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微媒介改變了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的生態,微時代確立了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新常態。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依托微博、微信、課程APP等新媒介探索適應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的新樣態,優化整合成人教育新型管理手段,全面提升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工作者的網絡素質與服務能力,在成人教育學生群體的日常網絡生活“場域”中重構意識形態教育話語,在意識形態的生活化狀態中進行引導、提升、教育,煥發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的生機與活力,以促進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關鍵詞:微時代;成人教育;意識形態
教育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在新時代,以網絡、移動通訊為載體的新媒體,傳播快速、搜索查看快捷、交流互動便捷,使得人們的信息和參與方式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微博、微信、微電影、自媒體等層出不窮的“微”現象,建構出“微時代”?!叭嗽谀睦?,意識形態工作的重點就應該在哪里”[1]。持續地做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需要社會各方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這也為成人教育提出新課題和新任務,即在媒介技術力量占據主導趨勢、師生員工普遍參與的開放的“微時代”,如何繼續做好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學術界從宏面層面討論較多,本文嘗試從微時代這個層面,探討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的具體路徑,以促進這方面的研究,促進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一、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意識形態工作極端重要。習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人民積極作為,增強了黨在意識領域的領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但存在的一些挑戰仍不容忽視。
(一)西方錯誤價值觀的滲透。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深入、加快中國社會結構性轉型之時,社會思想意識復雜多樣、相互交織之際,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沖撞”,使得一些錯誤思想觀點或價值觀如、西方“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極端主義、民粹主義等,借助互聯網傳播社會思想多樣多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占領網絡話語權,試圖擴大包括學生在內的受眾影響面,妄圖消解中國政治認同,沖撞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挑戰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各種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國滲透遏制,如“納年納兔納些事吧”被封事件(2015年)、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炒作或片面報道中國貧困或腐敗的網絡信息等,分化或干擾包括學生在內的受眾認知,試圖攻擊抹黑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價值觀滲透。
(二)支流網絡文化的沖擊。網絡文化是“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在網絡空間形成的文化觀念和文化活動的集合,是對社會文化的一種內伸與外延”[3]。網絡文化蘊含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意識形態新型表現形式的網絡文化,具有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網絡文化產品發揮著正能量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由于網絡的開放性、自主性和互動性,消弱社會對意識形態的管理,受到市場逐利性的影響,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網絡文化產品通過一些直播、視頻、文學、動漫、音樂、游戲等微媒介APP大行其道,推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健康的價值觀。網絡偶像崇拜、“網紅”與“粉絲”盛行,傳統英雄主義淡化;娛樂至上的網絡表情包、流行語污染整個社會文化生態,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受到新的挑戰。作為網絡原居民的學生群體,易受支流網絡文化產品背后的文化價值觀的影響,需要持續引導或幫助成人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輿論負能量的破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社會存在。作為社會意識體現的社會輿論也因互聯網的廣泛使用而發生變化,例如網絡輿論謠言,因網絡世界中價值選擇的自由度大而產生,也因網絡無邊的“疆域”到處流竄。如果輿論傳播中雪球效應與沉默的螺旋心理出現,又將增加謠言的可信度。網絡輿論謠言的肆意彌漫,將會削弱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甚至會動搖政治信仰??傊?,當前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發生深刻變化,主流媒體主導作用受到巨大沖擊,網絡往往成為負面輿情發酵、錯誤思想傳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習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全媒體時代和媒體整合發展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要求著成人教育高校學生意識形態教育跟上步伐。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日益充分發展、快速演變的當代,仍“急需有效的意識形態工作整合多元價值觀、構建社會思想趨于一致的共識局面”。[4]為此,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就是要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語語權,積極作為,不斷壯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成人教育來說,微媒介改變了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的生態,微時代確立了成人教育中的意識形態教育新常態。首要的,是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好教師團隊,自覺地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開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傳播好黨的聲音和主張。進而,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思想深入師生心中,自覺地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抵制和反對各種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言行。
二、依托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探索適應成人教育
中意識形態教育新樣態在微時代背景下,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作為一種引領成人學生“‘想什么’和‘怎么想’的軟權力”[5],需要根據微時代的碎片化、微空間、移動互聯等新特點,在成人學生群體的日?,F實網絡生活“場域”中重構意識形態教育話語,以產生出適應微時代生活實踐的意識形態教育新樣態。
(一)促進“小時代”的話語體系與“大時代”的話語體系同一性。意識形態話語作為思想體系的外在表達,本質上是實踐的。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6]。也就是說,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中國人民的共同追求的信念,根植于較大尺度的胸中有國、胸中有人民、胸中有世界的社會歷史實踐,而微時代下的生活的碎片化,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成人學生群體對當下生活意義感知方式之一,需要在重新認識意識形態知識傳統之上“微化”日常生活意義,利用彈幕、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形式傳遞社會主流價值信息、表達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情感,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闡釋現實生活的能力,使得“小時代”的話語體系與“大時代”的話語體系具有內在一致性。使得意識形態話語的表達更具說服力和感召力,采取橫向聯絡、柔性疏導等多元化形式來創新改革新型的意識形態教育溝通手段,充分發揮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獲取信息傳播快捷的優勢,積極創建意識形態教育的新陣地,以適應“微空間”生活實踐的意識形態教育。
(二)促進線上線下意識形態教育融合。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意識形態育由觀摩式、植入式、錄播式傳統面對面的教堂教學,發展到脫離課堂空間限制的“點對面”的錄播式的網絡課堂教學形式,進而出現慕課、微課和各種課程APP如學習通APP等。這種新型網絡教學形式,基于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把意識形態教學內容搬到網上,學生在線學習,在線答題、在線考核,師生可以在網絡上隨時隨地交流。而成人教育的學生,平時工作忙,一般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因而,可以把集中面對面課堂教學與網絡在線課堂結合起來。一方面,授課教師利用電大網絡系統平臺或學習通APP等網絡平臺,建設好課程網絡資源,包括課程PPT、閱讀材料、視頻、作業題、討論題以及測驗題等,然后讓選課學生加入這個網絡班級,讓學生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地自主地學習,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可以自由討論的互動社區,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回答學習的問題,在線答疑解惑,同時,授課教師把握輿論傳播正確方向,進行價值觀的引導;另一方面,針對成人學生的共性困惑,授課教師在集中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時,通過專題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方式,利用自身的學識素養、人格魅力,打動學生,引起情感共鳴,樹立共產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信心。
三、提升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工作者的網絡素養與服務能力
在微時代背景下,教師要積極改善和優化意識形態教育需要的新媒體環境,融入時代潮流,改變尊卑分明、單向灌輸的“層級結構”傳統教育形態,順應微時代“網絡結構”雙向、交互、平等的需求,順應強調個體學習的松散式、個性化的成人學生網絡群體。適應微媒介的傳播邏輯,將主流意識形態的信息權力建立在其傳播渠道上,自覺吸收來自不同成人學生群體的利益、意志、愿望和期待等,進行直觀、及時、豐富和生動的對話溝通,最大限度地促成價值共識。
(一)自覺提升自身網絡素養。網絡素養是“人們在使用網絡中應該具備的網絡素質及道德規范”[7]。這是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4G或5G等新技術發展推動下,網絡社會化和社會網絡化“促逼”下,對人類提出的新要求。網絡素養包括利用網絡獲取、鑒別、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溝通與交流過程中的法理和倫理道德修養等。意識形態教育者只有掌握不斷進化的網絡運用技術和具有較高的網絡素養,才能更好地利用網絡開展教育工作。例如,意識形態教育內容在網絡中前沿知識更易獲得、在“微空間”問題導向加強,迫切需要意識形態教育者具有較高網絡意識、互聯網思維和網絡素養,能靈活運用媒體化、可視化、智能化的手段或形式呈現出具有直觀、立體、人性化的意識形態教育內容或思想,使成人教育的學生接受這些內容時沒有“隔代”感。
(二)主動提高自身“接地氣”的服務能力。在微媒介構成的“微空間”中,“自我體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成為影響主流意識形態價值作用的內在動力”[8],因此需要整合不同成人學生群體的智力資源、特長優勢和實際需要,把需求和服務有機結合起來,進而調動學生發表言論、表達利益,如開展“微博征建議”、“微博微信寄語”、“微空間主題討論”等活動。教師結合自身實際,提高網絡素養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探索服務學生、凝聚學生的途徑和方法,多接“地氣”地深入網絡微空間,與成人教育學生群體打成一片,全天候地關注不同成人教育學生群體,了解其所思、所想、所惑,及時解決其問題,引導成人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成人教育學生健康成才,增強意識形態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教師要用好微博、微信工具或課程APP等,善于借助“微平臺”與不同成人教育學生群體開展良性互動,做到在內容上“保先”,在形式上“保鮮”,增強意識形態教育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優化新型管理手段以激發成人教育中意識
形態教育的生機與活力對于微時代下的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微博、微信、課程APP等微媒介具有信息處理數字化、內容搜集便利化、傳輸直接高速化、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優勢,集文、聲、像、圖并重以及低成本、高保真、便于獲取和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于一體,其碎片化、隨機化、個性化的傳播路徑,成為意識形態傳播新載體。優化整合新型管理手段,運用微博、微信、課程APP等所搭建的“微平臺”來開展針對成人學生群體的教育實踐,既做到了管理到位提高工作功效,也為提升成人教育管理水平提供了條件,可以有效提高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的實效性,擴大覆蓋面。
(一)優化硬件環境。首先,成人教育的學生多分散在各處,要確保學生暢通獲得意識形態教育資源,網絡硬件建設要跟上,建設好成人教育中以“云、網、端”為主體的意識形態教育信息高速公路。需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進步,及時更新完善網絡服務器、傳輸設備、智能終端教學等設備,實現教室或學校有線、無線網絡隨時通暢。其次,建設好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資源網絡平臺。直觀、立體、人性化的網絡平臺,學生樂于進入交流討論學習,教師易于借助這樣的網絡平臺,進行課程設計,進入“微空間”進行網絡線上教學或交流,有選擇地“滴灌”、“噴灌”或“漫灌”教育,促進線下教學或交流的效率。同時,學生除了從授課教師獲得意識形態教育之外,平臺海量的、新鮮的意識形態教育相關內容為學生對比學習、拓展學習提供便利。最后,建設成人教育中好意識形態教育管理平臺。利用云技術、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授課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平臺,數字化管理“微空間”,通過成人教育學生學習軌跡、學習痕跡等數據生成的圖表或“排行榜”,了解學生真實狀況,督促學生學習或調整教學方式;學校管理部門使用該平臺,可以采集、整理、分析意識形態教育教學狀況數據,無紙化、數學化、自動化地進行教學監督、評價,客觀快捷,優化管理,提高效率。
(二)優化“軟件運行”。意識形態教育微觀層面是點對點的,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在成人教育中重點表現為意識形態工作者對成人學生的影響。在作為意識形態傳播載體“微平臺”中,一方面,每一位成員,包括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話語權、影響力是趨于平等的,可以自由討論,每位成員可以放開心扉,談論或探討對社會現象、個體生活事件的自我觀點或意見,教師作為微空間中“意見領袖”,及時地發揮正面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教師積極傳播“正能量”,利用或挖掘出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優勢,“無縫”地填補價值真空,引發成人教育學生群體共鳴,塑造價值認同,實現意識形態教育自覺性、自主性、自為性。同時,與不同成人教育學生群體學習和生活場景聯系起來,在意識形態的生活化狀態中進行引導、提升、教育,增強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傊谖r代背景下,對開放教育中的成人教育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教育,需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提升成人教育中意識形態教育工作者的網絡素質與服務能力,順應微時代“網絡結構”雙向、交互、平等的需求,順應強調個體學習的松散式、個性化的成人學生網絡群體,在成人教育學生群體的日常網絡生活“場域”中重構意識形態教育話語,在意識形態的生活化狀態中進行引導、提升、教育,以促進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20.
[2]中共中央宣傳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13.
[3]劉清穎.“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8:28.
[4]龍柏林,潘麗文.論新時代意識形態思想的創新成果[J].廣西社會科學,2018(2):1-6.
[5]張學亮,王永發.論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邏輯理路[J].長白學刊,2018(1):8-14.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7]任海濤,魏巍,苗國厚.高校和諧網絡輿論環境建設[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146.
[8]陳聯俊.移動網絡空間中感性意識形態興起的價值省思[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2):160-167.
作者:劉霞 單位:安徽廣播電視大學滁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