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大學生思想錯位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具體表現:
1、思想的消極導致行為的懈怠。
隨著社會就業門路越來越窄,在人才聘任上又常伴有弄虛作假現象,很多場合都是無公正可言,這就使得有些大學生開始錯誤的理解和評價周圍發生的一些事物,把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歸結為社會的原因,認為是自己命不好。甚至覺得學習好不如出身好、關系好,開始懷疑甚至厭學。由此對前途失去信心,學習也沒動力、缺乏興趣,徹底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開始消極應付,行為上也開始懈怠,屢次曠課,甚至在課堂上收發手機短訊或看小說消磨時間等等。
2、逃避現實沉迷虛幻的網絡。
為了逃避即將面臨的就業壓力和激烈的競爭環境,擺脫現實中的無奈和不如意,一部分大學生沉迷于虛幻的網絡世界不能自拔。成癮學生在網上花費大量時間,自己學業、人際關系、經濟狀況等因使用網絡造成很大影響;他們消極應對現實社會,對網絡有一種心理依賴,上網時感到心理滿足、產生快慰、精神亢奮,離線后出現抑郁、焦慮、煩躁、情緒波動異常,嚴重者喪失自我;自我約束力降低,導致道德失范。
3、心里承受能力差導致行為上失控。
一部分學生應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對社會與自我缺乏全面認識。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眼高手低。遇到麻煩時,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投機取巧,用非常規的方法獲取利益。一旦個體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就會自暴自棄。如一些大學生在評優、選任班級干部、入黨等事情上沒有被評上,就會對他人產生嫉妒,對社會產生怨恨,進而走向對立面,成為群體中的破壞者,甚至表現出一些過激行為。
二、錯位歸因
1、教育理念的缺失。
首先,人文教育理念的缺失會誘發大學生責任感與社會團體感的淡漠。其次,大學生人格教育喪失。在高等院校大學生人格培養的內容與模式上,只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只重視理論上的宣傳,而不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對癥"的教學模式,教育也只僅僅停留在說教方面。
2、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
中國自古就形成的“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教育價值觀念在許多家長的思想中已經根深蒂固。許多家長很少從社會需要出發,很少考慮到孩子的智力、性格、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更多的是從功利出發為子女設計成長的道路,以求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教育內容偏重于子女的學習成績、生活和健康,而忽視子女綜合素質的提高。教育方式也不夠科學,溺愛型、過分嚴格型、放任型。
3、社會環境的不良因素
我們都知道,人是環境的產物。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市場經濟自身發展規律所體現的優勝劣態的競爭規律以及知識和人才創造價值的觀念影響了大學生,使他們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然而,市場經濟本身又是趨利的,強調對物質利益的索取,這就使得一部分學生對自身狀態及現實利益的關注越來越迫切,價值取向日益功利化,對金錢和物盲目崇拜,為“利"而寧愿不擇手段,主體意識過分膨脹,功利心增強,過分強調自我。
三、教育對策
1、樹立人文素質教育理念
高校在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方面應注意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一是樹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的教育觀。要把教育教學從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為中心轉到在發展智力因素的同時,也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意志、興趣等人文素質的教育,培養學生學會理解、學會關心、學會交際的能力。二是樹立做人做事相結合的教育觀念。高等教育只有真正樹立做人做事相結合的教育觀念,才能實現具有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質的培養目標,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2、重視家庭教育的結合
長期以來,高校比較重視單一的主流學校教育的各項功能,缺少對家庭教育影響的足夠重視。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主動地把對大學生有影響的家庭教育引入高校指導大學生進行分析、判別。通過老師和學生向家庭介紹學校的基本情況,便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向家長介紹大學生在校期間思想、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表現。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畢業后從事什么職業等現實問題。因此高校要利用家庭在教育資源上的優勢,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及時溝通信息,促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重視社會實踐教育
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離不開社會這一大課堂。當今的中國正在走向教育社會,社會現實是學生最依賴的教材。因此學校應該重視社會實踐教育,充分利用社會上一切可以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機會組織學生走向社會。除了暑期社會實踐,畢業生實習之外,要多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開展節假日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接觸鄉村生活實踐等活動。同時,要多請一些社會知名人士、創業精英、成功人士開展學術報告等。通過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參與,在參與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