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職語文教學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基于中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征與“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義高度契合,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中職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與擔當。中職語文可通過課堂教學引領學生品味“工匠精神”,通過深度解讀幫助學生領會“工匠精神”,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工匠精神”,通過習慣養成促進學生樹立“工匠精神”。
關鍵詞:中職學校;語文教學;工匠精神
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引領下,許多中職學校開始把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融入相關學科和專業教學中。所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對質量追求完美、苛求極致的精神。它要求工匠具有出神入化的技藝、新奇精湛的技能,全心全意、全神貫注。庖丁解牛、運斤成風、百煉成鋼、巧奪天工、鬼斧神工……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不僅是“工匠精神”的真實寫照,更是對“工匠精神”的由衷贊美。各行各業都需要“工匠精神”,作為培養工匠搖籃的中職學校,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更具有重要的意義。語文作為一門文化基礎學科,在“工匠精神”的培育方面應有更大的擔當和做出更大的貢獻。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探索,對如何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有以下建議。
一、通過課堂教學引領學生品味“工匠精神”
課堂是教學的重要載體,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寬廣的視野,結合學生學情分析和專業特點,有意識地探索中職語文教學與“工匠精神”培育之間內在關系的切入點,帶領學生品味語文教學中蘊含的“工匠精神”,促進“工匠精神”入腦入心。例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在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和對其思想內容進行深度闡釋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結構、生活經驗和想象力對其人物塑造、藝術形象進行體驗與鑒別,對其表現手法、語言風格進行感受與欣賞,讓學生深刻感受《紅樓夢》之所以在文學藝術上取得后人難以企及的偉大成就,皆因作者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工匠精神,皆因“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無盡付出與投入,才練就了這一部流芳百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靈魂巨著。又如,在教學老舍《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看到一位平凡中又不平凡的母親形象:不僅勤勞樸實、熱情真誠、寬厚忍讓、堅韌剛強,而且在母親身上還流淌著一股堅守本心、將事情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她的手能使“破桌面上沒有塵土”,讓“殘破的銅活發著光”,“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這是母親的“工匠精神”最鮮活的明證和最生動的寫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涉及“工匠精神”的好文章還有很多很多,如《勸學》《賣油翁》《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等。教師在教學時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本本身固有的意義,讓學生在弘揚傳統文化中品味傳誦千古的“工匠精神”。
二、通過深度解讀幫助學生領會“工匠精神”
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富含哲理、思想深邃和啟迪人生的文章。教師應以深邃的目光,多觸點、高站位地對這些閃爍著“人文性”光芒的文章進行深度解讀,引導學生理性思考,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讓學生在接受作者思想熏陶的同時,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如何在生活中發現和追求真、善、美,以及形成以真、善、美為核心的價值取向,為中職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操守和職業行為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幫助學生從深層次理解和領會“工匠精神”的著力點。例如,《人生的境界》是馮友蘭先生的一篇哲學論文,也是中職課本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在教學時,可以從深入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作者對生命珍貴的情感入手,讓學生明白人生的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有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種境界。這四種境界分別對應為自己謀生存的需要、為自己謀利益的需要、為社會做貢獻的需要和為超越自我的需要。實事求是地說,只要不違紀違法,為自己謀生存、為自己謀利益無可厚非。但是,為社會做貢獻和不斷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更值得學生學習和弘揚。
三、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工匠精神”
社會實踐活動是由課內教育縱深拓展到課外體驗的一種教育載體。《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基礎模塊)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出要求:“根據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確定活動內容,設計活動項目……圍繞活動主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運用有關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培養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2]基于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跳出課本,走出課堂,積極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在不斷提高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強化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競爭意識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讓每一個中職生畢業以后踏入社會能夠成為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例如,筆者結合本校專業特點,組織開展了以“認識專業、了解專業、愛我專業”為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邀請合作企業高管或出色校友到校舉辦專題講座,讓這些能工巧匠現身說法、傳授匠人心得,讓學生近距離地學習和感悟“工匠精神”。其次,基于課外閱讀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圖書館,在豐厚的文化土壤中找尋、品味、領悟“工匠精神”。在此基礎上,開展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讓學生對“工匠精神”有更深刻、更獨到的感悟。此外,中職生深入企業或單位參加頂崗實習、實訓也是學習、培育“工匠精神”的最佳時機,學校應抓住這些有利契機,大力宣傳愛崗敬業、吃苦耐勞、“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等優秀傳統文化及工匠精神。
四、通過習慣養成促進學生樹立“工匠精神”
良好的習慣是“工匠精神”養成的前提。對中職學生而言,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遵守行業規章制度等,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一是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許多中職學生在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機或胡思亂想等,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一情況,筆者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小組合作、翻轉課堂、情境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度。二是培養學生耐心細心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較多中職學生完成作業或考試時普遍存在粗心大意的問題。比如,請假條常常出現落款、姓名和日期上下對調,借條的數字沒有大寫等。為此,在教學中過程我對他們進行反復訓練,要求學生嚴格遵守應用文的寫作格式及內容要求,通過不斷強調、反復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三是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習慣。我校組織學生參加全省“那最美……”征文競賽活動。筆者所教班級有位學生自告奮勇報名參加征文活動。但是他的初稿寫得很不盡人意,因此產生了放棄競賽的念頭。由于班上主動參加征文競賽學生寥寥無幾,筆者就鼓勵她不要輕言放棄,在我的不斷激勵和精心指導下,該生重新搭建文章框架,反復修改,數易其稿,最終,他的文章獲得了全省三等獎。這名學生事后感慨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輕言放棄,要學會堅持和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中職語文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授業”更要“傳道”“解惑”。作為一種職業態度、精神理念和深層次文化形態的“工匠精神”,不是靠幾堂課、幾次活動和幾次作業就可以培育出來的,需要一個長期而漫長的培育過程。因此,作為中職語文一線教師,應秉持“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的教學態度,通過全面闡釋工匠精神、全方位厚植匠心文化、全天候營造工匠氛圍,多渠道、多場景將“工匠精神”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讓“工匠精神”浸潤于心、歷練于行。
參考文獻:
[1]陳躍芬.立足中職語文課堂培育學生工匠精神[J].江蘇教育研究,2019(Z6):71-73.
[2]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Z].2009-01-06.
作者:何秋玲 單位:福建省惠安開成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