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幾年來,按照縣委、縣政府要求,我們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豐富和活躍城鄉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現將全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匯報如下:
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為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針對我縣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制約文體事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以改變基礎設施,創建良好的社會環境為工作的突破口,通過跑上爭取資金和爭得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先后完成了總投資1300余萬元的縣全民健身中心的建設;總投資1200余萬元的縣文化中心建設;總投資300余萬元的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總投資80余萬元的33個村級農民健身場地建設;總投資200余萬元的縣文化館維修改造工程建設;總投資130余萬元的全縣優秀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網絡建設,完善了我縣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為群眾提供了較高水平的文娛活動場所。
為了給農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積極促進文化體育“五項惠民工程”建設。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上,新建8個達標鄉鎮綜合文化站,為改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條件,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在農村文化大院建設工程上,目前全縣共創辦農村文化大院78個,覆蓋9個鄉鎮近60%的農村人口;在農家書屋建設工程上,從省州爭取資金建設農家書屋176家,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群眾“看書難”、“求知難”的問題;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設上,建立起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支中心1個、鄉鎮共享工程服務室9個和村基層服務點129個,基本形成了貫通全縣各鄉鎮村屯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上,修建農民健身場地33個,改變了農民“以勞帶健”的傳統健身模式;基本實現了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全面覆蓋。
二、豐富文化生活,提升群眾公共文化服務的幸福感。
一是以廣場為陣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活躍城鄉群眾的業余生活。充分利用長白山文化博覽城等廣場,每年組織30—40場廣場文化活動,為群眾生活增添了濃郁的文化色彩。
二是調動社區群眾積極性,活躍社區文化活動。文化館積極協調幫助社區和老年組織,成立業余活動隊伍。明月鎮兩個街道辦事處所屬的8個社區,均已組建文化活動隊伍,縣老年協會還成立了老年合唱團、老年交誼舞表演隊和朝鮮族舞蹈隊等。這些群眾性文藝隊伍扎根于基層,活躍在社區,有效推動了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三是組織文化下鄉活動,為農民群眾送去精神食糧。縣文化館每年都組織演出小分隊,利用農閑季節深入村屯,送文藝下鄉,為農民演出,平均每年演出達50場以上,較好地滿足了農村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
四是活躍了朝鮮族民俗文化活動,找到文化與經濟建設的結合點。為了配合長白山旅游,在旅游沿線,我們加大了對萬寶紅旗村等重點村屯的扶持力度,抽出專人到萬寶鎮紅旗村輔導,編排朝鮮族舞蹈節目、培訓人員,組建民俗表演隊,年均接待游客1萬余人次,既豐富了我縣旅游文化內涵,又為紅旗村民增加了收入。
五是鄉鎮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組建9個鄉鎮文化體育工作站,落實安排專業工作人員13名,在他們的帶領下,鄉鎮文化工作得到加強。各鄉鎮都能根據自身的特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
六是積極擴大了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我縣圖書館原有圖書5萬余冊,通過三年的努力藏書量已增加到8萬余冊,年借閱1萬余人次,每年訂閱100多種報刊。為擴大功能,圖書館設置了電子閱覽室,在縣內設立了十余個圖書流通站,全面啟動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農村、社區、學校、部隊建立了基層服務點,并將“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與“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全省第一個進行了兩個工程的結合嘗試,得到了省文化廳及省圖書館的肯定,被評為全省共享工程先進單位,首批被列為國家共享工程示范縣,得到價值68萬元的共享工程設備。以縣圖書館為主陣地開展了系列讀書活動,吸引廣大城鄉群眾參與,通過閱讀活動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感受了快樂。縣圖書館也喜獲第五屆讀書節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
三、深挖民族文化、強化保護意識,加大市場監管,確保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健康發展。
加強對文物的搜集、保護和研究工作,特別是搜集、整理、保護了近現代革命歷史遺跡,使其在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中發揮了作用。我縣現有2處省級、6處州級、6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圓滿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我縣境內文物遺跡在冊的共有109處。截止目前,已完成9個鄉鎮的實地調查,普查和復查革命遺跡、革命戰跡地180多處,新發現140多處。
挖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成效顯著。我們加強對朝鮮族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和普及。幾年來,我縣編排的《天堂圣水》、《奔向明天》、《牙拍舞》、朝鮮族民族打擊樂《喜慶農家》等節目,先后在全州文藝匯演中榮獲一等獎、在全國迎春花卉展演中獲得金獎。同時,加大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力度,已對5類2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效保護和深入挖掘,其中《鶴舞》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牙拍舞》、《老白山皮制作技藝》、《兩江口松花硯制作工藝》、《朝鮮族拔草龍游戲》和《朝鮮族龍頭游戲》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朝鮮族民間游戲踩地神》和《隋氏鐵制品工藝》已被列入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老白山張氏皮匠》、《松花硯制作工藝》和《朝鮮族龍頭游戲》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民間舞蹈《鶴舞》、《牙拍舞》和民俗游戲《拔草龍比賽》、《龍頭游戲》等為代表的一批民俗節目,多次被中央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電臺等傳媒錄制播放。
狠抓文化市場的管理力度,凈化了文化市場環境。全縣現有文化經營場所106家,其中,網吧22家,練歌廳16家,2012年通過改制,將臟亂差的25家小型游戲場所整合為大型動漫游戲場所4家,音像制品零售點7家,大型音樂酒吧4家,書報刊零售攤點18家,印刷廠7家,打字復印社24家,臺球廳4家。近年來,文化市場辦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使縣的文化市場更加健康繁榮、有序發展。我縣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連續5年被省文化廳評為先進單位。
通過幾年的工作,我縣的文化體育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得到了國家、省州各級相關部門的好評,先后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單位、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單位、省行政執法工作先進單位、省“共享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州文化工作先進單位、州文化工作標兵單位、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單位、州“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先進集體、州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州“掃黃打非”工作先進集體、縣“好班子”、縣“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進集體、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先進集體、縣“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縣“平安單位”、縣“道德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
四、找準問題、明確任務,力促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再上新臺階。
我縣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進展有目共睹,但相對于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該項事業的長遠發展來說,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文化、體育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系統人員老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文體事業發展。
2、公益場館運營維修經費難以得到保障。
3、探索群眾文化體育新途徑、新招法不多,提高文體工作者整體素質措施不夠。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找準問題、明確任務,借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東風,重點抓文化培訓、文化產業建設等惠民舉措,力促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再上新臺階。
繼續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建設,提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不斷改善文化民生,鞏固提升在全州文化藝術領域的地位。
加強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與開發利用。強化歷史文化保護與建設,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延續和發展文脈。保護一批歷史文化古跡,創建一批國家、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傳承好朝鮮族民俗《鶴舞》、《拔草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培養壯大特色文化產業,加大對重點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的扶持力度。加大扶持文化娛樂、印刷出版發行等文化產業發展,培強做大一批文化街區、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實現“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為建設長白山經濟強縣提供文化支撐。
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繁榮文藝創作。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文化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各類專業性、群眾性藝術團體,繁榮文化產品創作,推出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
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機制。圍繞已形成的文化管理體制,深化改革、激發文化創造活力。同時,完善文化發展保障體系,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