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職德育教育中愛的教學闡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給予愛,實現師生零距離溝通
父母愛的缺失,使這些學生習慣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看世界,遇事無從訴說、無法解決,不易與人溝通。于是,我們經常會聽到有教師抱怨,某某學生是壞學生,教育不好了,某某班級是壞班,不可救藥。對同樣的情況,有的教師卻能將所謂壞學生變成好學生,壞班變成好班。為什么面對問題學生、問題班級,不同的施教者會有不同的教育效果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施教者在教育中是否融入了愛。前者的抱怨說明這些施教者缺乏對學生的愛,后者之所以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因為他們心中充滿愛,他們堅信——只有不好教育的學生,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在其實施教育中,是在充滿愛心的工作。都說大愛無疆,教師的愛就是大愛,它不應以個人喜好為前提,而要以平等對待學生為前提,把陽光般的愛灑向每一名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這種愛不僅要是生活上的,更要從思想上關注他們,加強與學生的心靈溝通,讓其感受到老師是愛我的,是值得信賴的朋友,從而對老師敞開心門,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零距離溝通。
愛是到達心靈彼岸的橋。以愛做橋,方能化解一切不平與怨恨,才能讓人的生活質量得到全面提高,才能讓世界充滿和諧與陽光。教師作為教育者,僅僅給予學生愛的關懷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愛。
2教會愛,塑造學生完美人格
《論語》中多處講到“仁”,并對“仁”作出“仁者愛人”的解釋。孔子的“仁愛”思想要求對他人尊重、同情、關心、愛護。當今社會仍然需要人們具有這樣的“仁愛”思想。有愛的人走到一起,友好和睦,相互關心,和平共處,人們的生活才能過得更加祥和美滿。愛作為人類特有的情感,在人的心理上能產生一種巨大的內驅力。它可以讓人有信心、有責任心、有進取心、有奉獻精神。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相對于給與愛,讓學生學會去愛則更有意義。
2.1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
愛心是人類偉大而高尚的情感,是人類發展和繁衍的基本力量。常言說:“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愛心是以給予的形式出現的。眾多事例表明,以一顆仁愛之心去做事,會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愉悅心情,對個人的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目前的中職學生大多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與生俱來的特殊成長環境,使很多學生形成了嚴重的自我為中心思想,父母親人的一味給予,造成了其愛心意識極其弱化,缺乏敬愛之心、友愛之心、同情之心。因此,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應是愛的教育的必備前提。人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愛心的培養亦是如此。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冗長的生活中,以點滴小事積累而成的。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教育者首先要營造愛的氛圍。以教育者的愛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抓住班會、運動會、文藝匯演等集體活動時機有目的培養學生的愛心,讓學生有意識做愛護他人、愛護集體的事情。通過活動,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體驗愛心。還可以通過校內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發動家長,協助學校有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心。如,抓住母親節等有特殊意義的節日,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學習付出愛,從中感受給予他人愛的快樂。
2.2培養學生掌握愛的技巧
愛的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論上,必然付諸實踐。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好心辦壞事”現象。如,某班有一名學生因家庭困難,就餐時經常選擇便宜的飯菜。該班一名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想幫助他,就經常在同學一起就餐時將自己的飯菜撥給他。時間久了,家庭困難的學生竟不與其一起就餐了。這個事例告訴我們,愛的付出是有技巧的。付出愛,首先要學會尊重他人。在交往中要學會克制忍讓,要真誠大度。學會接納他人,時時反思自己的行為,適當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其次,在播灑愛心之時,一定要付出有思想的愛,不能率性而為,一時沖動,多想一想如何讓付出更有意義,更易讓人接受,不要讓愛變成施舍。
“沒有無德育的教育,沒有無情感的管理。”中職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愛的教育是唯一能使該項工作由難變易、由苦變樂的法寶。“有情、有意、有恒”的愛的教育是達成中職德育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教育者一定要以充滿愛心的情緒和充滿智慧的愛的能力,對學生展開愛的教育,進而建立一種充滿愛的、良好的、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為社會打造出有德有才的新型技能人才。
作者:于游單位:鞍山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