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試論高職院校學生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職生源的特殊性決定了在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尤為重要。應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討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高職院校對學生的生命教育應采取體驗式教學方法,圍繞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兩大層次展開。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近年來,大學生輕生、自傷事件時有發生,生命教育由此成為高等教育改革中方興未艾的話題。
當今社會受到急功近利的文化、應試教育的體制及升學主義的影響,學校、社會重視的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掌握,而輕視對生命意義的探討與引導,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生命教育的缺失使許多學生對生命和生命的價值存在種種片面、零亂甚至矛盾錯誤的認識。高職學生是被普通高校淘汰的學生,這些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學習成績不佳。當成績成為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時,對于學業成績不理想、不善于知識學習的高職生而言,學業的失敗、人性的壓抑使其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覺得生活是無趣的,生命是受壓抑的。大學時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職生擺脫了高考的壓力,開始自覺地思考人生,感受生命存在之價值。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何價值?我努力奮斗為的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成為他們經常拷問自己的話題。矛盾和沖突由此產生,部分高職生迷茫、困惑、掙扎、頹廢,漠視生命乃至踐踏生命。因此,對高職生尤其需要進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人的一生,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筆者擬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討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
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形式——體驗式教學
所謂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積極創設各種情境,包括閱讀、角色扮演、互動活動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想象、移情、感悟等多種心理活動,引導學生對教育情境進行體驗,通過師生間的分享與討論,產生碰撞與共鳴,使學生學會轉化、戰勝消極的情緒體驗和錯誤認知,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生命的意義因人因時而異,沒有整齊劃一的標準。學生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生活于宇宙之中、世界之上,要靠自己的實踐發現生命之真,領悟生命之善,體驗生命之美,不能靠他人的說教。學生的生命及其體驗的生成基于學生生命活動、生命實踐的永無止境的展開。只有通過學生切身體驗獲得的東西,才能入腦入心,珍藏久遠。體驗式教學以人的生命體驗與發展為依歸,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與傳統的說教相比,體驗式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活動體驗——互動分享——覺察反思——整合運用”的技術路線,由教師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學生通過對情境的親歷,產生內心的體驗與感悟,通過師生間的分享和討論,產生思想的碰撞,從而達到轉變認知、改變行為的目的,其鮮明的親歷性和自主性、獨特的個體性、豐富的情感性,使體驗更容易深入學生的心靈。這是一種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選擇、自我引導、自我成長的過程,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體驗式教學是生命教育的必然選擇。
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內容
人生包括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動兩個層次,因此,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應包括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兩大層次。
(一)生存教育
生命存在是生命活動的物質載體,生命活動創造價值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在傳統教育中,往往只強調創造人生價值而忽視生命存在本身所固有的價值,加之當前的應試教育使學生陷入繁重的學業之中,根本無暇領悟生命之重、欣賞生命之美,因而漠視生命,對生命缺乏敬畏之情,進一步導致踐踏生命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生命教育首先應是生存教育。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筆者認為主要應著眼于以下三個方面的教育。
生命意識教育生命意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礎。生命意識教育的實質是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具體包括兩個層面:(1)主體生命意識,即熱愛、珍惜自己的生命;(2)客體生命意識,即敬畏、尊重他人乃至世間一切生命體。應通過生命意識教育使學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要熱愛生命;生命來之不易,生命的誕生是個奇跡,要敬畏生命;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與價值;世間一切生命體是共存的,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要珍愛他人乃至世間一切生命體。
死亡教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死亡”的話題一直是被避諱的,這種回避態度使得學生對死普遍缺乏科學認識,充滿恐懼感或神秘感。有的學生將死視為解脫,碰到一點挫折就輕易選擇輕生;有的學生則因為害怕死亡而導致各種神經癥。因此,對高職生開展死亡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很有必要。死亡教育包括三個層次:(1)了解死亡及其意義,既明白死亡之重,又能正確面對死亡,懂得死是生活的終止,但生命可以永存,消除恐懼、焦慮等消極心理;(2)當面對重要他人死亡時要有心理上的準備;(3)向死而生,要為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質量而努力。
生命意義教育生命意義教育的實質是生命存在的本真教育,亦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縱觀現今的生命意義教育,不過是成功教育的代名詞,世人眼中的成功不外乎金錢、地位、名利。因此,今天的人們常常生活在別人的期望中,在房子、車子、票子、工作等外在目標的達成中蠅營狗茍,時時刻刻為生命擔憂,為未來做準備,似乎這就是生命意義的全部。在追逐生命的外在形式——金錢、地位、名利的同時,人與自身越來越疏離,對生命的內在本質越來越失去把握。當這些外在的目標不能達成時,人會焦慮;當這些外在的目標達成時,人也會迷茫、困惑。人類在無盡的物質需要與滿足的追求中飽受精神困惑的痛苦與折磨。對于高職生而言,成績和學歷至上的觀念使他們得不到家長、教師和社會的認可,親情和生活中的負性經驗,金錢、地位、名利的遙不可及,使他們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高職生對生命的消極體驗多來自對生命的迷茫與不解。
要解決人類的精神危機,出路在于突破狹隘自我后的真正超越。高職生需要學習對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解讀——活在當下,從外向目標的蒙蔽中轉向對當下生命體悟的興趣和實踐。高職院校的生命意義教育可嘗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命智慧,將其理論和方法運用到高職生的團體心理輔導中去。通過一個個“當下”的練習,借助活動幫助學生從狹隘的、自私的、能所對立的、被語言思維和邏輯障礙的自我中解脫出來,進入放松、專注、忘我、愉悅的生命狀態,體察其中的差別,體會生命的新感受與大境界。生命的意義感也就在當下的實踐中,體驗會越來越充盈、擴大,從而幫助學生熟悉新體驗,使學生認識自己成長的方向,在實際生活中學會自我引導與自我終身成長,提升高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