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電化教學對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阿倫娜田振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電化教育系
我國的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都位于祖國的西部地區,其中有4個分布在邊疆地帶。與內地相比,少數民族自治區的經濟、文化相對落后,信息不暢,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提高緩慢。就高等學校電化教育工作而言,除了和內地高校有共同性外,還存在著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因此,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電化教育工作的發展面臨著更多的問題與挑戰。
為了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電化教育工作的發展,我們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九五0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5發展教育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6的子課題5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教育技術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的研究6項目。以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為樣本進行深入調查與分析,以期從中找出影響高校電化教育工作發展的關鍵問題,以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深入進行教學改革時參考。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電化教育工作從70年代末重新起步以來,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尤其在80年代,多所高校購置了電視節目制作設備,建立了校內閉路電視教學系統,編制了1000多部(集)電視教材,促進了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開展。進入90年代后,由于種種原因使得高校電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有的甚至成為學校可有可無的部門。為此,我們選取了9所不同性質、不同層次有代表性的院校為樣本,進行調查、分析,以便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促進高校電化教育工作的發展。
一、內蒙古高校電化教育工作現狀
1.機構設置
在我們所調查的9所高校中,8所建立了固定的電教機構。其中屬于處級建制的有5所、科級建制的3所,科級單位隸屬于教務部門管理。電教機構名稱為/教育技術中心0的1所、/電化教育中心0的4所、/電化教育科0的1所、/電教教研室0的1所、/遠程教育中心0的1所。電教內部機構的設置因校而異,其中包含了網絡管理職能的有3所院校。已建立教育技術學專業的高校有3所。其中具有碩士學位和學士學位授予權的1所、專科層次的2所。在3所院校中有2所采取系、中心合一體制,另一所院校專業和中心分別設立。
2.人員結構
(1)電教工作人員的一般結構
在9所高校中,電教工作人員共101名(實際104人。因其中有3人為非固定人員,不計算在實際工作人員總數內)。其中男性64人、女性37人;漢族68人、蒙古族29人、其他少數民族4人(達斡爾族1人、滿族3人),漢族與少數民族工作人員比例基本為2:1。從年齡分布狀況來看:35歲以下的43人,占總人數的42.6%;35歲至45歲的45人,占總人數的44.5%;45歲至55歲的13人,占總人數的12.9%,比例基本合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后幾年內新畢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將會陸續充實到電教工作崗位上,工作人員年齡結構將會逐步形成穩定的梯形結構。從事電化教育工作的時間在5年以內的39人,占總人數的38.6%;5年至10年的14人,占總人數的13.9%;10年至15年的22人,占總人數的21.8%;15年至20年的16人,占總人數的15.8%;20年以上的10人,占總人數的9.9%。其中,新參加電化教育工作的人員所占比例最大。他們多為近幾年高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計算機類專業、教育類專業畢業生,年紀輕,身體好,思維活躍,掌握專業知識,幾年后必將會成為電化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9所高校電化教育工作人員的一般結構如表1所示。
(2)電教工作人員的智力結構
9所高校電教工作人員的學歷大致如下:研究生畢業5人,占總人數的4.9%;本科畢業53人,占總人數的52.5%;專科畢業35人,占總人數的34.7%;高中、中專畢業8人,占總人數的7.9%。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研究生層次畢業生所占比例最小,而且集中在1所高校內。如果要使電化教育工作實現從單純服務型向教學、研究型轉化,研究生學歷應至少占到總人數的20%以上。電教工作人員中畢業于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專業者24人,占總人數的23.8%;計算機類專業2人,占總人數的1.95%;教育類專業3人,占總人數的2.95%;理科(主要為物理、電子技術等)35人,占總人數的34.7%;文科17人,占總人數的16.8%;其他20人,占總人數的19.8%。從上述所學專業可以看出,計算機類專業和教育類專業畢業生所占比例較小,不利于電化教育工作今后的發展。另外,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專業畢業生亦應增加,以改善電教隊伍的專業知識結構。在電教工作人員中,干部(包括專業技術人員)編制54人,占總人數的53.5%;教師編制36人,占總人數的35.6%;工人編制11人,占總人數的10.9%。為了適應高校學生學習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課程以及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需要,教師編制應逐步加大,相應減少行政和非專業人員比例。電教工作人員中已獲得高級職稱者10人,占總人數的9.9%;中級職稱42人,占總人數的41.6%;初級職稱36人,占總人數35.6%;其他13人,占總人數的12.9%,職稱結構基本合理。9所高校電化教育工作人員的智力結構如表2所示。
3.設備、設施
在9所高校中,主要的電教設備還是電視節目制作系統。最早的是70年代末裝備的,最遲的是90年代中期購買的,基本屬于業務級檔次。有3所院校配備了非線性編輯系統,但沒有配備數字攝像機。設備配套不夠齊全,數字化進程緩慢。語言實驗室和普通計算機教室每所院校至少配備了一間,只是配置檔次和數量不同。只有4所院校配備了多媒體教室,都屬于示教類型結構。有3所院校建立了校園網。但就目前運行情況來看,只限于管理信息,還沒有真正開展網絡教學、網上備課和網上學習。
4.開展工作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開展電化教育工作較好的、一般的和基本未開展工作的院校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從開展電化教育工作的院校來看,多數仍舊處于單純服務型,開展教學研究和自主開發的項目很少。
二、存在的問題
1.認識落后
在9所高校電教工作人員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對電化教育的認識仍停留在80年代水平,認為電化教育就是對教學媒體的運用。表現在工作中,仍然是/拍片子、放帶子、修機子0三部曲。現在,片子也不拍了,機子修不了也不修了,只剩下放帶子和開門、鎖門。由于工作中缺乏理論指導和相關措施的推動,無法深入教學和促進教學改革。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很多電教工作人員缺乏熱情,處處被動;加上原有的知識結構不適應當前的需求,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應用與開發、網絡教學等與教學密切相關的工作不能很好地開展,使電化教育游離在教育信息化之外,造成了電化教育工作徘徊不前,地位岌岌可危。
2.機構重復設置,造成力量分散
在9所高校中,與教育技術相關的機構有:電教中心、計算中心、網絡中心、CAI中心等,機構重復設置,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及各種資源的浪費,導致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
3.經費缺乏
各高校電教經費普遍緊缺。在9所高校中,年平均業務經費最高不到2萬元,甚至有的學校連幾千元也保證不了。因而造成設備維護不到位,更談不上更新;軟件無法購買,更無法開發;就連正常的教學服務工作也不能保證,使電教工作處于停頓狀態。
4.文化背景差異
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教學媒體和課件的開發,并不是通過簡單的翻譯或移植就可以解決的,它必須通過二次開發才能夠完成。另外,還有技術上的困難。比如蒙古文是豎寫的文字,在幻燈、投影教材以及錄像教材中一般沒有什么問題,但在計算機中進行信息處理則有很多困難。尤其是在當前網絡環境下,如何進行包括蒙古文在內的多文種同屏顯示和傳輸,則是比較復雜的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民族教育現代化則會受到很大的制約。
三、改進高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的對策
1.學習理論,提高認識
電教工作人員應充分理解/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相關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0的含義,對教育技術的本質、研究領域和范疇以及它的理論基礎等有了深刻的認識,才能理解/電化教育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活動,以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0這一論斷,從而做好電教工作。同時,要提高各級領導和電教工作人員教育現代化的意識,充分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0,/沒有現代教育技術的參與和支持,教育現代化是不可能實現的。0
2.健全機構
根據資源共享的原則,把與教育技術相關的機構,如電教中心、計算中心、網絡中心、CAI中心、多媒體中心等逐步統一起來,組成/教育技術中心0,負責全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的實施。當前,高等學校教育技術中心的主要職責應是對于學習資源(主要包括各種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的準備、開發、利用、管理和對學習過程(當前主要是教學過程)的支持、促進以及技術保障等。為此,在教育技術中心內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設置:
(1)學習資源部。負責有關學習資源(包括各種教學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的搜集、開發、利用、組織和管理。
(2)教學研究部。開展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研究,負責對全校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和對教學過程給以支持、促進;負責學生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對學校教學改革的研究和支持。
(3)網絡管理部。負責校園網絡的安全運行、維護和功能開發。
(4)教學服務部。負責全校實施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場所的建設、管理、技術保障和設備維修等。
(5)辦公室。對外做為中心的聯絡窗口,上傳下達;對內協調各部門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務。
(6)有線電視臺。已建立有線電視臺的院校現階段可以保留該部門,負責正常的采編、制作、播出等工作。隨著網絡的發展,有線電視可并入校園網而實現從模擬向數字化的轉換。
3.建立高素質的教育技術(電化教育)隊伍
人員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工作的成敗。要發展高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就必須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兼職相結合的教育技術隊伍。接收教育技術學專業、計算機類專業和教育類專業新畢業的研究生、本科生,是徹底改進、提高教育技術隊伍素質的根本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專業化、高素質的教育技術隊伍。對原有電教工作人員進行全員培訓,是提高隊伍素質的必要措施。從歷史上看,原有高校電教工作人員普遍具有堅定的事業心、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高校電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隨著教育技術事業的發展,他們急需在教育技術理論方面、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得到提高,以適應教育技術發展的需要。沒有廣大教師的參與,學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不可能有大的發展,教學改革也不可能深入進行。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重點應放在教學設計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使他們能夠在現代教育思想、觀念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系統方法以及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技能,進行備課、講課和科學研究,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建立一支有廣大教師參加的、專兼職相結合的教育技術隊伍,是做好高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的保證。按照原國家教委有關文件的精神,高校教育技術專職人員編制以在校學生總數的5j至10j之間為宜。
4.增加經費投入
根據科學測算,一個部門要發揮最佳效益,硬件投資、軟件投資和潛件(包括人員培訓和管理)投資之比應為1B1B1。從被調查的9所高校來看,其比例大多數在1B0.2B0.1以下,與科學合理的投資比例相差甚遠。高校應根據各校的具體情況,制定教育技術發展規劃。對于硬件設備投資應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劃撥專款解決;對于軟件和潛件建設投資應制定年度計劃,按時劃撥。原國家教委相關文件中曾明確規定,電化教育業務經費(不包括設備投資)年平均額度應達到學校總預算的5j至10j,是有遠見的。
5.加強對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任務除了和內地高校的共同點以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發展民族教育的支持。當前,開發民族語言、文字的多媒體課件,建立使用民族語言、文字的教學資源庫,解決民族語言、文字教學材料網上傳輸的問題,這些都是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應該列為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研究的重點。另外,如何運用教育技術理論和方法,支持民族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學質量,也是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尤其是師范院校應該列為重點的工作。
6.各高校之間互相協作,資源共享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在設施配備、人員素質、經費來源、信息獲取各方面都比內地高校滯后,因此應提倡各高校、以至各地區之間進行協作,互通信息,資源共享,這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技術(電化教育)事業的一項切實可行的措施。我們相信,在全國兄弟省、市和院校的支持下,在我們自己的努力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工作,一定會蓬勃發展,走向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