的實際問題,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