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是近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會導致自殺等不可挽回的悲劇,對家庭和社會造成重大影響。自殺意念是產生自殺行為最關鍵的危險因素,自殺征兆是捕捉自殺行為最重要的預警因素。對大學生自殺意念和早期自殺征兆的研究有助于為大學生自殺行為預防和干預提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自殺意念;自殺征兆;預防
大學生自殺已經是個屢見不鮮的現象了,但仍然會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有調查表明,2010年我國高校大學生自殺率為1.14/10萬。大學生已是自殺的高危人群,要預防和干預大學生的自殺行為,首先需要研究大學生的自殺意念。
一、大學生自殺意念
(一)自殺意念概念界定自殺意念(SuicideIdeation/Idea)又稱自殺動機,指自己有意識地自愿結束自已生命的意念而無行為,它并非一種精神癥狀,正常的人由于失戀等原因,也可產生自殺意念。
(二)自殺意念影響因素自殺意念的影響因素具有普適性,影響因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唯物辯證主義告訴我們個體內在因素是自殺意念產生的根據,外部因素是自殺意念產生的引子。比如失戀是一個外部因素,心理健康的學生不會因為失戀而產生想要輕生的想法,但心理不健康的人可能會因為這一導火索產生輕生的念頭。1.自身因素。研究表明,不健全的人格特質和不正確的認知方式是大學生產生自殺意念的關鍵因素。容易產生自殺意念的人格基礎有:抑郁、孤僻、沖動、退縮、生硬、敏感等,這些特質發展到極致,容易形成異常人格,產生極端想法和行為。在認知層面上,一些大學生思維模式片面化、絕對化、完美化,自我意識混亂,自我認知有偏差,自我評價不是消極自卑,就是自大自傲。遇到的一些壓力、挫折,變成了“過不去的坎”。究其緣由,就是一些大學生心理素質脆弱,心理彈性弱,抗挫折能力不強,非理性地解釋事件,沒有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缺少正確的打開方式。2.負性生活事件。負性生活事件通過人格特征及認知方式對自殺意念產生間接影響,作為一種心理社會應激源,作用于個體。生活事件本身是客觀的,不具有“正性”和“負性”之分。根據對個體身心產生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生活事件才分為正性生活事件和負性生活事件,兩者之間沒有絕對之分。負性生活事件,能破壞個體的內穩態,降低個體的心理彈性,容易使個體傾向于破壞性行為,甚至自殺。
二、自殺征兆
自殺征兆是捕捉自殺行為最重要的預警因素。大學生自殺征兆有語言征兆、行為征兆、情緒征兆和生理征兆。1.語言征兆。類似于“還不如死了算了”“活著真沒意思”等表現出個體厭世情緒的一些語言線索,或者有意無意把自己的自殺意念或者遺言后事透露在空間、日記本等能傾訴情感,但具有稍許隱蔽性的地方。2.行為征兆。行為方式突然改變,性格反常,習慣喜好一改往常。突然結束重要的人際關系,回避同學或朋友,中斷聯系;自暴自棄,濫用物質;大量飲酒吸煙,叫喊,長時間呆坐或臥床不起;或是行為偏激粗魯,自制力喪失,攻擊性強,對同學朋友不顧情誼。3.情緒征兆。情緒不穩定,忽悲忽喜;或平時樂觀開朗,突然郁郁寡歡;或平時寡言少語,突然愛說愛笑;或自卑自責,精神高度緊張和焦慮,愛發脾氣;或無故哭泣,興趣索然。4.生理征兆。盡管有的自殺者本身沒有生理疾病,但極度的心理失衡也會導致身體平衡狀態被打破,出現面色憔悴、失眠健忘、食欲銳減、體重驟降、抑郁癥嚴重或抑郁癥毫無理由地消失等生理特征。
三、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預防和干預對策
對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預防和干預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內容之一。通過對大學生自殺意念和早期自殺征兆的研究為預防和干預大學生自殺行為提供了對策,同時也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普及危機干預知識,引入“自殺守門人培訓”國外著名的有效預防心理危機策略“自殺守門人培訓”是一套切實可行的預防和干預大學生自殺行為的方法。“守門人”的培訓對象是宿舍管理干部、學生骨干、高校任課教師、輔導員、行政人員。在大學校園里,與有自殺意念的學生接觸的最多的人,依次是:同寢舍友、朋友、班級同學、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等。同寢舍友、朋友、教師無疑是最有機會發現并且能幫助到當事人的人。如果他們有一定的危機干預常識,能識別自殺征兆,了解當事人的心理狀態,進行適當、科學地引導,并將他們轉介到專業心理機構,如此,能有效地預防自殺行為的產生。它教會人們識別自己身邊的高危人員,并將他們轉介到相關機構。
(二)加強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途徑。將生命教育,即生命價值觀教育,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中,幫助學生樹立對生命正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方式,學會珍惜生命、愛護自己。大學生需要面對諸多的生活事件,剛進入校園就要面對緊張的課程學習,來自五湖四海、價值觀、生活習慣不同的同學舍友,將要畢業的時候又要面臨就業問題,如果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較多,對所處環境不適應,更容易產生自殺意念。要想順利解決所有問題需要正確的認知方式和心態。扭曲的生命價值觀會導致消極宿命的看法、退縮回避的應對方式,進而導致抑郁和絕望情緒。而生命價值觀積極的大學生,遭遇負性生活事件時,較少產生自殺意念。作為生活事件和自殺意念兩者間的中介因素,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能起良好的負向緩沖作用。
(三)渲染校園和諧的文化氛圍要預防大學生自殺行為,在宏觀層面上要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發揮起來,真正把學生培養為身心健康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生命智慧,如:儒家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能教導學生自愛、愛他;儒家的“和為貴”的理念,“寬以待人”的處事原則,能減緩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個體身心和諧方面,道家“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表達了其認為神形合一的境界,消除自我的固弊,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以開豁的心胸和無所偏的心境去看待自己及他人。中國傳統文化能幫助學生培養自我尊重、互相幫助的人文情懷和尊重生命、積極樂觀的生命智慧,同時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作者:周宇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