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漢語國際教育就業指導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SWOT分析,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生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就業競爭中既有優勢也有劣勢。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指導,要立足專業機遇,擴大學生的就業視野,引導學生提升綜合能力,探索實習新渠道,增加學生就業經驗。只有分專業進行就業指導,才能使就業指導更具針對性,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更好地達到就業指導效果,提高學生就業質量。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SWOT分析;就業指導;針對性1984年,我國政府首次確認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學科;2013年,教育部將“對外漢語”、“中國語言文化”、“中國學”三個本科專業合并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所以,漢語國際教育是一個很年輕的專業,在社會普遍由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決定專業優劣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成了擺在專業發展面前的一個首要任務。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就業的SWOT分析
(一)外部環境分析目前,由于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中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對漢語、漢文化感興趣。《泰晤士報》主編羅伯特•湯姆遜指出:“漢語不僅僅在英國,在全世界都變得越來越重要”,“漢語在某種程度上對您和您的家人都有用”。英國教育大臣艾倫•約翰遜表示,英國學校需要教授一些“在經濟上更能起作用”的語言,例如漢語,以便能讓學生在就業中更具競爭力。全球“漢語熱”的出現,以及全球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發展,導致國際漢語教師的缺口不斷增大。這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但“機遇”與“挑戰”并存。要想勝任國際漢語教師的工作,只具備本科學歷還不夠。從國家漢辦官網公布的《2016年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外派教師招聘簡章》來看,除了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外,還需要普通話達到二級甲等以上(含)水平;能熟練使用申請赴任國語言或英語;近8年內具有2年以上教學經歷等。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畢業時達到這些標準有兩大困難:第一,熟練使用申請赴任國語言或英語。從國內教育現狀來看,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第二語言基本是英語,即使可以選修第二外語,也往往受限于學校能夠提供的語種范圍。截至2015年年底,全球已有134個國家建立孔子學院,難以保證恰好能熟練使用申請赴任國的語言。對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生來說,英語學習只是專業學習的一部分,很難達到熟練的程度。第二,漢語教師選拔注重工作經驗。這也是本科畢業生難以具備的。
(二)內部環境分析“漢語熱”的現狀既有優勢也有劣勢。根據教育部(2012)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目的在于培養“掌握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備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在各職能部門、外貿機構、新聞出版單位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1]《國際漢語教師證書考試大綱》中指出,應考查應試者的“漢語交際能力”、“語言分析能力”、“第二語言習得基本原理”、“中華文化闡釋與傳播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綜合能力。[2]相應地說,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往往包括漢語類、外語類、文學類、文化類、跨文化交際類、寫作類、教學類等,以培養學生的漢語能力、外語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具備綜合能力是本專業學生的優勢。
二、就業指導的措施
(一)擴大學生的就業視野首先,讓學生了解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就業競爭中的優劣勢,使他們能夠在就業選擇中揚長避短,處于競爭的強勢地位。廣東省委宣傳部和廣東電視臺海外中心聯合推出的FaceTime(《面對面》)節目于2013年有一期“中國談”,很多漢語學習者表示學習漢語是為了更好地從事涉外商業貿易、旅游業。因此,各行各業需要跨文化交際的人才,正如胡文仲所說,“跨文化交際成為我們時代的一個突出特征”。[3]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應當具備的能力,這無疑給漢語國際專業本科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前景。
(二)端正學生的就業觀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2014年9月12日在新生開學典禮中指出,“大學絕不是職業培訓所”,當前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職業不一定與所學專業有關。董曉東、姚敏(2014)通過調查指出,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期望值并不高,高達68%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的涉獵面要廣,著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4]因此,在就業指導中,要引導學生建立更開放的就業觀。“就業”不僅僅是某一專業知識的具體應用,而且是作為具備良好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人的一種社會參與,是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方式。專業知識缺乏可以通過短期強化學習來彌補,但綜合能力的提升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專業不會限制“就業”,只有專業不精才會限制就業。一個連專業都學不好的學生,如何讓用人單位相信他能勝任應聘的工作崗位?特別是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生來說,國家的發展已經帶來廣闊的就業前景,只有在專業學習中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綜合能力,才是增強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三)探索實習新渠道,增加學生就業經驗學生對于實習的重要性大多缺乏正確認識。不少學生認為,家庭條件不好,才需要在學習期間兼職實習賺取生活費。根據我們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調查,有實習經歷的學生不多,實習崗位單一,局限于家教,還有極少數學生通過網絡對其他國家的漢語學習者進行漢語教學。與此相反,在用人單位逐漸放開專業限制的同時,卻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實際工作經驗。根據智聯招聘2015年的《應屆生就業能力》報告,當年成功就業的畢業生中,80%有實習經歷。
三、針對性的創業指導
創業作為就業的一項重要形式,是就業指導中不能忽視的環節。但除了講授創業的一般理論外,還應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創業指導。比如從語言角度,就涉及廣告語言服務、旅游語言服務、會展語言服務、賽事語言服務、幫助地震中救援人員與災區人民之間交流的語言援助、各種語言障礙矯治、聾人語言康復等特殊語言服務、語言教育培訓、語言翻譯、廣告等眾多領域。這些領域是學生尋找創業機會的切入點。創業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專業學習中主動關注相關領域的創業范例,提升創業意識。只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業指導,才能使學生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創業真正成為學生就業的一種形式。總而言之,千篇一律的就業指導已不能滿足當前就業形勢,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面臨的外部環境不同,就業期待、就業方向的選擇也存在差異。因此,只有分專業進行就業指導,才能增加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課堂參與度,從而更好地達到就業指導效果,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7-88.
[2]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編制.漢語國際教師考試大綱[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2.
[4]董曉東,姚敏.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期望值的調查及思考[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作者:張瑩 張向輝 單位:安慶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