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小學教育中創新素質培養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馬克思說:"科學的教育的任務,是教育學生去探索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創新能力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高級標志,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探索、創新和發展是人的本能,但人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主要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科學價值觀引導下的后天教育的環境中培養的結果。而我國的教育體制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造成我國科技人員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在一次教育論壇上曾指出:“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年輕人缺乏創新能力,這也是我們國家今后發展的瓶頸。”尤其是在這個高度信息化、知識化的時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已成為時代對教育的迫切呼喚,國家發展對教育的強烈要求。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社會就業壓力大,從社會、學校、到家長都把接收教育當做將來謀取社會崗位的有效過程。“上學就是以后有一個好的工作”,已成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照不宣”。所以,盡管我國的義務義務教育法規定要“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人才”是我國教育的最終目的。但是,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已經完全脫離了這一目標。從小學、中學完全變成了應試教育,結果,大學畢業生畢業便失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極差,極大地影響來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義務教育變為應試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是提升國民基本素質的法律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條明確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可見“素質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的要求和目標,而現實,義務教育階段也變成了應試教育,是為了升入更高一級的學校的應試教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家長為了孩子能夠升入好一點的初中,就給自己的孩子灌輸“少年不用功,老大徒傷悲”的古訓;學校為了在考試中比其他學校成績好,老師、學校都很緊張,想方設法給學生加課時和課外作業,把孩子按學習成績分三六九等。特別是在初中,應試教育的特征更加明顯,學生的目的是升入高中,老師的工資、獎金、績效工資等很大一部分也和你的學生在中考中的成績有關;家長為了讓孩子多學一些知識,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和補習班,加強他們對應試知識的學習。
國家想盡辦法給學生減負,學校、老師和家長則盡力給學生加碼,課堂上學習就是在復習,你必須在課下的學習班上和任課老師的學習班上把所學知識學習兩邊,這樣你才能跟上班級的進度,否則,就是掉隊。現在的學生由于學習任務繁重,在小學就有近1/3的學生眼睛不好,到初中達到一半多的學生眼睛近視度在200度以上,晚上學習一般在11點以后,學生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在學校管理上,要求學生穿著整齊的校服,排著整齊的隊伍,邁著整齊的步伐,各種問題都必須獲得一致的答案。在課堂的教學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確定無疑的,不容許學生產生絲毫的懷疑和批判。據媒體報道:有一道作文題《雪融化后變成什么》,標準答案是“水”,可有位學生的答案是“春天”,老師則判為錯誤;在科幻片《快樂星球》這部電視劇中有一場精彩對白,是老師和一個外國學生的對話:“孔融讓梨的故事知道吧?”“知道”,“假如你是孔融,你拿大的還是小的?”“大的”,“錯誤,你應該象孔融一樣拿小的,知道嗎”,“你問的是我不是孔融,我就想要大的,有什么錯?”。這段對話顯示了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不同,中國教育追求的是統一答案,要求一致性,不允許有不同意見。這種教育觀念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青少年時期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育的關鍵時期,這時產生的意識、形成的思維、養成的能力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
如果不能在青少年世界觀和人生觀萌芽的關鍵時期來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一旦形成思維定勢,以后很難改變。學生探索的本能、求異的心理、本能的好奇等創新因素在這樣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中就被排斥、壓抑甚至磨滅。傳統的功利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不認同學生的創新思想,使學生先天具有的求新求異的創新素質被扼殺在思維的搖籃中,這種教育思想代代嫡傳形成“共識”,很難改變。所以,我國的義務教育制度是科學的,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就變成了應試學習、純知識的掌握,學生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就是為了進入好的高中。所以,考什么就學什么,且追求正確唯一的答案。
這樣的教育現狀和我國的義務教育法所規定的“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是相悖的,是典型的機械學習、八股式的學習,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考試,不會創新,將來很難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變化。這也是為什么在中國本土沒有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緣故。中國人的模仿能力一流,但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不敢恭維,這和中國不提倡創新的教育現實密不可分。只有社會改變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衡量標準,學校、教師、家長改變對教育和學習的本質的認識,才能促使學生的求知欲和潛能發揮,才能使教師在教學內容、方式和手段上重新探討,引導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訓練,面向未知而主動地擴展視野,最終實現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