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礎教育經費投入測算模型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基礎教育是一種典型的準公共產品,具有較強的公共屬性,政府必須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傳統的基礎教育財政投入模式強調靜態指標的追求,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往往是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當,無法滿足教育經費增長和超前增長的原則。構建基礎教育經費投入的測算模型,就是要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突出增長原則,以動態指標為杠桿進行調節。
關鍵詞:
基礎教育;經費投入;增長
近些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取得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但整體上而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經費的投入與保障。2015年11月18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一是從2016年春季學期開始,國家統一確定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對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含民辦學校)按不低于定額標準給予補助。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提高公用經費補助標準。二是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統一對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含民辦學校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可見,教育經費的投入與保障,將是下一階段國家和政府重點把握的問題。
一、基礎教育的產品屬性要求政府加強對基礎教育的投入
基礎教育是一種典型的準公共產品,具有直接消費上的競爭性和排他性,在間接消費上的卻同時具有競爭性、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是因為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的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收入無法讓他人無法,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則是因為受教育者會促使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更加豐富,全體社會成員都可以分享整個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基礎教育產品的公共屬性,導致了教育對政府財政性經費的依賴性較大,這種情況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如此。因此,從基礎教育產品屬性這一點出發,按照教育資源負擔的利益獲得原則和能力原則,政府有義務保障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經費的需求,加強對基礎教育的投入。
二、我國基礎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模式
就基礎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而言,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國家應投入的規模和投入到教育領域的經費的分配。我國采用的是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和全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例來確定國家投入規模;采用國際比較法確定投入到教育領域的經費在各級教育之間的分配問題。現行的這種基礎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模式,基本能做到在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的同時,又兼顧了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和教育經費的配置趨勢。但由于我國國情與其他國家有顯著差異,且國內各部門在教育投資統計口徑上無法完全一致,導致這一投入模式下很難準確測算和分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雖然我國教育經費的分配是以上述規定能夠得以實現的前提下進行的,但這并不能確保基礎教育經費的穩定增長,因為基礎教育經費會因經濟蕭條或三級教育分配比例的波動性而影響,并且前提往往也并未得以實現,這必然會影響到基礎教育的發展。因此,我們在制定出地區性的基礎教育經費年度投入計劃時,需以具體目標進行約束,以具體實施方案進行指導,保證各地區基礎教育財政經費的穩步增長。
三、基礎教育經費投入測算模型構建——移動遞增綜合法
為了避免傳統基礎教育財政投入模式的缺陷,促使政府根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同比例增加教育經費投入,這里嘗試提出一種新的基礎教育經費投入模式——移動遞增綜合法。
(一)預算內教育投入測算模型建立思路1、模型建立的依據本模型建立的依據是《教育法》中的一項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由此項規定我們假定預算內教育總投入的增長同步于地方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以此來確定預算內教育總投入的增長速度。2、模型建立的思路考慮到預算數據的提前性以及歷史數據的滯后性,測算第n年的預算內教育總投入時,只能采用第n-2年及以前的數據。時間過于長久的數據又失去了時效性,所以本模型建模時使用的數據是第n-2至n-4年的三年歷史數據。為了剔除個別年份數據的影響,本模型采Vn用的移動平均數的方法來測算。3、模型建立的流程預算內教育總投入測算模型首先確定投入總額,在計算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并由此核算事業性經費總額及非事業性經費總額,具體步驟見圖1。
(二)第一步:確定預算內教育投入總額教育投入總額的計算歷來沒有一個規范的算法,但《教育法》中有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據此,我們提出教育投入總額的測算方法如下。
(三)第二步,確定事業性經費總額預算內教育總投入主要由事業性經費和非事業性經費兩部分組成,事業性經費由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構成,其中人員經費是事業性經費的核心組成部分。1、人員經費的確定人員經費是事業性經費的核心組成部分。按照教育法的規定,教育投入的分配必須保證教師工資逐步增長。按照這一原則,2015年教育投入預算中,人員經費在事業性經費中的比例應該等于或略高于2014年的比例。由于每年8月份就開始做預算,所以這一比率pn可以采用跨年數據進行計算。2、公用經費的確定教育總投入中公用經費與人員經費的比例可以參照國際公認的各教育階段人員經費與公用經費之間的比例來預算。
四、利用模型測算SD市2015年預算內教育投入預算
(一)2015年預算年內教育投入總額測算根據上述模型,對2015年的教育投入總額進行測算。
(二)2015年教育事業性經費總額1、2015年人員經費的確定由于目前統計的數據僅有2012和2013年SD區的人員經費數據,故2015年人員經費增長率pn采用vn的數據代替。
五、結束語
移動遞增綜合法明確了教育經費投入的財政主渠道地位,便于各級政府操作,更便于對教育經費投入情況的檢查與監督;更好地將教育投入與各地區的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特別是財政經常性收入結合起來了,有利于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程瑞媛.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現狀分析[J].知識經濟,2014(14)
[2]姚永強.黃育云.我國基礎教育財政投入模式的解析與重構[J].教育財會研究,2007(02)
[3]張愛英.中國基礎教育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問題,2014(12)
[4]張旭昆,韓文婧.地方財政教育投入正外部性的實證分析[N].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05)
[5]崔盛.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義務教育投入差異研究——基于縣級面板數據的分析[N].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4(03)
作者:劉艷桃 單位:順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