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教學多元智能理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評價與反思
1.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他認為,智力的內涵是多元的,由7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所構成。每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的功能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治理行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力內涵是多元的,由7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構成,多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功能系統并且可以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智力行為。這7種智力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教育的起點不在于一個人有多聰明,而在于怎樣使學生變得聰明,在哪些方面變得聰明。
2.對于高校教學與科研人力資源管理的評價與反思高校教學與科研人力資源現狀的矛盾,如果透過多元智力理論來重新審視,我們也會得到很多評價及管理上的反思與啟示。洪堡在柏林大學的改革中,鮮明地提出了“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重要原則。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視角來看,每個教師的智能都是多元而不同的,也就是說每個老師的天賦、能力和特長是有差異的。因此,在高校教學與科研人力資源評價及管理中,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科研成果(數量)等硬性指標去衡量和評價教師,死板、僵硬、一概量化的管理方式是不科學的。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于高校教學與科研人力資源配置的啟示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筆者認為,高校教學與科研人力資源應該采取分軌、分類的靈活化的配置和評價管理方式。
1.高校教學評價軌高校管理者充分重視教師教學活動的再創造性,將其列入學術研究活動,設立教學評價軌,教師教學評價以課堂評價和學生評價為主體,充分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是教師工作的主戰場,著重考核教學態度、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相較于領導評價、同事或專家評價、教師自評等評價方式來說,學生評價教學能夠達到較好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設立教學評價軌,并不意味著高校教師可以不進行任何形式的研究活動。事實上,高校教學,需要教師跟蹤學科發展動態,需要教師梳理學科研究現狀,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再發現、再創造與再研究,本身就屬于學術研究活動。
2.高校科研評價軌研究,是教師成長的重要源泉,是高等院校服務地方的重要渠道,是教學工作直接或者間接的養料。高校管理者根據教職工職責任務設立科研軌,不僅適用于科研人員,亦適用于以科研為主的教學人員。科研評價周期區別于教學評價周期,一般應以一至三年為一個周期,著重側重于教職工的科研成果,采取量化標準。
總之,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所構建的高校教學與科研人力資源雙軌制管理評價模式,同時也是基于高校教學與科研兩個中心的沖突與共存,基于教師個體智能的差異與分工,基于學科專業與教學專業各自的特殊性。按照雙軌制管理評價模式,可以在高校設立教學獎與學術獎,引導教師在履行基本職責的基礎上,發掘潛能,發揮專長、突出特色和打造品牌,有利于為高校培養和塑造一批教學名師、科研人才或兩者雙馨的真正大師。
作者:王中海劉曉飛單位:廣西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