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中學生多為12~18歲的青少年,他們處于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的易發高發期。我們重視中學法律教育,意在加強中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使其具有法律思維和法律行為。法律教育促使學生了解社會需要形成健康的價值觀,清晰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從而有利于他們更好地肩負起當下和將來的社會責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開展普法教育。促進師生員工提高法律素質和公民意識,自覺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紀守法的楷模。”《中小學法治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是對高中生進行法治教育的骨干學科,使學生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權威,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未成年階段是最佳的法律教育期,在這一階段開展法律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正確地追求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要追求社會價值,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態度,健全政治心理。
二、中學法律教育的展開
中學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未來公民的法律信仰和行動。法律教育分為知識、技能和價值三個層面,層層遞進,最終是為了使學生形成法律信仰、法律思考能力和法律行動能力。法律教育奠定法律在學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培養學生的法律視角、法律思考力和行動力,使學生最終形成參與社會法律事務的能力。為了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法律知識網絡,法律教育應當包含以下內容:1.法律對于我國政治、社會和文化的作用;2.闡釋法律價值觀,并培養學生法律態度和法律信念;3.在情境下運用法律技巧;4.領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性。我們的法律教育,是要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也要看到法律和學生之間是相互發生作用的。學生不僅要接受法律知識的灌輸,同時需要反思法律的規定,通過反作用深刻理解法律。讓法律成為學生思維和行為習慣的一部分,使每個公民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法律教育的方法
1.創設法律情境和營造氛圍,把法律帶入生活,提倡教師和學生或者學生之間平等交流。案例學習或角色扮演,是很好的創設情境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現實體驗,觸動學生內心的法律道德判斷。教師也可以創造機會讓學生走進“現場”,比如“模擬法庭”,就可以使學生受到法律的系統教育,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尊重法律體系。讓學生在學習中看到日常生活的影子,看到法律的普遍適用,體會法律在實踐中的作用,有利于學生產生深刻的法律認同感,并形成穩定的法律思維和行為。
2.尊重學生的選擇和判斷,鍛煉他們的法律思考力。我們要讓學生了解到社會生活中法律實踐的復雜性,但也要堅持以下的原則:首先要運用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法律教學中去;其次要讓學生自由完整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們有自我思考選擇的權利;再次他們可靈活地運用法律,知道法律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最后告訴學生法律實踐是復雜的,法律學習是滲透在各學科當中的,可在校內也可在校外。我們要為學生搭建自由研討法律的教育平臺,可給出探討課題,使學生通過探討、思考、選擇,獲得自己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靈活應用掌握了所學的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逐漸在形成自己的法律思考力。
3.營造法律教育環境,培養學生的法律行動力。對于學校,其教學管理都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法律進行,公平、公正、透明。這樣依法治校的氛圍,能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法律精神,清晰明確自身與學校之間的法律權利和義務。對于社會,政府部門、法院、檢察院、警察機關、律所等常常是開放的。學校應組織學生通過參觀、旁聽、聽證等方式了解我國法律的運作機制,鞏固法律知識,增加法律認同感和尊重感,使法理精神深入學生的心中。
總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法律信仰。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將培養學生的法律思考力和維護法律權威的意識結合起來,學校、社會都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律學習環境。在法律教學中,遵循規律,在法律知識、技能和價值三層面的教育上,做到層層遞進,使未來公民們認同法律,尊重并維護法律,有自覺依法辦事的意志并付諸行動,這才是我們法律教育真正的成功。
作者:凌萍 單位:上海市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