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一般有兩種理解:一是指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以網絡化的社會環境為背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整個體系的全面創新和創建;二是指基于網絡技術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網絡作為一種工具和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局部改進。在現實生活中,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兩種理解常常是交織在一起的:在網絡化的社會背景下,運用網絡技術不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進而逐步從整體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充分應用信息技術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時展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全方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1]。
一、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
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國互聯網網民總數已達到4.5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34.3%,其中在校學生是全部網民中最大的上網群體,而大學生則是網絡運用的最重要群體之一[2]。大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和知識層次特征決定了網絡對大學生各方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讓大學生發生著深刻的嬗變。
(一)網絡擴大了大學生的學習空間,也對大學生的自律能力構成挑戰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無限的學習資源、靈活的學習方式和途徑。大學生通過上網及時了解最新學術動態,查閱需要的學習資料,這為其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和開展學術研究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同時,網絡聲色俱全、圖文并茂的特點,激發了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但是,網絡在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的同時也給他們的學習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他們過度依賴網絡,越來越對書本不感興趣,不喜歡做筆記,對所學知識缺乏梳理,造成知識“斷層”;面對海量化的信息,缺乏篩選能力,不再進行深層次思考,思維惰性造成創新能力不足,甚至出現抄襲行為;還有的學生整天癡迷于網絡游戲等娛樂環境,嚴重影響到正常的生活規律。特別是網絡的虛擬環境,使得大學生可以通過隱瞞和虛化自己的身份與來自各種不同層面、不同身份、不同認知水平和價值取向的個體或組織進行對話交流,從而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節律的震蕩、變化與波動。所以,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是變好還是變壞,取決于自己的自覺性。學會自律,學會利用網絡的優勢來發展自己才是新時代的大學生應有的選擇。
(二)網絡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需求,也使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按照馬斯洛的觀點,人的基本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大學生處于青年期,成人感急劇膨脹,思想、心理、行為等各方面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可,乃至尋求更高級的精神需求,也就是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案呒壭枨蟮臐M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3]202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學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卻又找不到更好的滿足方法,這時,網絡的出現對于大學生而言就像一個“救世主”,讓他們在苦惱中找到了一個能滿足精神需求的“伊甸園”。在網絡虛擬環境中,大學生交流不需要顧忌表達方式、語氣等現實生活中需要時刻注意的問題;可以在網絡上作為信息的者,一些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而這些觀點可能在現實中從來沒機會或者不敢表達出來;可以通過充分展現和張揚自己的個性,增強自信心,提升自己,從而使自身的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等高級精神需求得到滿足。但是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4]很多大學生沉溺于虛擬網絡對自己需求的滿足,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煩惱,這種逃離社會的做法嚴重危害到其未來的發展;長期使用網絡這種數字化、符號化的交流工具,由于缺乏眼神、語氣、語調等這些非語言的交流,容易造成人際交往的異化,失去原本人際交往的情感紐帶;網絡中大學生極力張揚個性,表現理想中的自己,現實生活中個性又往往被壓抑,這種虛擬和現實不和諧的狀態,容易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甚至人格分化。有學者指出“,追求和滿足高級需要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健康趨勢,一種脫離心理病態的趨勢?!盵3]202但過分追求不切實際的高級需求會導致自己思維方式、心理情感的極大變化,如果這種需求一旦不能很好地滿足,極易誘發心理健康問題。因而,網絡只是一種輔助性工具,不能一味地在虛擬中尋求精神需要的滿足,只有在現實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滿足,才能健康地發展。
(三)網絡幫助大學生樹立了現代思想觀念,但也弱化了大學生的傳統道德價值觀伴隨網絡的出現,多元化的觀念、全球意識和效率觀念在大學生中逐漸樹立起來,并形成新的思維模式。多元化的思維方法是:最好的并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種全新的觀念教會大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維和選擇,以及如何根據自己的選擇去實踐,從而增強創新思維能力。另外,互聯網把世界變成了一個小村落,使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們聯系在一起,這有利于全球意識的形成。這種意識是跨越國界的,增強了大學生的共享和合作精神。同時,互聯網集運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的簡便性于一身,有利于人們效率觀念和行為的培養[5]。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過濾和管理,網絡龐大的信息資源易導致大學生價值理念出現偏差。美國精神衛生學家詹姆斯•彌勒說過,一個人接受的信息超過他能處理的極限時,可能導致紊亂。網絡信息魚龍混雜,而大學生又好奇心強,社會經歷和閱歷較淺,判斷和鑒別能力有限,其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念很容易受到沖擊,導致個別大學生滋生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傾向。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
正因為網絡對大學生的成長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所以,我們要因勢利導,盡量利用網路的優勢,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導好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網絡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能夠進一步堅固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優勢如下。
(一)主客體關系模糊化,增強了主體間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地位界限不再明顯?,F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體和客體往往是涇渭分明的,主體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權威,客體只能作為主體的對立面機械地接受思想理論灌輸,這種單向的直線形的傳授方式缺乏互動交流,削弱了客體的自主性。而網絡環境中,只要用戶登錄到網絡,就可以獲得全球范圍內想得到的任何信息,成為信息的自主選擇者,也可以發表言論和觀點而成為主體。也就是說,網絡環境下的教育主客體具有不確定性,原先的客體通過信息,發表言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人,那么,他們就會轉而成為一定意義上的教育者。信息源的無中心化使現實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喪失了原先因為掌控經驗和信息而獲得的優勢地位,網絡通過“人-機-人”的交流方式把主客體的單向教育轉換為雙向互動,使主客體從相互對立轉換到和諧統一。總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象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共存,工作內容的虛擬性與真實性共存,主體隊伍的穩定性與廣泛性共存,主客體之間的權威性與平等性共存,主客體之間交流的單向性與雙向性共存,教育方式的引導性與選擇性共存[6]。
(二)教育介體現代化,增強了吸引力首先,網絡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表現形式。網絡的超大信息容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并具有可選擇性,而且集聲音、圖像、動畫、文本于一體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體化的、動態的、超時空的,相對于平面化的、靜態的現實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是由普通的平面電影變成3D立體電影,使內容的表現形式更加生動,增強了大學生的興趣。這種感官上的全方位的刺激不斷感染著大腦,讓大學生從思想意識中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且經過內化,最終外化為實際行動,達到教育的效果。其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隱性教育?,F實思想政治教育多是顯性教育,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接受者的心理反應,易造成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本應該蘊含在所有學科知識中,但在現實中卻沒有做到這一點。網絡則將思想政治教育隱含在形式多樣的各類知識和現代科技信息之中,大學生可以通過聲色俱全的網絡,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去主動尋求信息,從側面得到教育。這種主動接受的教育,真正地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實現了教育的本質??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提供了主動接受教育的心理動機,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最終到達自我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訴求。
(三)教育環境擴大化,增強了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7]??偟膩碚f,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可分為大環境和小環境,社會大環境一般不可改變,但是小環境卻可以被影響、設計和營造。由于網絡具有虛實交互性,“網絡是現實的延伸,既是現實的人的延伸,又是現實社會的延伸”[8],因此,可以利用網絡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育人氛圍。另外,網絡的虛擬環境也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首先,網絡的超時空性便于進行思想調查和分析,只要找到一個聯系人,就可以通過電子版的調查問卷進行發放和回收,并且利用網絡軟件進行分析,節省了時間也節省了資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網絡可以隨時和別的院校的專家、學者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動態、學生問題等進行交流,共享教育信息和資源,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再次,師生通過網絡匿名進行互動,雖然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難度,但是通過這種平等性、匿名性的交流,大學生會表達出更多的真實的思想和心理動態,教育者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工作。
三、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對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綜合素質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以致建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個形象工程,很不專業。盡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虛擬的空間開展的,但它的建設者是現實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網絡的高科技屬性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論素養。只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才能在網絡千變萬化的教育形式中做到萬變不離其宗,始終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二是要堅定理想信念。面對網絡中種種不良信息的誘惑,教育者要能起到先鋒模范作用,以健康的姿態引導大學生。三是要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網絡知識的培訓。雖然不是要把他們培養成為網絡精英,但要求他們掌握一定的電腦理論知識,對電腦的一般功能能進行熟練操作,具備經營、管理網站的能力。
(二)引導大學生增強自我教育意識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達到效果,關鍵還在大學生自身。教育者要積極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首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很多大學生因為癡迷于網絡占用了大量的學習時間,因此,教育者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武裝自己,堅定的理想信念充實自己,健康的心態提升自己。其次,幫助大學生學會正確處理虛擬和現實的關系。許多大學生因為在現實中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便整天沉溺于網絡虛擬的朋友關系中,以致于在現實中更加孤僻,更加沒有朋友。對此,教育者要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明白網絡是對現實的虛擬和夸張,而“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9],使大學生在上網的同時能及時回到現實,回到生活。再次,培養大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大學階段本來就處于心理問題的高發期,加之網絡的一些負面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極易受到沖擊,出現心理障礙,甚至人格分化。為此,教育者要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在大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積極引導大學生自己去尋求問題的癥結并進行自我調節。
(三)優化網絡環境,搞好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人創造了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盵4]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重大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深刻地告訴我們,環境對個人發展的影響。網絡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境因素,優化、美化、凈化網絡環境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具體說來,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這是優化網絡環境的最主要方面。校園網絡文化是校園主流文化的擴展,高校要用明確的價值觀導向來建設校園文化,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健康、向上、溫馨的學習環境,利用網絡的功能和特點大力發展先進文化,保護健康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充分發揮校園網絡文化的文化傳播功能。同時,校園網絡文化網站要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應該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要內容,讓大學生可以充分認識到這二者的重要性,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發揮校園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加強網絡倫理教育。為了讓大學生更好地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網站的經營和管理應該讓一部分大學生參與,這就使加強網絡倫理教育顯得至關重要。當然,網絡倫理教育的對象不僅是大學生管理者,應該是所有的管理者。只有如此,網絡信息源才會清潔,傳播出去的信息才會健康向上。三是加強網絡管理制度建設。通過建章立制,制止各種有害信息的傳播,凈化網絡空間。高校要積極協同執法機關,為大學生建立一個綠色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