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創新教育程度對大學生創業的影響機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國內掀起了一股創新創業的浪潮。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主要力量,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和實證分析法對大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機制進行研究,實證分析結果表明:(1)創業課程教育對大學生創業傾向有顯著正向影響;創業實踐教育對大學生創業傾向有顯著正向影響;創業環境扶持對大學生創業傾向有顯著正向影響。(2)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新教育程度和大學生創業傾向中發揮著中介作用。(3)內控性人格在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大學生創業傾向間發揮著調節作用,大學生的內控性人格越強烈,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越強烈。
[關鍵詞]創新教育程度;大學生創業傾向;影響機制
一、引言
近年來在全球掀起一股創新教育的熱潮,創業教育也發展迅速。我國當前也處于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創新作為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已經上升到發展戰略高度。創新創業成為經濟穩定增長,擴大就業的重要基礎。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更是鼓動了全國范圍內的創新創業浪潮,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主要力量,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大學生自主創業是解決個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緩解就業社會矛盾的主要方法。然而,據統計我國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存活率不足2%,創業項目的成功率也遠遠低于社會的預期,大多數創業項目也只是勉強維持日常運營,科技類創業項目也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和加強。在國內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有待健全的創業體制下,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欲望和創業行為,需要積極的優惠政策,也需要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2]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問題,針對我國當前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和問題,出臺了《關于做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從制度保障層面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積極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如何構建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如何增強大學生的創業傾向,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和實證分析法,探索創新教育程度對大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國內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與國外相比發展較晚,但是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為創新創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學術研究也取得了相應的研究成果。汪濤(2017)研究發現,大學生創新自我效能感對創業傾向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個體的創新自我效能感越強,在今后產生創業行為的幾率越大。[3]洪江濤(2016)根據我國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差異,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可以分為環境支持、課程教育、實踐教育三部分,環境支持主要是指政府和學校營造的教育環境;課程教育指有關創業活動的理論教育,如稅法知識、財務管理等;實踐教育指學生主動參與創業活動或參觀創業基地。[4]綜上所述,學術界以創業自我效能感為中介變量研究創業教育對創業傾向作用機制的研究較少,本文將深入探索這其中的作用機理。張秀娥等(2018)研究指出我國整體的創業率不高,創業率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等,這些因素往往超出了大學生個人能力的控制范圍,因此大學生創業率很難判斷出大學生的創業傾向,要從創業教育角度研究大學生的創業傾向。[5]李愛國等(2018)指出創業教育要和大學生的專業背景充分結合,創業教育首先是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認知,高等院校要結合自身的優勢學科,制定可持續的創業教育發展戰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創業教育體系。[6]張秀娥等(2018)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就業教育,創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延伸,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業精神是創業教育培養的重要內容。創新創業教育應該是多種學科的交叉,將創業教育和學科特色相結合創業教育的效果會更好。[7]
三、研究假設與模型構建
(一)研究假設(1)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創業傾向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高校的一種培養模式,對其維度的劃分學術界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從高校教育的實踐和學者的研究成果來看,創新創業教育的構成離不開理論課程、實踐教育、創業環境等因素。理論課程是創新創業教育的第一課堂,多數學者認為第二課堂教育(創業實踐教育)也屬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育指大學生直接參與到創業項目中或參加一些創業比賽。創業環境指的是學校層面的資金支持,政府層面的政策扶持。本文將高校創業教育分為創業課程教育、創業實踐教育和創業環境扶持三個維度。基于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提出本文假設H1:H1a:創業課程教育對大學生創業傾向有顯著正向影響;H1b:創業實踐教育對大學生創業傾向有顯著正向影響;H1c:創業環境扶持對大學生創業傾向有顯著正向影響。(2)創業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個體對自身創業能力的感知和實現創業目標的信念,被稱為創業自我效能感。近年來,創業自我效能感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在創業領域的研究也得到蓬勃發展。創業教育、創業能力、創業意愿的關系不斷被揭示。個體通過創業教育,為創業做好知識儲備,提升了自身的創業能力,在投入到創業實踐中時也變得更加自信,創業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高。因此,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自我的創業自我效能感,而創業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強大學生的創業傾向。本文將深入探索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業教育和大學生創業傾向中的作用路徑,結合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和本文的研究思路,提出本文假設H2:H2: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新教育程度和大學生創業傾向中發揮著中介作用。(3)內控性人格的調節作用大學生創業傾向離不開創業教育和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也和創業者的人格特質密切相關。關于人格特質對創業傾向的影響,學者研究發現,外向型人格、高責任感和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有著更強烈的創業欲望。內控性人格特質往往和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關系,內控性人格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外控性人格,內控者認為憑借自身努力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就,因此表現的更為積極上進,要明顯優于外控者。已有部分學者將人格特質作為調節變量來研究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根據上述分析,提出本文假設H3:H3:內控性人格在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大學生創業傾向間發揮著調節作用,大學生的內控性人格越強烈,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越強烈。
(二)研究模型根據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設,基于學術界有關創新教育程度的維度劃分、創業自我效能感、創業傾向與內控性人格的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研究模型的核心在于創新教育各維度對大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以及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發揮的中介作用,內控性人格在其中發揮的調節作用。
四、數據收集與實證分析
(一)變量測量和數據收集創業教育程度作為本文的前因變量,主要包含創業課程教育、創業實踐教育和創業環境扶持三個維度,創業課程教育的測量主要包含“您所在高校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穿插了創新創業的相關課程”等三個題項;創業實踐教育的測量主要包含“您周圍有同學正在進行創業實踐,他們的創業行為激發了您的創業欲望”等四個題項;創業環境扶持主要包含“您所在學校對學生的創業行為持肯定態度,并且有相應的扶持政策”等五個題項。創業傾向是本文的結果變量,創業傾向的測量主要包含“您打算以后創業”等三個題項。創業自我效能感是本文的中介變量,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測量主要包含“創辦和運營一家公司對我來說并不困難”等四個題項。內控性人格是本文的調節變量,內控性人格的測量主要包含“當前的學習或工作我能應對自如”等五個題項。問卷設計完成后,隨機抽取了四川大學、川北醫學院、和四川師范大學作為本文的調查對象。調查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下發放紙質問卷,線上發放電子問卷。紙質問卷的發放深入到圖書館、宿舍樓和創業中心等區域。線上調查主要是采用QQ、微信等社交媒體進行轉發。問卷調查以線下發放紙質問卷為主,線上發放電子問卷為輔。調查總計發放紙質問卷400份,電子問卷80份,剔除廢卷后保留有效問卷398份,問卷有效率為82.8%。
(二)數據信效度檢驗在進行假設檢驗之前必須對數據信效度進行檢驗,本文使用Cronbach'sAlpha內部一致性系數和組合信度CR值進行信度檢驗;探索性因子分析進行效度分析。由表1信效度檢驗結果可知,變量創業課程教育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2,組合信度CR值為0.83,單因子載荷大于0.5,信效度符合要求;變量創業實踐教育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1,組合信度CR值為0.81,單因子載荷大于0.6,信效度符合要求;變量創業環境扶持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2,組合信度CR值為0.87,單因子載荷大于0.6,信效度符合要求;變量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8,組合信度CR值為0.88,單因子載荷大于0.5,信效度符合要求;變量內控性人格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9,組合信度CR值為0.87,單因子載荷大于0.6,信效度符合要求;變量創業傾向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3,組合信度CR值為0.82,單因子載荷大于0.5,信效度符合要求;
(三)相關分析由表2相關分析結果可知,變量創業教育程度和創業傾向的相關系數為0.21,p<0.1,說明變量創業教育程度和創業傾向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變量創業課程教育和創業傾向的相關系數為0.18,p<0.05,說明變量創業課程教育和創業傾向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假設H1a得出初步驗證;變量創業實踐教育和創業傾向的相關系數為0.21,p<0.05,說明變量創業實踐教育和創業傾向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假設H1b得出初步驗證;變量創業環境扶持和創業傾向的相關系數為0.17,p<0.05,說明變量創業環境扶持和創業傾向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假設H1c得出初步驗證。
(四)回歸分析由表3回歸分析結果可知,在模型1中,創業教育程度和創業傾向的回歸系數為0.21,p<0.1,說明創業教育程度對創業傾向有正向促進作用;創業課程教育和創業傾向的回歸系數為0.19,p<0.05,說明創業課程教育對創業傾向有正向促進作用,假設H1a得到進一步驗證;創業實踐教育和創業傾向的回歸系數為0.13,p<0.1,說明創業實踐教育對創業傾向有正向促進作用,假設H1b得到進一步驗證;創業環境扶持和創業傾向的回歸系數為0.21,p<0.01,說明創業環境扶持對創業傾向有正向促進作用,假設H1c得到進一步驗證。在模型2中,內控性人格和創業傾向的回歸系數為0.25,p<0.05,說明內控性人格對創新傾向有正向促進作用;交叉變量創業自我效能感*內控性人格與創業傾向的回歸系數為0.56,p<0.001,說明內控性人格在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創業傾向之間發揮著調節作用,假設H2得到驗證。在模型3中,創業教育程度和創業傾向的回歸系數為0.36,p<0.1;在模型4中,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創業傾向的回歸系數為0.58,p<0.05;在模型5中,創業教育程度和創業傾向的回歸系數為0.28,p<0.05。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創業傾向的回歸系數為0.34,p<0.05,說明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業教育程度和創業傾向之間發揮著中介作用,假設H3得到驗證。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和實證分析法對創新教育程度對大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機制進行研究,實證分析結果表明:(1)創業課程教育對大學生創業傾向有顯著正向影響;創業實踐教育對大學生創業傾向有顯著正向影響;創業環境扶持對大學生創業傾向有顯著正向影響。(2)創業自我效能感在創新教育程度和大學生創業傾向中發揮著中介作用。(3)內控性人格在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大學生創業傾向間發揮著調節作用,大學生的內控性人格越強烈,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越強烈。基于本文實證研究結論,提出增強大學生創業傾向的三點建議。第一,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高校創業教育課程會對大學生的創業傾向產生重要影響,在課程教學中可以穿插一些創業類的實踐課程,聘請一些有成功創業經歷的企業家進行經驗分享。第二,增加實踐類的創業課程。高校可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鼓勵和扶持尚未成熟的創業項目入駐,聘任專業導師對項目進行輔導,提高項目的存活率。第三,積極開展創業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鼓勵大學生自主的開展一些創業活動,如創業大賽、創業模擬沙盤等。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
[參考文獻]
[1]蔣昀潔,李燕麗.核心自我評價和情緒智能對大學生創業潛能的作用機制[J].軟科學,2018,32(11):97-100.
[2]袁衛,吳翌琳.創業測度與實證:研究進展與發展方向[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8(09):23-33.
[3]汪濤,肖瀟,聶春艷.如何通過政府營銷推動地方創業活動:基于武漢市政府創業營銷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7(12):158-171.
[4]洪江濤,楊曉雁,施可人,陳紓雯.大學生科技創業者勝任力的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6,24(S1):807-813.
[5]張秀娥,徐雪嬌,林晶.創業教育對創業意愿的作用機制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8,36(09):1650-1658.
[6]李愛國,曾憲軍.成長經歷和社會支撐如何影響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基于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整合作用[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8,40(04):30-42.
[7]張秀娥,張坤.創造力與創業意愿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8,40(03):67-78.
作者:李祿峰 單位:川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