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外教育情況考察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年11月5日至21日,上海市“赴學前教育代表團”一行15人,應世界學前教育協會分會的邀請,參加了在大舉行的幼兒教育研討會,并對多等六個城市進行了為期15天的考察。考察團由市教委副主任夏秀蓉任團長,翁亦詩處長任副團長。成員中有市教委領導、華師大教授、區縣幼教干部、幼兒園園長和教師以及市教研室教研員等。
在期間,代表團參加了在佐治亞洲大舉行的有來自全世界各地幼教工作者參與的幼兒教育周年研討會。
1000多個專題講座和1000多個展覽室,展現了當代早期幼兒教育發展趨勢、最新的理論發展動態與教材、教玩具的技術。研討會上夏秀蓉主任作了“上海學前教育發展動態”報告,朱家雄教授作了“當代中國幼兒教育發展概況”報告,孔琪校長作了“香港學前教育發展特點”的報告。與會者(特別是外國人和境外華人)對中國幼教發展的現狀表現出十分的關注和極大的興趣。他們認為,中國幼教世界在改革中前進,呈現出勃勃的生機。東、西方學前教育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這是大會的宗旨之一。
在期間,代表團深入12個學前教育機構,進行學習與考察。有瑞吉歐學校、High-Scope學校、蒙臺梭利學校、Bank-Street學校等,對當今在世界學前教育界頗有影響的幾種課程類型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較深入地學習。
學習與考察取得了圓滿成功。
記得一位留博士在《素質教育在》一書中曾發表這樣疑惑:“如果說中國的教育不行,為什么中國留學生的孩子到了都那么出人頭地?如果說,中國的教育很棒,為什么中國的科技落后?”那么,學前教育呢,中之間到底有沒有差異?處在世紀之交,正在建構學前教育課程方案的上海學前教育工作者能在教育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啟示呢?為此,我們將赴獲得的一些有價值的見聞與思考做一概要的報告。
一、一百種語言與一種語言
在大舉行的幼兒教育周年研討會上,一個引人注目的理論熱點,便是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學前教育界關注的瑞吉歐學前教育方案(90年代初曾被最具影響力的雜志--《新聞周刊》評為世界十大最佳學校之一)。會議期間,我們有幸觀摩了瑞吉歐《兒童一百種語言展覽》(《Thehundredlanguagesofchildrenexhibit》)。豐富的圖象資料,生動地展現了瑞吉歐的教育信念。
“會活動的影子”,孩子自主地探索光源、物體和影子三者之間的關系。
“仲夏夜的夢”,用各種色彩去表達孩子對一個事物的理解。
“腳的故事”,幼兒以兩只小腳的動態表達,編織了一個有趣的“獨幕話劇”。
“貓和雨”,反映了兩個2歲半兒童用游戲語言表達對生活的理解。
……
瑞吉歐認為,兒童可用一百種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東西,表達孩子對世界的獨特的感受。包括用真正的語言符號和大量的非語言符號,諸如身體、葉子、雞毛、筆頭、叉子等各種替代物。瑞吉歐的教育理念就是通過符號表征系統促進兒童的成長,鼓勵兒童運用各種可用作表達的、交流的和認知的語言去探索環境和表現自我。也許,這就是學前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在洛杉磯“EvergreenCommunityCollegeLebSchool”,這是一所專門實驗“瑞吉歐教學法”的幼兒園。園長近十年來,四次赴意大利學習、研究瑞吉歐教育系統,并在自己幼兒園內成功地演繹了瑞吉歐教育思想。我們看到了一個典型的以玩沙與水為主題的“方案”。活動中,孩子們以各自極富個性的“語言”,去探索沙、水及物體坡度之間關系。他們的行為與表現是如此自然、自由和自主,反映了一個個真實的自我。
兒童是用一百種抑或更多種“語言”來表達、表現的。這也許是兒童的天性。學前教育的價值究意是什么,是支持兒童的表達,讓其在表達中探索、在表達中發展呢?還是用成人的東西去灌輸經驗、規范行為,以至于幼兒從小班進來時是“一百種語言”,到大班畢業時只剩“一種語言”呢?一百種語言與一種語言,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教育取向與教育效果。瑞吉歐教育系統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二、誰是第一位
在今天的幼兒教育中,以幼兒利益為先,以兒童發展為本,已日益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在幼兒園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究竟以誰為先、為本,誰是真正的第一位,這次之行,讓我們又獲得了許多感慨。
在紐約“Bank-Street”幼兒園,一進門,園長就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觀摩幼兒活動的規則:每班只能進兩位老師觀摩活動;在教室里觀摩者必須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不能走動影響孩子;孩子活動時不能拍照,不能議論等等。孩子成了真正的“上帝”。
在期間,我們共考察了12所幼兒園。所到之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每所幼兒園,接待來訪者的“會議室”、“接待室”都是那么簡陋。沒有沙發,更沒有豪華的裝修與裝飾,有的幼兒園甚至連專用的大人會議室也沒有。而對幼兒的生活環境、幼兒的玩具材料、幼兒的作品物品等,卻能不惜一切代價以追求最好的。在“HighScope”課程實驗基地,我們看到了幼兒園花了不少錢對孩子們那極不“顯眼”的繪畫作品進行“燒鑄”,使孩子們真實地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信,一種被重視的滿足。在“BankStreet”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享受“感恩節”的快樂,幼兒園發動全體教師、家長為孩子制作豐富的食品和有趣的禮物。在洛杉磯長青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在活動區里能更自主地探索、學習,幼兒園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活動材料。活動材料架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仿佛是一個個專業的小商店:“五金店”、“顏料店”、“書店”、“鈕扣店”、“布料店”等,應有盡有。孩子們在幼兒園里快樂地、自由地活動著、成長著,他們享受著真實的“第一位”的待遇。
三、創造力能教嗎
在考察,所到的幾個城市給我們一個最直觀的感受是,一個城市一種風格:華盛頓的肅穆、紐約的繁華,迪斯尼之鄉奧蘭多的童趣,以及好萊塢之都洛杉磯的風情等等,每個城市都透著個性,蘊含著創造的魅力。
城市建設需要創造,教育發展需要創新,人的培養呢,更需要有創造力的素質。那么,創造力能教嗎?
創造力是不能教的。然而,教育者如果營造了良好的土壤、氣候等條件,幼兒創造力的種子便會破土而出,會開花結果。在的幼兒園中,我們感受到這樣一種良好的環境條件。
紐約的“MasterSchool”,是一所為4-18歲學童而設的私立的好學校,它是東部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著重藝術教育。在那兒,我們看到兒童各種藝術作品,有繪畫、泥塑、剪貼、紙制品等。兒童的作品,沒有范例,沒有“象不象”的標準,每個孩子的每件作品在老師的眼里都是珍品--不管他如何涂鴉、怎樣隨意。在這所學校里,我們還看到了幼兒在積極地探索自己所生活的社區的功能,探索不同國籍的特點。用圖畫、表格、照片、文字等來大膽地表達與表現。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幼兒的活動是自主的,幼兒的意志是自由的,幼兒的表征更是大膽的、富有個性與創造力的。
在紐約一所享有培育“天才”譽的幼稚園中,園長介紹了他們實施課程目標的“三步曲”:學習→應用→創造。而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是他們課程實施的最終目標。
在瑞吉歐《兒童一百種語言》展覽廳里,我們看到了學前兒童創造力“登峰造極”的表現。幼兒畫的嘴巴千姿百態:唱歌的嘴、說話的嘴、接吻的嘴、說瘋話的嘴、憤怒的嘴、打架時的嘴、爭論時的嘴、能發出高興聲音的嘴……;幼兒畫的眼睛各具特色:哭泣時的眼睛、柔和微笑時的眼睛、打瞌睡的眼睛、夢見好東西時的眼睛、爸爸憤怒時的眼睛……。
我想,當一個民族在思考它未來命運時,不能不把培養一代人的創造力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來履行。同樣,學前教育也應當承擔起這樣一種責任--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學會學習、學會表達、學會創造。
回首之行,在報告所見所聞之余,仍留下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關于多元化的問題。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學前教育中也反映出這一特點。幼兒園辦園類型多元化,有民辦的、私立的、政府資助的、也有各種類型合資辦園的等等。幼兒園的課程也呈現多元化的情況,有奉行行為主義理論的課程模式,也有尊從人本主義觀點的課程模式;有實施瑞吉歐教育方案,也有推行"BankStreet"教育方案、"HighScope"教育方案、蒙臺梭利教育方案等等;有以語言教育為重的幼兒園,也有以藝術為特色的幼兒園……。正如一位學者所說,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最好的教育方案能適合各種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兒童。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學前教育多元化的趨勢,在學習中發展,在借鑒中完善,使多元化與本土化相得益彰。
第二、關于學具與材料的開發問題,曾經多次向幼兒園教師請教“你們幼兒園用什么教材?"的同行在一臉驚訝之余,認真地告訴我們:孩子的發展水平就是教材,幼兒園的環境與材料就是教材。由此我們理解了為什么幼兒園如此重視幼兒操作的材料,重視幼兒園的環境。在我國,在上海,開發幼兒的學具、玩具和操作材料是大有作為的。
各級政府,各方面力量應形成合力,做好開發學前教育資源這篇大文章。讓我們的孩子在與豐富的學具、材料及環境互動中,更健康地成長。
第三、關于教育策略的問題。未去之前,總以為西方的幼兒教育是“放羊式"的,或者說是只重過程,不要結果的。這次之行,讓我們對的教育有所了解:的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發展目標是非常清晰的,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也是比較明顯的。有時,通過材料投放和環境創設來實現預定目標(如,長青幼兒園老師每天早上要化1小時左右時間在幼兒來園前為孩子們準備大量的操作材料),有時通過語言點撥來指導,也有時通過并行活動等來體現教師的指導策略。只是這種"指導"更隱性、更自然、更體現尊重孩子的特點。當前,我們上海學前教育界,正在新"綱要"
精神指導下,尋找解決幼兒教育問題的大策略。諸如怎樣處理好目標意識與過程意識關系?如何解決教師預設活動和幼兒生成活動之間的矛盾?還有師生互動問題、幼兒主體性問題等等。我們相信,的幼兒教育,對我們在尋覓幼兒教育大策略中,會有所啟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