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礎教育教師資源優化配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城鎮化打破了城市、縣鎮、農村基礎教育現有的發展結構,這種變化對城鎮化發展中的教師資源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資源配置是指將有限的教師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教師資源耗費,為教育事業創造出最合適的勞動和教學成果,以獲取教育最佳的效益。隨著城鎮化進程中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相應改變,原本的教師資源可能變得不再適合現階段教育工作崗位的要求,這就需要將基礎教育教師資源在教育系統整體與內部各組成部分或在不同系統之間進行分配,而且有必要重新進行基礎教育發展分析與教師資源測評。隨著部分城鄉居民的流動以及大量教育群體的轉移,促進了城市、縣鎮、鄉村本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組織構成、價值取向的改變,城鎮化進程中基礎教育整體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當前城市、縣鎮、農村基礎教育教師在配置上仍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城市教師資源飽和、縣鎮鄉村高素質教師資源短缺、教師數量失衡等問題都影響了教育公平的實現,需要對現階段教師資源配置的策略進行進一步探討[1]。
二、城鎮化進程中基礎教育教師資源配置現狀
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縣鎮鄉村基礎教育教師的學歷結構是呈整體上升趨勢的,但縣鎮鄉村基礎教育高學歷教師的比例卻不容樂觀,在縣鎮鄉村教師學歷整體水平提高的同時,還存在一小部分教師學歷水平較低的現象。在基礎教育教師資源配置的過程中,教師的性別比例在整體上是失衡的,縣鎮、鄉村數學教師性別比例失衡,但相比于城市要好很多。城市基礎教育中的數學男教師不足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鄉村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學科結構存在著不均衡的現象,音樂、美術、體育、心理輔導以及計算機方面專業的教師都相對匱乏,中文、數學、英語等主科教師數量較多。在基礎教育教師資源中縣鎮鄉村聚集了偏大或者偏小年齡的教師群體,城市教師中年教師比重較大[2]。縣鎮鄉村教師職稱水平比以往有所提高,但鄉村中小學教師職稱水平總體偏低,無職稱的教師還有不少,高級職稱的教師卻是鳳毛麟角。城鎮化實施撤點并校建立了中心校,但遼寧省部分縣鎮鄉村仍然存在一部分小規模而且比較分散的學校,為達到師生比的標準,導致不同規模、地區教師數量在結構上的失衡[3]。縣鎮、鄉村都存在教師津貼補貼不足的問題,就目前的薪資待遇對于滿足其他方面的支出是難以實現的。在教師流動中存在著年齡、職稱,單項流動,同類學校等流動局限問題,使教師流動流于表面、覆蓋性弱。因此城鎮化進程中基礎教育教師資源配置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三、城鎮化進程中基礎教育教師資源優化配置的路徑
在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不僅要合理優化城鄉教師資源配置,同時對教師準入機制、退出機制、流動機制、培訓機制、教育財政投入等方面也要深入探討,促進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形成比較完備的有利于基礎教育教師資源配置的政策法規。
(一)加大教育投入,為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提供基礎條件1.對基礎教育薄弱的縣鎮鄉村加大資金投入國家應當加大對縣鎮鄉村基礎教育薄弱學校進行政策性的幫扶,要側重考慮對縣鎮鄉村基礎教育的資金投入,權衡教育資金投入的最低標準,我國目前還沒有教育投入資金的最低標準。首先是由國家法律限定城鎮化發展中基礎教育投入資金的最低標準,各地方政府再制定地方最低標準,并制定相應的附加標準,國家統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教育資金投入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將基礎教育資金歸入到教育財政體系,建立獨立的賬戶體系,大力推行“校財局管”,嚴格把控執行過程,設置相關部門對教育資金投入的監管與監督,保障教育資金投入的時效性。2.根據學校發展和規模,投入部分縣鎮農村學校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教育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要有明確的指標,根據學校規模和師生數量規劃學校面積、教室、辦公室、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源、宿舍食堂等基礎設施的比例,在合理范圍內保證其充足的數量和過硬的質量,明確學校占地面積中綠化、運動場地、宿舍等占地面積的比例,教室中包括普通教室、專用教室、活動教室、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等配備的數量和面積以及學校工作人員辦公室的數量和規模,設施設備中包含體育設備、音樂設備、衛生設備、多媒體設備、教學儀器設備、圖書等硬件設備,同時建立或補充師生宿舍、食堂、校車等基本生活保障條件,相關部門確保其質量并可以及時更新。3.加強對基礎教育教師薪資福利待遇的投入按照地區發展、學校數量以及生源數量對各地域基礎教育教師所需最低薪資水平進行明確統一的資金投入配比標準,實行國家加大教師基本薪資額外的投入,地方保障教師基本薪資的發放,確保城鄉教師薪資收入的均衡化,并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基礎學校的地理位置、生活環境、醫療情況等作為相關條件,以教師基本薪資和應給予的津貼補助和福利待遇的配比為城鄉基礎教育教師發放薪金。國家和政府應該及時撥款提高縣鎮鄉村發展薄弱地區和偏遠農村學校教師的基本薪資,更應該補給教師相應的獎金、交通食宿費、津貼補助,實行帶薪體假、減免稅收,并提供教師培訓費,給予教師繼續教育資金,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對基礎教育教師提供醫療、保險、住房等方面的社會保障投入。
(二)合理改變教師編制,保證城鄉教師數量和質量均衡在城鎮化階段,過去的硬性師生比指標已經不能滿足現有基礎教育學校教師的需求情況,教師編制是教師配置中保證教師數量合理配置的基礎,完善基礎教育教師編制制度是確保城鄉教師數量結構性充足的保證[4]。1.完善基礎教育教師編制制度與政策政府應該通過教育、人事、行政等多個部門聯合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教師編制制度,根據城市、縣鎮、鄉村地區發展和基礎教育學校的規模將學校管理人員、教輔人員、后勤人員的編制單列出來形成行政編制,以區別于有教學任務的專任教師,將專業教師的范圍鎖定在教師編制的范圍內,刨除學校教務管理、后勤物流、環衛保衛等人員在生源數量中所占的比例,結合專業學科生師比,不同年級班師比等動態的師生配比,來制定靈活多樣的基礎教育教師編制標準。2.構建科學的教師編制測算模型城鎮化進程中科學的基礎教育教師基本編制測算模型,是依學校教學任務總量及種類來設定教師編制標準測算模型,將教師整體教學工作量與每日教學工作量作為測算指標,設置基礎教育教師的置動編測算標準,同時需要以課程設置、學生總量,各年級、班級數量作為輔助參數,置換需要繼續教育教師的任課工作取而代之的是鼓勵將工作時間用于培訓,置動編占教師基礎編制的比例又置換時間與置換周期決定,配比是由置換時間比上置換周期,為小規模學校爭取教師資源的數量提供一個硬性參照。
(三)建立健全的流動制度,促進城鄉教師資源結構配置趨于合理1.完善教師流動機制在流動過程中要注意教師流動學校的主體,打破局限于重點學校與重點學校之間、普通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薄弱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固定的橫向流動模式,要促進重點與普通學校之間、薄弱學校之間、中心校與小規模學校之間的多向教師流動,同時應該保證教師流動時長,在教師流動中基礎教育學校的教師需要建立長久的交流關系。強硬的流動分派政策畢竟有局限性,對于城鄉自愿流動配置的教師資源,應該為他們提供合理競爭標準和流動限制,為促進教師橫向與縱向的流動政府和學校應該配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獎懲制度,保障城鄉教師交流順利推行,驅動城鄉教師協調配置[5]。2.建立合理的輪崗制度基礎教育教師配置只是城市和縣鎮優質教師資源單項補給農村基礎教育學校,要實行城鄉之間教師雙方并行輪崗制度,鼓勵城鎮教師支援鄉村薄弱學校,激勵鄉村教師去城市學校任教汲取有益經驗,保留教師原有的單位關系,給予適當的輪崗補償,適度放寬和收緊教師輪崗政策標準,對于教師性別、職稱、學歷等流動比例要嚴格控制均衡程度。
(四)優化教師任用程序,保證城鄉教師高質量配置基礎教育教師崗位終身制是教師聘任制度的重要節點,許多畢業生爭相從事教師職業,當前對于整體素質不高的教師還大量留存于基礎教育教師的隊伍中,因此為了提高基礎教育教師的質量,就應該使教師的準入更加嚴格、使教師管理機制更完善[6],以提升縣鎮鄉村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1.嚴格教師資格和準入制度,提高師資配置質量全面實施教師資格認證和定期注冊制度和復審制度,破除教師資格終身制,限定定期注冊周期,加強對教師師德表現、培訓學時和工作業績的考核,相關部門應制定相應計劃。在基礎教育教師崗位準入過程中,教育相關部門制定并規范包括教師錄用、續聘、解聘等環節的任用程序。政府推行教師資格證書定期登記政策,制定出教師資格考試標準和考試大綱,明確考試科目類別,并實行第三方機構組織監管教師資格考試流程,撤銷師范畢業生的默認教師資格,將師范類畢業生納入正規考試范圍。2.推出教師退出補償以及安置制度,建立不合格教師退出機制定期對基礎教育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技能進行核查,建立周期性教師質量審核制度,對于部分不合格教師給予培訓、流動、激勵等幫扶政策,對于教學未達標和嚴重失德、長期不到崗的部分教師進行解聘,對長期因病導致正常教學工作不能進行的教師實施提前退休(職)保障,可以為其提供退出教師系統的補償制度和轉崗安置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為退出教師提供其他工作崗位,保證其職業空白期的基本生活,使退出教師系統的教師職工有退路。
(五)統籌城鄉教師培訓一體化、創新培訓機制,完善師資配置結構我國目前尚沒有完善的基礎教育教師培訓政策,很多縣鎮鄉村新任教師崗前培訓和專業教師專項培訓以及緊缺學科教師培訓的都比較缺乏,而且教師培訓方式陳舊,部分城鎮和鄉村基礎教育教師培訓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和不規范化。“水之積,也不深,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師之蘊也不足,則其育長才也無望。”因此,為了實現教師資源的無差別化配置,保證教師質量,構建合理和創新的基礎教育教師的培訓機制勢在必行。1.統籌城鄉教師培訓一體化,均衡教師資源質量國家應該統一制定全國基礎教育教師培訓機制,籌措資金投入到各級各地基礎教育教師的培訓中,各教育監管部門負責基礎教育教師培訓的有序性和時效性,把基礎教育教師培訓納入社會公共服務保障系統[7],對于薄弱和偏遠地區的基礎教育學校,要建設網絡遠程培訓系統,對于整體發展水平較好的地區,基礎教育教師培訓應結合校本研修進行,保障教師培訓全面覆蓋城鄉,同時可以創辦網絡教師培訓交流平臺,將教師培訓中出現的問題與成效共享。2.改變陳舊培訓機制,發展特色教師培訓打破統一僵化的培訓方式,根據學校學科結構、教師所學專業、教學需求、考慮不同教師的個體差異性,制定有差別的教師培訓計劃,一方面使教師參與培訓程序的制定,根據教師偏好選擇學習方式,不僅將存在共性問題的教師集中培訓,同時將不同學科教師分類,區分教師適合專業型還是技能型的培訓,要革新陳舊的“一刀切”的教師培訓情況,同時,應該從思維方式、教學理念、實踐方法等層面對教師進行創新性培訓。3.將教師培訓與教師職業發展和切身利益掛鉤將教師的薪資待遇、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等與教師培訓掛鉤,制定教師培訓學分制,修夠學分的可以適當給予職稱評定、晉升資格、薪資待遇等更多的獲取機會,建立城鄉教師培訓終身制,促使教師知識與技能的不斷更新[8]。相關行政部門建立嚴格的基礎教育教師培訓評價體系,成立相關教師培訓績效認定小組,建立健全教師培訓檔案,每學期進行教師培訓測驗。
(六)加強國家和各級政府管理與監督,保證師資均衡配置的有效性美國著名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認為“社會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政府理應對社會公共教育事業承擔該有的職責并進行相應的管理,政府通過制定城鄉基礎教育教師資源配置發展戰略,優化教師配置結構,加快師資配置制度改革。政府管理的成功20%取決于策略,80%取決于執行,執行力是“做”的能力,政府通過戰略路線、人事安排和運行流程等實踐執行達到目標的幾率更大,因此,發揮政府管理職能的作用可以增強師資均衡配置的有效性。1.加強政府對師資配置的統籌規劃與管理在教師資源配置中制定傾斜于師資薄弱學校的制度與政策,以促進城鎮化教育長遠發展為著眼點,嚴把教師資源準入關,合理制定教師資源再配置計劃,嚴格落實教師編制制度、流動政策、培訓制度、質量審核制度,教育廳、財政局、人事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及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等相關部門進行多方配合,政府通過探討與協商制定出城鄉統一師資協調靈活流動的師資配置體系,并按法定程序嚴肅地實施師資分配體系和指標細則,政府綜合部署,統籌教師資源配置規劃,協同各方單位共同管理城鎮化進程中基礎教育教師資源的配置。2.加強各級政府對地方師資配置情況的審核與評估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對城市、縣鎮、鄉村的基礎教育學校進行實際抽查,并形成教師資源專項報告,對從不同層面統計來的數據進行教師資源各項指標復查與審核,開展專業人士參與的審核評估工作,組織安排、合理分工,保證審核評估的有效性。制定定期審核評估體系,委任第三方不相關部門及專家對所上交的教師資源報告進行審查與實際調研,最后給予是否符合初級審查合理標準,并在一定規范時間內再將審核結果交省教育廳進行二次復查,最后將核準后的教師資源配置情況上報給省級教育行政部門。
作者:郭思思 張艷 張默 劉彥伯 李茹禎 單位:沈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