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主招生命題與高校物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自主招生概況
高校自主招生考試,是高校擴大自主權利的一個體現,是中國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擴大高校自主權的重要措施。自主招生選拔由高校自行組織,一般由筆試、面試兩部分組成。通過自主招生選拔的考生必須參加高考(上海地區除外,上海地區考生通過復旦、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選拔后,高考成績可僅作參考),在高考錄取時可獲得若干加分的優惠。因此,許多高中,為了提高學校的升學率,高校自主招生已成為高中教學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問題。目前,通過自主招生考試,學生可以獲得10分到60分的加分。自主招生多為名校,比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等。10分到60分很大程度上能決定一個考生的高考命運,至少可給高考加一個雙保險。高校自主招生自2003年開始,根據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人數不能超過該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5%,但實際上,已有許多高校突破了這一比例。2011年,全國共有10萬余名學生報考,6萬余人獲得初試資格。以清華大學為例,2011年,有超過1萬名考生報名,5000人獲得筆試資格,最終1300余人獲得自主選拔資格[1]。自主招生越來越成為考生、家長和教師不得不關注的一個新課題。全面認識自主招生的特點,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指導和考生的備考。本文將從往年自主招生命題的角度探索自主招生中物理命題的特點,特別是與大學物理知識的關系。
二、中學物理與大學物理特點分析
統觀物理學的內容體系,分析物理學的發生與發展,物理學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方面:一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相結合;二是以數學為工具的定量計算。從教材的內容來看:中學物理教材的內容雖然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和原子物理五大部分,但都是五大部分的一些基本知識,而且與數學知識的結合不是非常緊密,物理中要用到的數學知識,學生已在數學課上學過,所以難度較小;而大學物理教材的內容雖然也是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和原子物理五大部分,但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加深和拓展,而且與高等數學知識的結合比較緊密,大學物理中要用到的高等數學知識,涉及的主要是變量運算和矢量運算,如變力做功的運算采用數學的微元分割法。與中學物理比較,大學物理研究得更為深刻、全面[2]。從教材的編寫體系和風格來看:中學物理教材一般由演示實驗、生產實際、生活經驗等引入相關知識,配有較多的插圖,所以比較形象生動;每節內容后都配置有關本節主要內容的練習題,這除了使學生掌握本節主要內容外,還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是幫助學生及時鞏固、復習所學內容;二是增強學生學好物理的自信心。因為每節內容后給出的練習題都是本節公式、原理的直接應用,所以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求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能正確求解習題時會有一種成功的感覺,這種感覺不僅會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會增強學好物理的自信心。大學物理教材很少從演示實驗,生產實際,生活經驗等引入相關知識,它注重理論上的分析、推理、論證;插圖較少,所以比較抽象。大學是基于分析的物理,中學是知識介紹的物理。比如,大學物理教學可以從開普勒定律的探求分析講解萬有引力定律,而不是從“蘋果的傳說”去講解萬有引力定律。大學推介科學系統的物理思維和看待世界的方法,將自然科學從更高的層面上,開拓人的認知領域[3]……對大學物理知識的初步掌握,能使學生對物理世界的理解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現行的自主招生試題,一般由相應的學校或學校聯盟自主命制或委托專家組命制。試題的形式從2003年開始已經逐步由單獨命題走向聯盟選拔,俗稱“華約”“北約”等等。自然科學中,試題內容含物理和化學。100分中,物理占70分。不同的學校和學校聯盟的命題情況不太一樣,但整體呈現以下特點和命題趨勢。第一,沒有確定統一的考綱,命題有一定的隨意性,高考中選考或不考的內容,在自主招生中不受限制。這幾年的自主招生考試物理部分試題中,有超過70%的內容屬于大學物理范疇。2009年浙江大學的一道考題:“假定A、B是有不同量綱的兩個物理量,經過哪種運算后仍能得到有意義的物理量:(1)加法;(2)除法;(3)減法;(4)乘法”。此概念純粹使用了大學物理中的內容,高中物理沒有提及量綱概念,只要對大學物理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掌握,這題將很容易得出正確的回答。第二,注重研究問題思想、方法的考查,對能力要求較強。這類題,就算不超綱,但其物理情景和過程相對復雜,既考查了高中知識,又適當涉及了大學物理的分析方法。利用大學物理知識來解決自主招生命題,可使物理問題變繁為簡、變難為易。如,2011年“華約”自主招生的一道物理試題。如圖1所示,AB桿以恒定角速度繞A點轉動,并帶動套在水平桿OC上的小環M運動。運動開始時,AB桿在豎直位置,則小環M的加速度將()。A.逐漸增大B.先減小后增大ωABOMCh圖1C.先增加后減小D.漸減小分析:如圖2所示,環沿OC向右運動,其速度v可分為垂直AB的v1,沿AB的v2,則v1=ωr=ωhcosθ,θ=ωt.環的速度v=v1cosθ=ωhcos2θ。BCvv1v2AOhθrθ圖2環的加速度a=dvdt=dvdcosθ?dcosθdθ?dθdt。得a=-2ωhcos3θ?(-sinθ)?ω=2ω2hsinθcos3θ,可知:因θ變大,則a變大,故選A。本題中用到的導數其實并不陌生,在高中數學第三冊(選修Ⅱ)就有極限和導數等內容。此題若根據高中物理知識,在求出環的速度后,結合小量近似求解環的加速度,非常繁瑣;此題也很難得出“速度-時間”圖像,不能用斜率來判斷加速度變化。但是若用a=dvdt,求解加速度就簡便多了。由此可見,此題考查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考查大學普通物理知識。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在學生具備極限導數等數學知識后,可適當補充對應的普通物理知識,并推導出高中物理公式的微分形式,以備自主招生考試。第三,數學建模能力要求突出,微積分已滲透其中。大學物理知識和研究方法在這方面,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2011年北約試題中的一道題。題目:在電場強度為E的足夠大的勻強電場中,有一條與電場線平行的幾何線,如圖中虛線所示,幾何線上有兩個靜止的小球A或B,質量均為m,A球帶電荷量+Q,B球不帶電。開始時兩球相距L,在電場力的作用下,A球開始沿直線運動,并與B球發生正碰,碰撞中A、B兩球的總動能無損失,設在每次碰撞過程中,A、B兩球間無電量轉移,且不考慮重力及兩球間的萬有引力,問:A、B兩球發生第8次碰撞到發生第9次碰撞之間的時間間隔。ABELm+Qm圖3解:開始A球在電場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a=QEm,方向向右。設第一次碰撞前瞬間,A球速度為v0,則v20=2aL,A球的速度由零加速到v0所需的時間為t=v0a。此后,A與B發生彈性碰撞交換速度,A球速度為零,B球速度為v0向右勻速運動。而后,A球從靜止開始做加速度為a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直至追上B球,發生第2次碰撞,再次交換速度,如此繼續下去(參考系為S系)。第一次碰撞后,如果以B球為運動參考系S1(B球以速度v0勻速運動),在S1系中B球靜止,A球以初速度v0往左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a=QEm,方向向右,A球經過t=v0a速度減為零,且向左走了L距離。而后A球又在S1系中,在t時間向右走過L距離再次與B球相碰。相碰前A球在S1系中的右行速度又達到上述v0值。因此在S1系中的第2次碰撞完全等同于S系中的第一次碰撞,兩次碰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T=2t。接著,又可選取B球第二次碰撞后一起勻速運動的S2系,再在將A球在S系中算得的結論類推到S2系中去,對第二次碰撞后到第三次碰撞之間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故第二次到第三次碰撞之間的時間間隔仍為上述T值。每次碰撞后都采取換慣性系的辦法,于是便可知相鄰兩次碰撞時間間隔相等的結論,這一時間間隔量即為所求量。故T=22mL槡QE。解答中巧妙變參考系,簡化解題過程。由此題可見,本題所涉及的知識屬于高考內容,但過程復雜程度要超過高考壓軸題,體現了“以高考知識為主,重點考查運用能力,對模型和方法稍有拓展”的命題風格和指導思想。筆者認為,自主招生物理試題,對于參加過競賽培訓的同學來說,會有很大的優勢。2011年“華約”試題熱學占的比重相當大,涉及膨脹系數和氣體模型,涉及了統計學的科學方法,微觀到宏觀的模型建立等[4]。
四、自主招生考試備考的措施及建議
1.狠抓基礎,注意拓展,淡化技巧,注重通法自主招生考試的命題特點,中學物理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注意通性通法的總結與歸納,注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這里所說的拓展是指基礎知識、基本模型的拓展。復習新增的知識時,應以理解辨析為主,考綱內的知識要在理解基礎上加以應用。
2.滲透大學物理知識,加強數學知識,特別是高等數學在物理解題中的訓練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近幾年來的自主招生考試中,物理部分與其他學科不同,大學知識要求比較高。考試題目中,大學物理知識占有很大的分量,雖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但仍不可忽視,命題者對應用高等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一向比較關注。因此,在自主招生考試中,為了提高物理部分的成績,加強大學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總之,中學指導教師和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同學,只有充分掌握了自主招生考試的命題特點,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指導和有效學習,從而提高自主招生考試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