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媒體教學在技工學校英語教學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根據技工學校英語課程的特點,結合技工學校英語教學改革及學生實際情況,以多媒體教學為研究視角,以教學改革的形式對多媒體教學在技工學校英語教學中進行了探索。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英語教學技工學校
一、問題提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的應用已經讓人并不陌生,其所具有的形象化視覺感受帶來極好的應用效果。將多媒體應用到技工學校的英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氛圍得以改善,有助于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多媒體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優勢
(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傳統的教學是教師的課堂誦讀和學生的背誦過程,這種略顯呆板的教學過程對于技工學校的學生來說,課堂吸引力缺乏,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多媒體技術則是采用現代技術,將情境教學的方式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教學中,學生通過多媒體技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情境和所處的環境,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也能煥發學生的思想共鳴,同時也能了解到這個場景的其他信息涵蓋量和知識點,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促進師生之間交流
英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了解到更多其他國家的人文地理、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等信息。教師通過豐富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各類素材,使靜態的教材內容變成了動態的課程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學習感受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反饋修正教學內容和教學素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師生聯系,增加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應用效果也極為顯著。
三、多媒體教學在技工學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優良英語學習環境
多媒體課件是集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在內的一種新穎的技術,其趣味性遠超老師在課堂上的傳統教學方式,在接受程度上也更受學生喜歡,更加親民化。由于技工學校的學生其普遍正處于青少年階段,都比較喜歡接受新穎的事物,教師可以根據這個特點,進行英文歌曲改造,發掘曲目中英文單詞的深意和廣義,延伸相關知識點,拓展知識層面。教師還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進行全班循環比賽,獎勵那些有創造能力的學生。通過這樣的形式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又拓展了其眼界和視界,開發了興趣的學習形式,還能激發他們發掘學習英語的動力,激發他們自主主動學習英語的決心,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讓學習英語成為他們的興趣。
(二)加深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了解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也是一個國家的國粹和國寶,更是一個民族經過多少年沉淀的智慧結晶,要想了解一個民族文化和內涵,就必須通過了解一個國家的語言。而語言不是一朝一夕的學習就可以掌握的,只有經過長期的積累,才能夠深入了解一個民族語言蘊含的深意,多媒體的應用便可以達到此教學的目的。比如,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西方國家的各種節日,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更加形象、直觀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傳統,了解其文化起源,從而更加了解節日所代表的意義,才能夠懂得英語其他層次和領域的表達力和表現張力。當然,這還需要教師首先做好自我功課,對于國外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予以深入研究,并對多媒體知識予以深入掌握,讓兩者予以更好地結合。
(三)促進學生學以致用
來自生活,應用于生活,最終達到和別人交流的基本能力,這就是學習英語主要目的和出發點。生活中,很多我們經常見到的諸如郵箱、微博等社交工具都是多媒體的范疇,應該恰到好處地利用好這些工具,因地制宜地為教學和學習英語進行選擇和布置,從而發揮其功效和作用。比如,為了促進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去關注外國名人的微博,將他們即時的生活狀態反饋給自己,既吸引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讓這個過程得到了英語書面語的常用形式,以及日常應用語言的直接表達方式。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學習作業布置成英語原聲電影的觀看心得,將電影精華的句型和精華的詞語進行摘要和論述,用電影中涉及的英語句子分組討論電影表達的中心思想和情感描述,體驗情境內涵,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激發了更多的學習興趣,將興趣轉化為深層次的愛好。
四、結語
時代的進步讓多媒體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讓其應用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教師要對多媒體予以高效利用,讓多媒體成為技工學校英語學習的重要輔助工具,讓多媒體帶領學生進入英語世界,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感受英語魅力。
參考文獻:
[1]許炎鋒,許芳.多媒體在中職學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5(21):41.
[2]鐘孟堂.多媒體技術在技工學校德育課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2015(9):151-152.
[3]凌軼.淺談分層教學在技工學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2014(18):146-147.
[4]鞠永麗.多媒體網絡教學在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3(22):14.
作者:張舒欣 單位:廣東汕尾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