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協同發展戰略視角下基礎教育協同發展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基礎教育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已經從理論構念環節具體到了落實實施階段。但起步階段中任然存在著教育協同管理的體系不夠完善和優質資源稀缺易發保護性壁壘等突出問題。因此需要在前期合作基礎上采取構建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管理體制,整體布局提升整個區域教育競爭能力,實施基礎教育資源和質量的動態監等措施來進行積極應對。
【關鍵詞】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
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與其他領域的協同發展同樣面臨著體制問題、制度問題和落實問題三大制約因素。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地位[1]。長期以來由于河北省在基礎教育方面與北京和天津處于非均等化地位,在教育經費投入和師資數量和質量方面均處于劣勢。三地的協同發展也呈現出以河北省較為積極主動,其他兩市相對消極的局面。但是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的出臺,為基礎教育協同發展指明了方向,各方均迎來了協同發展的內在動力。
一、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的現狀
(一)初步建立了基礎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機制
三地充分把握住將教育領域作為非首都功能疏解這一政策導線,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同探索建立分校、合作辦學等機制。例如,2017年京津冀三地聯合在河北廊坊召開教育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在會上也了《“十三五”時期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專項工作計劃》,同時簽署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關于開展教育協同發展的合作協議》,重點推進三地基礎教育協同發展等。這一些列計劃和協議的簽署,也標志著頂層設計的初步建立,為今后基礎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初步形成了京冀、津冀等多種形式的教育聯盟
河北省各地先后出現了北京、天津優質中小學與河北中小學開展的跨區域合作辦學。例如,北京市西城區與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海淀區與河北省張家口市政府簽署教育合作協議。此外采取教育集團、學校聯盟、結對幫扶、委托管理、開辦分校等方式,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也在穩步推進。例如,北京市大興區、天津市北辰區與河北省廊坊市政府聯合成立三區市教育聯盟。發展較為迅速的是幼兒教育領域,北京、天津等地的特色幼兒園相繼在河北省各地開辦了分園或合辦了實驗幼兒園等,極大促進了河北省幼兒教育的發展,這可能與學前教育的民間資本較多,相對于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政策相對優惠有關。
(三)進一步完善了基礎教育數字化優質資源共享平臺
初步建立了三地中小學教師學生共享合作機制,通過線上課程,三地學生和老師分享了各種獨具特色的優質課件。例如,北京數字學校還將重點對河北21個貧困縣免費提供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一萬節優質課,加快基礎教育學校圖書資源、電子信息資源等共享。逐步實現京津冀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這些數字化優質資源從客觀上彌補了師資不足、優質課程不足的情況。例如,天津某校的“魔方課”通過共享平臺,打破了校際限制走進了北京和河北的課堂;河北某校的“陶瓷課”也充分利用了自身資源在平臺上供北京天津的學生學習。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資源和網絡信息共享應該是三地協同發展的重點和先導。
二、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問題分析
(一)教育協同管理的體系不夠完善
基礎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或職業教育,更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導和管理,民間資本的引入和運用畢竟是有限的。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雖然已經為協同發展制定了相應的規劃,并在相關領域簽署了合作文件,但畢竟三地教育協同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頂層設計的再好,也無法充分保障制度的真正落實,尤其是涉及到具體的教育管理方面更是沒有前車之鑒,只能逐步摸索前行。現階段表現出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教育協同管理的體系不夠完善,制約了三地基礎教育的進一步合作和發展。三地各自為戰,在自己管轄的范圍內與其他兩地進行共享,還沒有打破原有的教育管理方式,更缺乏協同管理的相應制度和規則。尤其是在落實層面,由于沒有相應的制度約束和考核評價目標,三地在形式上開展的合作和協同較多,在實質上開展的交流和合作較少。
(二)優質資源稀缺易發保護性壁壘
當前,京津冀三地基礎教育在資源配置、教師隊伍等多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推進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需要克服觀念、期望、體制等不利因素。有研究顯示,京津地區的教育行業已經達到了專業化程度,但是服務周邊的能力不足。河北的問題表現為各階段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優勢資源向京津地區單向流動。目前業已形成的初步教育聯盟、合作辦學等形式往往帶有區域性的排他性。諸如北京某中學在河北某地只有且僅有一所分校,其他學校無法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等現象,無法實現教育資源公平的初衷,形成了新的保護性壁壘。
(三)基礎教育信息整合尚未完全形成
經過前期的發展,京津冀三地在信息整合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尚未形成能夠統一聯動、適時調配地網絡信息環境。眾所周知,在“互聯網+教育”的當下,信息的互聯互通對于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缺乏對于各地教師資源的信息共享和動態監控,造成了優質教師的單向流動,師范畢業生就業也缺乏必要的引導,從而導致京津冀基礎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的情況無法得到徹底的改變。教育信息整合的現狀反映出當前三地教育部門“各自為戰”的尷尬境地。在初步解決了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外部推力的情況下,促進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向縱深發展仍需要打破行政區劃的魄力。
三、推進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對策建議
(一)構建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管理體制
在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模式上,集中模式考慮的是全局性和整體性的問題,涉及到資源分配必須依靠政府來行政主導和頂層設計;契約式和自主式是對集中式的有益補充[4]。在三地協同發展的初期,加強統一組織領導,形成可持續的京津冀教協同發展中長期規劃制度非常必要。建立健全京津冀教育發展協同發展管理體制。構建一個權屬明確、責任清晰、合作高效并且集合了政府、學校、社會機構和公民共同參與的京津冀區域教育治理機制,并以此為著眼點和關鍵展開區域教育發展的協同合作。探索建立跨行政區劃、跨主管部門的教育資源協調配置機制,統籌推進京津冀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推動教育政策、優質課程、教學成果、名師資源等互聯互通、共建共享,鼓勵京津兩市加大對河北省生態涵養區教育公共服務補償力度。
(二)整體布局提升整個區域教育競爭能力
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形成“公共教育服務隨人走、職業教育隨產業走、高等教育隨創新變”的互動格局。以京津主在河北省形成借力發展帶,帶動提高整個區域的教育競爭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多個教育中心城市,打破區域教育資源壁壘和新建教育聯盟的界限。在充分發揮北京、天津優質教育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挖掘河北在土地、人口、資源方面的優勢[5]。完善周邊醫療、教育、文化和交通基礎設施,為學生和教職工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地區之間的人員、物資、經費流動。發揮京津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帶動作用,優化區域內基礎教育學校布局。深入推進校際交流合作,促進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加大對河北省特別是環京津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扶持力度,縮小區域、城鄉間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三)實施基礎教育資源和質量的動態監控
進一步鼓勵多種形式的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增加教育發展公共體的數量,提高三地教育聯盟的建設的速度。通過推進基礎教育優質數字化資源共享,可以打破地域、學生數量、教師數量等方面的限制;通過建立教學教研培訓網上聯盟,可以讓各地各校的教師實現資源互通、交流合作;通過統籌使用校內外教育資源,可以使優質的教育以最廣泛的形式得以共享等。對京津冀地區基礎教育實施教育資源的動態監控。建立區域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機制,這有利于政府推動區域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
【參考文獻】
[1]曹浩文,李政.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定位、現狀與對策.上海教育科研[J].2017,5:13-17.
[2]肖慶順,張武升.京津冀基礎教育協同發展的政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7(2):5-14.
[3]高兵,唐一鵬.區域科學視角下的基礎教育協同發展.上海教育科研[J].2015,11:5-8.
[4]李孔珍,張琦.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三種管理模式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6(4):119-127.
[5]馬俊紅.關于構建京津冀基礎教育服務協同發展機制探討.商[J].2015,42:71.
作者:彭麗華;董烈霞 單位:廊坊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