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視野下的高中歷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求真務實,釋疑解惑,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公民價值觀
知識是聯結文化與學生發展的紐帶,但知識不等于文化和發展學生。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知識的人,更要把學生變成有文化的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教學要進一步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意識”、“國際意識”、“公民意識”、“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養”。
1.求真務實,探究問題歷史教學的本質內涵就是求真,以“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或“失敗原因”為例,有關的論題或多或少與辛亥革命缺乏“民眾基礎”、袁世凱搶奪勝利果實有關,真相如何值得探究。1906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中指出:“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想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孫中山寄希望于一場革命解決所有問題,但社會歷史的演進是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將政權拱手讓出,是革命黨人和獨立各省的一致承諾,也是辛亥革命實現其革命目標(驅除韃虜)的重要環節。“早在1911年11月30日,齊集漢口的各省代表就決議‘如袁世凱反正,就公舉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是有條件的:必須聲明承認“暫代”,一旦袁世凱完成終結帝制的任務,就由袁世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在袁世凱完成終結帝制的任務之后,孫中山必須兌現承諾。補充這些教材中沒有的歷史真相,要求學生學會用批判的、審視的眼光來看待一切問題及做法,教人求真,盡量去偽存真講述真實的歷史、還原歷史本來的面目是歷史教學的底線。
2.提升認識,引領價值歷史學習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更有助于形成重要價值觀。如高一年級通過學習夏———國家的產生形成國家意識;學習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繁榮國家強大、近代列強對華的侵略、中國人民的抗爭、中國近代的工業發展、社會主義道路曲折、中國的經濟改革,認識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歷程;通過學習工業革命與近代化,認識城市化進程及其對人類發展的意義;通過學習甲骨文、青銅器、皇帝、中國服飾發展的社會歷史因素、中外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民居、中國傳統節日習俗、中國的水利技術、文學成就,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文化認同;高二通過學習孔子、孟子、君與民、禮樂等,滲透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進行公民人格教育,為學生世界觀、行為方式形成,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奠定文化基礎。中華民族5000年文化未曾中斷的根本原因是其價值的連續性,“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仁、義、禮、智、信”等這些已是進入中華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今天我們又選擇了“公平與正義”、“和平發展”,這些共同的價值觀,構成了多民族團結及民族凝聚力的紐帶,成為民族的精神靈魂,以此引導學生做文化上的中國人。
3.多元兼容,融會貫通人類思想文化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歷程,并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文明是多彩的,文化的多元的。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融合,文化的交融不可能沒有任何沖突,只有在沖突排異反應之后才能夠真正地接納從而豐富自身。將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臺,使差異得以展示,了解得以進行,溝通得以實現,融合成為可能,取長補短,消弭文化沖突,歷史教學可以發揮獨特優勢。當今世界上的主流文化,其思想淵源在中國古代均早已有之。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科技文化,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文化,公權與私權相和諧的法治文化,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文化等,這四種文化均可以說是從舊文化中揚棄而來的,并傳至后世。學習了解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和羅馬法律制度的建設過程,結合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通過比較來加深理解,辨清其對現代社會政治的影響,對于中國民主與法制的建設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引導學生尊重和欣賞多元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尊重異質文化,學會共同生活,通過對他人歷史、傳統和精神的了解,從而達到相互理解包容、和睦相處,這種對多元價值的兼容意識和融合能力則來自一種綜合的人文素質底蘊。學會從宏觀視野解讀歷史,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歷史“見識”及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直面外來文化,共享全球文化資源,讓學生深切體會在共享世界文化的同時,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責任感尤為重要。只有生活在多元文化里面的人,觀察事物可能有不同的方式,考慮問題有不同的視角,因而能夠釋放出理解事物與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獲得寬容的回旋余地、寬闊的解釋空間。
二、品讀融合,遷移拓展,引領學生探尋感悟與傳承創新
實現歷史課程三維目標,要求教師拓展史學視野、提高史學水平,改變過于拘泥于歷史課標、教材,力求在細節上有所擴充和豐富;改變歷史教學的枯燥無味,力求從封閉的課堂和情趣相對欠缺的教科書中解放出來;千方百計開掘和利用課本之外的教學資源,開發和建設校本課程,為歷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修養。
1.史料教學,閱讀突破認識歷史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歷史資料,基于史料的歷史教學,不僅大大提升了歷史教學的專業化水平,而且讓批判性思維大放光彩……它強調對信息的處理,尤其是對原始資料或未經解釋的信息加以處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進而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歷史的過去性增加了中學生理解歷史的難度,很多情況下學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記教材現有結論,嚴重制約了其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史料能比較生動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既增加教材的生動靈活性,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準確地領悟歷史。將史料引入歷史教學可以充分實現教學過程中的教師與學生、師生與教學文本(教材和史料)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閱讀水平,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人教版必修一“兩極世界的形成”一課,“丘吉爾鐵幕演說”、“斯大林答記者問”、“杜魯門國會演說”、《北大西洋公約》等材料,充分再現了兩極世界形成,引導學生到當時的環境中去感悟,既活躍了課堂,也培養了學生閱讀和探究能力。歷史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更因為它是一門理解人類行為的學科。所以,我們要把人文主義裝入人生行囊,做到學習歷史、理解現實、付諸實踐,使自身具有現實精神。以人為本的文化注重的是當下和現實。
2.文化浸潤,拓展視野當我們站在文化的高度來審視、創新、構建歷史教學時,才能觸及學生的心靈世界,并內化為學生自覺的學習規范與行為。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的形成。在育人中發揮作用是文化科學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從人類文明進化的角度,認識各國的科學技術成就,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比愛國主義教育的視野要廣闊。例如古代中國的數學以計算見長,在代數領域成果突出,《九章算術》的算法體系影響東方1000多年;古希臘數學則注重形體關系,在幾何學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驚嘆,《幾何原本》以演繹為特征的公理化體系同樣影響西方1000多年。愛因斯坦說:“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并為之奮斗,是人的最高品質之一。”我國不少科學家懷著“科學救國”、“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的激情,為“中華崛起”而漂洋過海留學,學成之后又紛紛回國辦廠、興學。錢三強在回顧自己的科學生涯時曾提出:“在科學中沒有禁區,沒有絕對權威,也沒有千古不易的定論和所謂的‘終極真理’。”
3.課程開發,傳承文化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多樣綻放,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層內涵和豐富內容,是對中華文化豐富內涵和中華民族精神內在積淀的全面繼承和深刻弘揚。江蘇常熟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遠有興東吳文化先驅、孔門“十哲”之一的“南方夫子”言偃,近有清代兩朝帝師、狀元宰相翁同龢等一大批著名歷史文化名人。及至現代,兩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常熟籍有18名,包括王淦昌等知名科學家。通過學習“常熟歷史上的文學藝術流派”,了解虞山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各自的成就,虞山琴派的歷史地位;組織參觀常熟古琴藝術館,欣賞古琴藝術表現,思考古琴藝術對我們今天常熟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學習“常熟館藏瓷器鑒賞”,任選一件瓷器,以學生自己的獨特眼光寫一篇小論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常熟是“花邊之鄉”,在清末從歐洲傳入我國,盛于常熟且自成一派,故稱“常熟花邊”。2007年“常熟花邊”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我校把“常熟花邊”引入課堂,給學生講“常熟花邊”歷史曾經的輝煌,給他們展示精美的臺布、圓墊、服裝等“常熟花邊”的精美制品,甚至手把手地教學生們簡單的“常熟花邊”針法,讓學生了解“常熟花邊”,感受家鄉歷史民俗文化之美,感悟常熟優秀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激發愛家鄉的自豪感。文化決定歷史教學的厚度。文化視野下的歷史教學給教師很大的自主空間,提供了良好的自我發展的契機,具有強大的創新力量,規范著教師、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塑造、同化著每個教師和學生。教師自身文化素養成為歷史課堂承載文化的主要資源,歷史教師就是最重要的歷史課程,每位教師追求的目標就是讓自己成為一門優秀的課程。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師的關注、教授、指導以及師生的互動交流,會表現出相應的不同內涵。同樣是關注學生,隱含在背后的教師心理卻不同,關懷的、寬容的,監視的、控制的;同樣是講授,隱含其中的教學智慧卻可以不同,有的是啟發和藝術的,有的是灌輸和生硬的;同樣是指導,隱含在其中的思想基礎卻可以不同,各有旨趣;學生具體的基本行為應該是大致相同的,但因支撐行為的知識、認識和思維方式等是不同的,表現出的行為特征存有差異,這種差異,就是文化本質的差異。文化視野下的歷史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善于從歷史知識、體系、規律中汲取思維方法、精神靈魂并化為內涵,進行理性思考和認識,進而改善自己的一言一行,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追求。
作者:沈素英單位:常熟市常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