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案例教學在語文課堂的實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要研究案例教學,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教學案例。關于“教學案例”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專家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中國案例研究會會長余凱成教授認為:所謂教學案例,就是為了一定的教學目的,圍繞選定的問題,以事實作素材,而編寫的某一特定情景的描述。著名學者張民杰教授提出:教學案例就是以敘述形式呈現出來的真實事件,其中包含著事件中的人物、情節、困境或問題,并且可以作為分析、討論、做決定、問題解決等的基礎。托爾(A.R.Towl)則認為教學案例具有多重性:一個出色的案例,是教師與學生就某一具體事實相互作用的工具;一個出色的案例,是以實際生活情景中肯定會出現的,事實為基礎所展開的課堂討論。它是進行學術探討的支撐點,是關于某種復雜情景的記錄。它一般是在讓學生理解這個情景之前,首先將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將其整合在一起。以上解釋盡管各不相同,但綜合分析,可得出教學案例的幾個基本特點:1、真實性;2、典型性;3、針對性。據此,筆者認同張英華、凌培全教授在《案例教學法創新研究與應用——三維動態實踐案例教學法暨案例集》中對案例教學法的解釋:案例教學法是在學生掌握了有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專業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教師歸納總結等過程來實現教學目的的方法。
二、案例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施背景
根據教育部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學生進一步提高正確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學文化素養,以適應就業和創業的需要。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從中可以看出,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中職學生的持續性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在日常教學中,語文卻被大多數學生視為“雞肋”。盡管學生能夠認識到學習語文對于個人成長的作用和對專業學習的意義,但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并不是很高,在上課過程中感受到的愉悅度也不高。從學生角度看,學生看不到學習的“即時效果”,機械地“聽”、“寫”很難激發其思維和記憶,更別說調動相關知識結構了,這樣的語文課勢必變得索然無味。從教師角度看,許多教師對中職的教學定位較模糊。有的教師單純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在教學中沿襲傳統教學模式,對文章進行詞、句的解說,劃分段落、詳解文章立意,力求面面俱到。有的教師過分重視“基礎課要為專業課服務”的理念,使語文課成為了專業預備課,喪失了語文原有的怡情、悅性之美,使得語文課的“語文之美”蕩然無存。而案例教學作為動態的教學方式,可以根據所教專業的專業要求和相關從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以課文切入點為基礎,尋找典型事例,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有效避免中職語文課堂容易出現的封閉性和狹隘性,激發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的積極性。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案例教學可以兼具語文教學與專業教學的要素。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成為中職語文教學設計中的亮點。
三、案例教學在中職語文課堂的實施——以《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英—塔》為例
(一)確定教學目標
朱迪思.H.舒爾曼曾說過:“運用案例開展一堂令人激動的討論課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然而問題在于這樣的一堂課是否能促進學生學習,而不是僅僅等同于閑聊。”這就需要在選擇案例之前先定教學目標,確定課堂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中職的語文教學目標往往被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部分,但在實際落實中往往困難重重。在案例教學中,可以嘗試將教學目標主要確定在“主題思想、語言特點”上,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選擇一兩個具體目標即可。故根據文章內容,本文在目標設置上,以“了解中國古塔,體會民族精神”為最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將說明方法等常規知識穿插其中。
(二)選擇典型案例
張民杰教授提出:“案例的類型有多種劃分方法,如依其性質和功能可分為實例取向和反省取向的案例,依教學內容與學習對象可分為特定主題案例和特定學習對象案例,以案例的真實程度可分為真實案例、匿名案例和虛構案例。”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對所選案例的特質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選擇與所授課文的內容及教學目標相符合的典型案例。比如在講授說明文時,由于說明文內容的嚴謹性及語言的規范性,教師應運用以“接受、獲取、遵照而取得”為主要特點的實例取向案例。而對于小說、戲劇等開放性較強的課文,教師可以運用反省取向的案例,因為反省取向案例具有“多元觀點分析問題"的特點,發揮空間更廣,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維活躍度。如:在《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英—塔》的授課過程中,筆者選擇了兩個實例作為教學案例:案例A:據傳2013年下半年蘇州將在金雞湖湖西,東方之門的旁邊建一座“金雞塔”。設計圖顯示,它的總高度將超過700米,成為蘇州城市形象的新地標——中國第一高樓。案例B:2012年12月11日,位于重慶渝中區觀音巖的菩提金剛塔,啟動修復工程,預計半年后竣工。因暢銷網絡小說《失蹤的上清寺》中介紹塔中藏寶,近年有上百人前往尋寶造成破壞。專家昨日揭秘,金剛塔其實是實心石塔,內中并無寶藏。分析:《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英—塔》是一篇嚴謹的說明文,文章對中國古塔的來源、形制、分布、數量作了準確而詳盡的說明,凸顯了中國古塔先進的、施工技術、完美的建筑結構及造詣很深的藝術表現力,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在備課時,考慮到教師如果常規授課,從說明方法及分析詞句入手,可能會使學生興趣索然,因此選擇了案例教學方式。并根據文章內容,將“了解中國古塔,體會民族精神”作為本文最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將說明方法等常規知識穿插其中。關于中國古塔的文字材料非常多,而選擇這兩則案例的標準主要有三個:一是與教學目標的契合度,二是材料的典型性,三是具有多元性。首先,案例A涉及到中國古塔的定義。案例B背后體現的是中國古塔的構成和人文含義。其次,盡管兩個案例所闡述的角度不同,但代表的都是人們對中國古塔知識的缺失,通過對比能夠很好地促使學生對中國古塔和古建筑進行了解和分析。第三,學生從這兩則材料中可以挖掘出不同的觀點。特別是案例B,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點。
(三)加工案例
尋找教學案例僅僅是第一步,教學案例最終要為文本服務,即能夠穿插于文本,成為運用于教學的教學內容,這便需要案例加工。在案例加工中,應該注意幾點。首先,是符合教學目標,找到案例后需要進行“瘦身”,將不必要的、和教學目標無關的內容刪除;其次,對于案例形式的呈現,是用啟發式、討論式還是評述式等方式,需要結合課文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來決定;再次,案例不可過長,但應形象生動,使學生興趣盎然。如不止一個案例,應當安排好案例的出場順序,避免環節混亂、虎頭蛇尾現象。為了增加學生的興趣,上課時,筆者將案例A作了以下處理:近來,各大網站瘋傳江蘇省蘇州市將建中國第一高樓,總高700米。地點在美麗的金雞湖湖西。因為在金雞湖邊,所以取名為“金雞塔”!提問:1、你認為蘇州將即將興建的“第一高樓”命名為“金雞塔”是否合適?請結合課文內容加以說明。2、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作何設計?請用300字左右來闡釋你的設計及設計原因。分析:本案例運用于文秘專業學生,采用了課堂討論形式。問題1涉及到文中關于塔的定義。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內容很快就可發現命名的不適當之處。問題2涉及到塔的形制。如果是700米的高塔,應設計為哪種塔的形式,能否具有南方地區塔的特征,所用材質應該是什么,這些內容課文中都有體現。對于文秘專業的學生而言,快速瀏覽文章與流暢書寫說明性文字是他們必須具有的技能。兩個看似寬泛的問題,不僅提升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而且訓練了學生的基本職業技能。在梳理完課文內容之后,為了增加學生對中國古建筑的關注,引發內心情感,我對案例B作了以下處理:上世紀30年代,重慶第一任市長潘文華擴城遷墳,有人傳言“修路挖墳,破棺露骨,冒犯神靈”,百姓人心惶惶。于是,潘文華根據佛經上說法,建造一座“使死者超度、生者永得安寧、消災避難”的金剛塔。但這樣一座用來“消災避難”的塔卻在近年被人多次破壞挖掘。原因在于一本名叫《失蹤的上清寺》的書,書中稱此塔埋有寶藏,于是引起人們爭相“尋寶”,又因管理人員較少,保護不力,導致塔身傷痕累累。提問:1、為什么那么多人會相信小說中的內容去“尋寶”?2、如果是你,你會那樣做嗎?請大膽說出你的真實想法及理由。3、你認為金剛塔滲透著哪些文化?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些古塔?分析:較之案例A的問題,案例B的問題難度有所提升,并且更傾向于口頭表達。問題1中涉及到古塔的構造和建筑習俗,需要學生對于中國古塔有深入的了解。問題2涉及到學生的歷史觀和人文觀,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使他們產生思想的碰撞,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理解課文背后的民族意義。問題3是針對以上兩個問題的總結歸納。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討論分析,結論自然水到渠成。
(四)修改案例
案例教學結束之后,要對案例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修改,使其能夠更加完善地運用到將來的授課中。這可以從多個方面思考:比如問題是否太寬泛?如何提問才能保證學生在預設軌道上思考?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分擔了多少時間的課堂角色?學生分組能否更加科學一些?如何與職業技能的訓練更加緊密一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提升案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其在日后使用的過程中更加高效。
四、案例教學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
其一案例教學法具有操作靈活性、多元啟發性等特點,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在如何掌控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進度上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不斷地積累經驗,以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其二案例教學法在提高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班級人數和適用內容的要求上存在著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教學能力的發揮和對學生的評價效果。其三案例教學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上的運用并不廣泛,相關研究較少,需在學生中進行相關調查,在分析數據的基礎上研究案例教學,增強教學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總之,對于筆者而言,案例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仍處于初探階段,還需增強教學實踐,不斷嘗試將案例教學運用于中職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并重點研究如何掌控教學時間和教學進度,克服案例教學法在應用上的局限等問題,使自己的案例教學更具針對性、科學性。希望通過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為進一步運用案例教學提升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供參考和借鑒。
作者:蘇佳 單位:上海市現代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