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及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大學生就業已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民辦高校所面臨的形式更加嚴峻。本文對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并針對影響就業狀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幾點改進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
民辦高校;就業率;影響因素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就業難已是不爭的事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與日俱增,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尤其是民辦高校畢業生由于社會認可度低、學科結構不均衡、校園文化積淀淺薄、用人單位衡量傾向存在偏差、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就業準備不充分、創新能力不足等社會、高校、用人單位和畢業主體等因素使得其就業競爭力偏低,相當一部分已就業的畢業生對當前的就業狀況不滿意。
一、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經過十幾年的迅猛發展,現已成為高等教育事業構成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與傳統公辦高校相比,由于受到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經費支持、生源質量等若干因素影響,同等條件下其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相對較低,就業質量參差不齊。根據2014年6月9日麥可思研究院的《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的初次就業率僅為44.3%,在平均起薪上,本科生整體為3278元,而民辦高校(包含獨立學院)僅為2610元。這說明民辦高校的整體就業率要遠低于傳統公辦高校。雖然各地就業主管部門統計的年底就業率及各民辦高校對外公布的就業率均在90%以上,甚至有的民辦高校接近100%,但公眾媒體則普遍認為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實際就業率要遠低于官方公布的數據,而民辦高校學生及其家長由于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往往認為就業率會更低。
二、影響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1.專業因素。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和專業選擇時,會受到家長、親戚、朋友等的影響,甚至有些學生的志愿完全是家長填寫的,學生只有被動地接受。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在專業選擇上缺乏自主性,家長的意見和決定對學生專業選擇的影響較大。
2.就業心理因素。民辦高校畢業生的“民辦出身”及其對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掌握缺乏系統性等,導致其對自我認知不足,因而出現自卑和不自信等心理。這說明,民辦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要積極面對上面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
3.家庭因素。學生的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質、社會網絡等會對學生的就業狀況產生直接和顯著影響,民辦高校的學生在此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民辦高校的學生有70%來自于城鎮家庭,其經濟條件和社會背景普遍優于農村生源學生,因而能夠為其提供物質保障,甚至能夠為就業提供良好平臺和幫助。
4.學生個體因素。民辦高校畢業生與公辦院校學生在學校層次和學業成績上存在很大差距,與重點院校的學生相比差距更大,但他們卻在面試中勝出,成績和證書只能作為用人單位的一個基本門檻,而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工作能力等恰恰是用人單位最為關注的,這些個人特質能夠為其帶來更多的效益。
三、應對措施
1.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設置專業及培養計劃。應立足于就業市場,以需求為導向,適時開設市場急需或緊缺專業,如近年來一些民辦高校相繼申辦電子商務、物聯網工程、工程造價等專業,一方面可以彌補市場空缺,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民辦高校突出專業特色。
2.完善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體系建設。使學生充分自我認知,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形成良好的就業心態,摒棄因出身民辦高校而產生的就業自卑感。民辦高校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契機,加強校企合作力度,按照企業的用人要求和標準進行定向委托培養,并與企業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為畢業生就業開辟新的渠道。
3.加強學生個人能力和就業素質的培養。民辦高校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可以以個體為對象,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和特長等量身定制個性培養計劃,不同時期側重不同方面能力的培養,厚積薄發,為畢業生良好就業素質的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春玲.“80后”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6所985高校畢業生的調查[J].江蘇社會科學,2012
[2]謝安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2015
作者:劉立波 劉麗娟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