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的現狀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由于高校的重視,學生黨支部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概念的提出,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急需適應新的變化和形勢,大學生黨員的思想教育工作難度越來越大,高校學生黨支部存在引領和模范帶頭作用發揮不充分、缺乏一支強有力的黨員干部隊伍等問題,高校學生黨支部的建設工作在新形勢下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
一、高校學生黨支部的建構途徑
回顧黨支部建設的發展歷程,最早的建構途徑要追溯到1927年,同志提出“支部建在連上”,并成為我黨支部建設的一項優良傳統。如今,近90年過去了,新的時代賦予黨支部建設新的內涵,支部建在班級、支部建在“家”里、支部建在網上成為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的大膽嘗試。
(一)支部建在班級支部建在班級不得不說是當代高校學生黨支部從高校的組織結構出發,對黨支部建設途徑進行的一項創新。早在2005年,華中科技大學就喊出了“把黨支部建在班上”擲地有聲的口號。班級是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載體,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平臺,是大學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班會、團日、黨日等活動。將黨支部建在班級,能夠充分發揮優秀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在課程學習、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科技競賽、文體活動等方面彰顯榜樣的力量,以點帶面,輻射班級學生,形成創先爭優的良好風氣,提高班級學生整體的成績水平和綜合素質;鼓勵和引導品學兼優的學生遞交入黨申請書,由班級同學擔任入黨積極分子日常表現的見證者和裁判員,保證最終入黨的學生表里如一。
(二)支部建在“家”里我國高等教育要求大學生在求學期間要居住在學生公寓,學生公寓不僅是簡單的學生住所,更成為涵蓋生活起居、學習交流、文體活動、商業服務的內涵豐富的新型學生生活場所,是大學生的第二個“家”。在這種形勢下,學生公寓化管理應運而生。在這種新型公寓管理模式下,專業背景不同、性格迥異的青年人成為親密的“鄰里”,而傳統的不同班級、不同學院的概念被逐漸淡化。這種變化引發了關于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的一系列的思考,如能否利用學生公寓的特點和優勢開展學生黨員思想和行為教育;在學生公寓的“屋檐”下,怎樣觀察入黨積極分子在課堂外的表現,在老師面前和“鄰居”眼中的黨的考察對象是不是“同一個人”。為落實這些構想,“支部建在‘家’里”的模式應運而生。高校學生黨支部在公寓中可以利用“地緣優勢”,組織學生在公寓中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傳遞正能量,同時鍛煉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大學生獨立生活的必備技能,幫助大學生撕掉“眼高手低”的標簽。
(三)支部建在網上近年來,隨著網絡應用的日漸廣泛和“互聯網+”思路的提出,學生黨建工作網絡化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充分運用網絡手段來拓展黨建工作空間,將黨支部建設在網絡上,開發出更多順應時展潮流、符合青年學生成長特點、容易為青年人所關注、所接受的信息資源。利用網絡平臺,開展黨員之間的各種交流活動,宣傳黨的相關知識,拓展黨支部理論學習空間;建立網上黨支部、黨支部群等為學生黨員和普通同學提供傾訴、交流的場所;將黨員的典型事跡上傳到網上,通過網絡充分發揮優秀黨員的示范作用;開通黨支部書記微博、博客等,通過學生的評論、留言等內容及時了解大家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和感受,對積極向上的東西進行鼓勵和支持,對消極悲觀的內容進行及時的引導。利用時下流行的“慕課”在線課程開發模式,組織大學生黨員通過網絡開展黨的理論知識和國家領導人最新講話精神的學習,方便快捷,消除座談會等傳統形式需要預定會議室、統計與會人員空閑時間等繁瑣冗余的環節。
二、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的現狀
為了準確掌握當前高校學生黨支部的職能及大學生黨員在黨支部建設中體現的作用,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在遼寧省六所高校的學生黨員中進行抽樣調查,內容涉及學生黨員入黨動機、班級活動是否積極主動參加、對所在黨支部工作的總體評價、所在黨支部組織生活的頻率及形式等。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其中有效問卷934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3.4%。同時還開展了個別人員訪談,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當前高校學生黨支部的建設以及其在學生黨員和廣大普通學生中的作用發揮的現實狀況,其中反映的問題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在高校中,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群體十分龐大。而高校學生黨支部的首要工作就是將集“學霸”“學生干部”“文藝青年”于一身,即學習好、工作好、活動好的杰出青年吸納進黨組織中來,同時,他們還應“人緣好”,因為他們不僅要“自己優秀”,還要帶動身邊的同學“一起優秀”,不是“獨善其身”,而是樂于助人,擁有強大的群眾基礎。目前,對于入黨積極分子的選拔,我國各高校廣泛建立了“團推優”制度、“培養人”制度、“業余黨校培訓結業”制度。本課題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66.3%的人認為所在黨支部的談話考察制度落實得非常好和比較好。在黨員與入黨積極分子談話時,重點考察入黨動機的占統計數據的75.9%。對這些制度的落實,密切了高校學生黨支部成員與入黨積極分子、群眾之間的聯系,樹立了學生黨員的正面形象,擴大了學生黨員在學生群體中的感召力,提高了學生黨員的黨務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開展黨組織生活在調查中,表示黨組織生活會一個月至少開展一次的占75.7%,表示情況不符合的占5.4%。總體看來,學生的黨組織生活時間總體上得到了保障,但是離預定目標還有一定差距。黨組織生活會內容精彩,形式多樣。不僅有政治理論學習、研究工作、發展黨員和民主生活會,也有志愿活動、競賽活動等。但是由于學生黨支部發展黨員工作量較大,黨支部主要利用黨組織生活會召開發展新黨員大會和預備黨員轉正大會。排在黨組織生活內容前四位的分別是發展新黨員大會和預備黨員轉正大會(87.5%)、政治理論知識學習(86.1%)、志愿者活動(68.4%)和民主生活(67.9%)。另一方面,黨組織生活會的質量有待提高,會議精神傳播的持久性有待加強,近三分之一的學生黨員認為黨組織生活會的影響和效果一般,出現了個別學生會上心潮澎湃、會下我行我素的現象,應引起高校學生黨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三)落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學生黨支部肩負著政治核心、戰斗堡壘的重要作用。調查表明,有73.1%的學生黨員認為學生黨支部開展工作情況比較好,但也有24.2%的認為學生黨支部工作情況一般。在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情況調查中,只有18%的學生黨員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從對個別學生黨員訪談的過程中了解到,普通學生經常發出這樣的聲音:個別學生黨員不以身作則,或者面對其他同學的陋習礙于情面置若罔聞。學生黨員應摒棄這種情況下“潔身自好”的態度,敢于向周圍同學的不良行為“亮劍”,體現學生黨員“先進”帶“后進”的作用。高校學生黨務工作者應端正學生黨員的心態,為學生黨員增添“逢敵必亮劍”的信心和勇氣。
三、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水平的提升
(一)加強意識形態教育,提高學生政治素養中央十六號文件中強調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一項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想達到預期目的,首先必須發揮活動主體的積極性,理想信念教育尤為如此。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要從學生黨員能快速接收新鮮事物同時容易被不良信息誤導的特點出發,加強學生黨員的意識形態教育,培養學生黨員過硬的政治素養和堅實的理論功底。其次,要學會使用科學的方法落實黨的先進理論和政策,突破座談會、報告會等以往常用的理論學習方式的限制,嘗試運用思辨會、無領導小組討論、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等熱門方法和渠道,傳播黨員意識形態的正能量,賦予意識形態教育長袖善舞的技巧;借助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理論前沿和專業知識,豐富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的內涵,幫助學生黨員深刻而透徹地理解在復雜多變的世界局勢和經濟形勢的大背景下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的含義,進而提高意識形態教育的公信力和說服力。最后,要完善教育機制。高校應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主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構建出一個完善的“一體化育人”的理想信念教育機制。
(二)健全質量保障體系,保證學生黨員質量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應凈化入黨源頭,通過嚴格的審批和考核環節以及層層把關,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不盲目追求數量,使得能夠被發展入黨的均為優秀青年學生,為黨組織增添蓬勃生機與活力。在發展程序上,做到公正、透明,對入黨積極分子的考察力求全面客觀,不以“智商”代替“情商”,不以“成績”決定“人品”,不以學生干部的“偏”掩蓋德、智、體的“全”,不帶有個人的感情色彩,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原則,不打感情牌,不演苦情戲,不利用他人的沉默和善良而使不符合黨員標準的“漏網之魚”混入高校學生黨支部的優良黨員集體中,不怕“多考察”“考察久”。杜絕由于對入黨積極分子考察的懈怠,導致砸高校學生黨支部“牌子”的現象發生。對于發展成預備黨員的學生,要做好后期的跟蹤教育和管理,使他們明確責任,積極主動地在學生中起到引領表率作用,充分發揮黨員核心圈的價值。
(三)優化黨建工作制度,發揮黨建輔助作用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工作的成效,直接取決于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隊伍的工作能力。在新形勢下,應充分尊重學生黨員在黨支部工作開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強化其中堅作用。但在學生黨支部建設中還有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那就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師所組成的學生黨建工作的兼職隊伍。要激發黨建兼職人員的積極主動性,需要建立完善的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工作績效考核機制,進而將黨建工作業績與評職稱、升職位掛鉤,甚至在有可能的情況下,作為績效獎金多少的評判依據,配以相應的獎懲措施,激發黨建兼職人員的輔助作用,確保這支隊伍的戰斗力。
(四)形成支部工作新常態,帶動全員促發展習式熱詞之一是“新常態”。所謂常態,就是固有的、平常的、正常的狀態;所謂新常態,就是經過一段曲折、波動、反常的狀態后形成的穩定的、持續的常態。而此時的“常態”較之前的“常態”而言就是新的,就是新常態。無論是個人還是事物的發展,都要經過“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恰恰也是在“雙重否定”中提升。任何回避失誤、漏洞、缺點的行為都是自欺欺人。面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也是如此。而要維持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新常態,就要以黨中央做出的指示精神為指引,保證旗幟不倒、不偏。同時,塑造制度的準繩,以制度為標尺丈量學生黨員的行為。像為小樹修剪枝葉一樣,端正學生黨員的思想和行為,使學生黨員認真聽黨言,永遠跟黨走。
及時有效地宣傳黨中央、上級組織和本組織的決議精神,積極主動對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進行深入細致的教育和培養。在此基礎上,要從制度上充分激發和調動黨支部成員學習、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充分激發學生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每位成員都愿意為支部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黨支部的強大戰斗力提供最有力、可靠的保障。以規范化、制度化的形式為永葆我黨的生機與活力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為黨支部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作者:楊光 初青松 單位:東北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