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數學專業課程思政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課程思政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升華,也是更貼合時代精神和特點的一種育人模式,高校數學專業課程思政同樣如此。在目前的高校數學專業課程思政的開展過程中存在著重知識而輕育人,教師素養參差不齊,課程思政開展的形式局限、方法簡單,重現代體系而輕傳統文化等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將直接關系著高校數學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影響著高校育人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數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師素養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為人師者,不僅僅是在傳播知識,更為重要的應該是傳道、解惑。時代在進步,知識在發展,誰又能說自己的知識已習得圓滿,可以滿足所有的需要了呢?為人師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傳遞思想、形成某種素養。我們要進一步增強立德樹人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立德樹人的核心地位不動搖,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我們的領導人對為師者提出的明確要求,為師者從更高的高度,把德行、素養、做人當成自身的重要事情來做,所以思政教學、課程思政教學便成為了為人師者必修的一門課。
1高校課程思政的內涵
關于高校思政教學,在課程上體現為針對不同的學生主體制定不同的思政教育內容,如眾多大學在學生大一時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四年均會開設的形勢與政策等課程。課程思政的思想與思政教學相似,不同之處在于課程思政不專門針對某類或某門課程,而是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其中,做到專業與思政相結合,將專業課教師與傳統思政課程教師進行融合,轉變非思政課程教師的思維方式以及教學方式,引導其成為既能傳道亦能授業,更能解惑的新時代高校教師。在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務層面,要求與學生接觸較多的其他非課程教師進行全員育人的參與,協同育人、全員育人也是思政教育、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
2目前高校數學專業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高校數學專業課程思政作為高校課程思政實施的一部分,由于數學專業課程的學科性質,在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相較于人文學科的課程來說更多,這可能是高校自然科學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普遍問題。
2.1重知識而輕育人。現行的高校數學課程教學模式大多比較傳統,照本宣科的現象大范圍存在,任課教師往往根據使用的教材按部就班逐步推進,很難將思政育人融入到課程之中,學生在學習完該門課程之后,往往記住的是生硬的定理、定義,甚至于數學專業課的考查方式也僅僅是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的定理、定義解決數學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以及考核方式中都包含著深深的教條主義,不按定理、定義一定錯,沒有解題過程一定錯,完全無法體現高校數學專業課程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更不用說更高層次的育人目的了。
2.2教師素養參差不齊。如今高校教師的招聘原則往往對知識水平要求較高,也較為明確,如要求博士、碩士學歷、某某類院校畢業等,對于價值觀方面的考量比較模糊,沒有明確的衡量標準,甚至于沒有考核機制。這種教師引進機制并不能保證引進的教師具備課程思政的實施能力,更不用說認不認同思政教育。教育是一項事業,并不是一個盈利行業,也不是升官發財的好去處,如果高校在引進教師的時候不能在價值觀和德行方面進行把關,那么課程思政育人機制的實施將必成形式主義的一種表現,變得毫無意義。
2.3高校數學專業課程思政開展的形式局限、方法簡單。高校的數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形式大多皆為室內的講授為主,很少能有例外,其中自然科學的課程更為甚。無論是幾十年前還是現在,我們使用的教學形式基本沒有變化,為數不多的變化僅僅在于原來教師手中的粉筆變成了現在的多媒體設備。這與學生所處的時代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環境是有偏差的。信息時代我們能利用的總量巨大,但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這些資源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學生面對的依然是枯燥的公式、定理和計算。這種課堂教學形式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更不利于課堂思政的開展,很容易讓教師的課程思政變成說教。
2.4重現代體系而輕傳統文化。孔子說:“仁者,愛人。”仁愛之心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不光孔子和儒家,墨家的“兼愛”、道家之道這些都在強調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思想,還有范仲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膾炙人口的愛國、愛民之言,以及“君子以自強不息”所包含的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傳統文化中這類思政素材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之所以忽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往往是因為我們皆是現代西方體系培養出來的教師罷了,早就遠離了傳統文化的熏陶,自己不懂不讀,安能以此育人?
3對高校數學專業課程思政問題的思考
3.1改變重知識而輕育人的思維。高校數學專業課程思政要達到相應的效果,培養目標一定要聚焦育人二字,要達到育人的目的光傳授知識是不夠的,更多的應該是傳遞思想。數學專業課程本身就是傳遞思想的良好載體,是用來培養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想要達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需要數學專業課教師深入挖掘思考課程內容所包含的思想,不能簡單的告訴學生公式、定理相對應的解題思路,更要告知學生定理、定義所包含的道理和規律,以及這些道理和規律之于我們人生和社會的意義,甚至于一個簡簡單單的符號所包含的意義以及人生哲理等。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專業數學教學過程的理論聯系實際問題。傳統的高校數學專業課程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很少有理論聯系實際的部分,而課程思政的深化和開展必然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將高校數學專業課程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并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我們可能只需要知道相應的知識產生的背景也許就具備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這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提高高校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能力。課程思政的開展與教師自身的素養水平關聯度很高,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的水平限制被培養者能夠達到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校需要最為優秀的人才加入進來,以盡可能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這里所說的素質水平不僅僅指知識和專業水平,也包括品德和價值觀方面。反觀高校在招聘教師時的要求,大多以出身、學歷、論文、項目等方面對應聘教師進行考核和評價,但畢業的學校、獲得的學歷,這些東西并不能體現出一個人品德修養及思想等方面的水平,這種評價機制明顯是有問題的,之所以使用這樣的一套評價體系來衡量某個人是否有能力成為一名教師,可能僅僅是因為這些指標容易量化。但評價指標的不容易量化并不能成為不重視教師個人素養的理由和借口,在實際操作中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充分利用好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來衡量一名教師是否合格,而不應該是幾名領導、教授所組成的招聘團隊。
3.3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改善課程思政的方式方法。現行的高校數學課程思政的開展形式和方法主要以講授法、演示法為主,其中講授法是教師運用語言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思想,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常用的方式。這種方式的效果很有限,因為個體及知識體系差別,相同的信息對于不同的個人所能達到的效果差別巨大,這涉及到個體的信息處理能力。一般而言,個體自發和主動的學習和探索涉取知識的效果最好,講授法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這是局限的教學形式以及簡單的教學方法所導致的。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由于人數關系,教師甚至不能做到學期末認識所有的學生,面對新時代課程思政的要求,這種情況必須得到改善,變講授法為更有效的方法,變原有一成不變的教室教學模式為各種形式并存。
3.4現代科學體系與傳統文化并重。現代科學體系撐起了現代社會,但要辯證的看待問題,凡事皆有利弊,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一樣,有精華有糟粕,在高校數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并不是利用不到傳統文化,也并不存在所謂的數學乃自然科學很難引入人文思想的問題,只是怎么用、用在哪里的問題。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是在揭示事物的規律和原理,自然科學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萬物,人文科學揭示人類社會,但人類社會必然遵行宇宙自然的運行規律。所以在高校數學專業課程思政中引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更何況,一個單有知識但不認同文化傳承的人能對國家、社會產生多大的貢獻。身處一個東方的文明古國我們是幸運的,有異常豐富、深厚的文化積淀,如何將這種文化優勢通過課程思政傳遞給更多的人是我們每個教師的使命和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盧珊珊.高校外語專業課程思政問題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20.
[2]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3]呂寧.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學教育,2018(1):122~124.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
作者:邵莉 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