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職場化德育研究動態與內涵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基于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的內涵主要包括:校企協同是職場化德育的重要實踐形式;實踐性環節的德育把握是職場化德育的主要路徑和形式;立德樹人是職場化德育的根本目的;師資隊伍建設是職場化德育的重要保證;服務區域經濟是職場化德育的關鍵要素;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是職場化德育的支撐平臺。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校企協同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產業結構的深度轉型和升級,產教深度融合、協同育人成為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抓手。職業教育的實踐指向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這從另外角度強調了職業教育具社會化的特質。如何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讓德育滲透不缺位并尋找構建產教融合前提下的職業院院之德育模式,是完善、補充、強化當下職業教育德育模式和觀點、做法的重要視角。探討在實踐性環節下,借助企業文化或企業精神,通過嚴格管理、嚴格技能訓練等手段,讓德育培養的目標,于技能學習、實踐過程中自然融入學生的內心,讓職場的實踐性環節同樣體現德育的教化功能,是一項值得職業院校高度重視的學術問題職場化德育是指職業院校德育從學生的未來職場著眼,以第一線工作實際崗位的需求確定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和方法,模擬真實職場的工作任務,使學生能感受到真實的企業環境,以專業技能教育、職場素質教育、校園文化教育、企業文化教育為重點,引入崗位規則和品行要求,將以上內容有效地集合成具有緊密關系和互動效應的德育模式,在動態的工作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
在西方國家,學者認為職業教育培養的職業人不僅懂技術,而且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較高的職業素養。他們認為職業道德是一種價值觀和原則,用以幫助個人在職場實踐中理解其工作權利和職責,并指導其采取相應的行動方式。因此,職場化德育的目的,一方面是提供給學生一個認識和解決他們自身內在的、與他人及環境之間的道德沖突的框架,以提升個人的工作滿意度,促使個人持續而有效地就業,另一個方面則是提供學生一個養成自覺遵守工作道德品質的機會。西方國家在職場化德育的研究上,更注重基礎課程和專門課程對學生的塑造功能,注重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或社會服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道德情操。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凱興斯泰納認為學校的主要任務是:進行職業教育,從道德角度進行職場化德育,以促使職業社會道德化。日本十分重視愛國主義教育,職業道德的教育基本上也是從愛國這個高度來開展的,日本還很注重團隊精神的養成,將這種精神的灌輸滲透到了教育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所不在。美國大多強調道德教育應該是間接的、綜合的、廣義的,注重積極引導和啟發,重視聯系社會實際、重視實際生活中的鍛煉和提高,重在滲透和潛移默化。我國職業道德教育還處在初步探索階段,國內學者在校企協同視域下研究職業院校職場化德育模式的成果不多。在2011年至2018年間,中國知網收錄的關于“校企合作”“德育”等相關主題的文章一共368篇,這其中主要集中于“校企合作”視域下德育遇到的問題探討、人才培養分析及國家政策介紹三方面內容的思辨討論,這一類型的文章占據了總量的絕大比例,高達220篇,占58.7%。相反,有關“校企協同”的德育的師資研究、比較研究、困境分析、教學方式、課程內容等方面的具體實踐研究卻明顯不足,其中以“職場化”為切入點研究德育的研究尚無法查到。整合以上國內外研究現狀和動態,可以看出:
1.國內關于職業道德教育的研究對象焦點集中在學校層面,一定程度上對職業院校職場化德育模式的研究有一定借鑒意義。但由于職業院校與企業存在不同的組織目標、結構、文化和外部環境,因而未能對校企德育進行深度融合研究。
2.國外職業院校在校企協同職業道德教育方面有一些理論和實踐經驗,但由于我國的國情、制度、文化等差異,其借鑒價值是有限的,而國內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時間還不長,在校企協同視角下職場化德育研究尚十分薄弱。
二、職場化德育的內涵
1.校企協同是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的重要實踐形式職場化德育的邏輯起點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一詞來自于希臘文synergetics,意為共同工作。校企協同是基于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哈肯提出的協同理論,是基于互補性的合作,包括學校內部、學校之間、學校與企業、學校與社會等多元主體的協同體系,培養集實踐型、應用型和創新型能力于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協同強調基于各自的目的和目標整合資源,使雙方的優勢資源要素協調互補,從而實現校企雙方利益的“帕累托最優”。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的雙高人才提供有效平臺和載體。校企協同教育并不簡單的是兩個主體之間的合作,而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為指導,將教育和產業兩大主體融合,通過其中各要素共同對受教育者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實現教育效果最優化,校企協同是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的重要實踐形式。
2.實踐性環節的德育把握是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的主要路徑和形式杜威說“教育即生活”,脫離實踐性環節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職場化德育以協同理論、建構主義為指導,以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校企融合為切入點,契合企業對人才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德、智、體、美、勞等全方面發展的要求,將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德育內容,融入真實的職場化情景之中。加強實踐性環節的德育把握,在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產業文化的共生互補,“即生涯社會化與專業社會化相結合,學習世界與工作世界相結合,學校文化育人與企業文化育人相結合”。通過特定的工作情境化教學,整個過程融合著對接崗位的德育要素,從而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相整合、知識與技能相融合,體悟到德育的真諦,有助于實現校企間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培育學生內生性的職業素養和品德意識。
3.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的根本目的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這段重要論述為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研究指明了方向,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根本標準,職場化德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通過校企協同的實踐平臺,以生為本,深入了解學生在職場化情境中的思維模式和學習特點,根據其個人特質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潤物無聲,培養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內化于心的職業道德,為高職生可持續發展的職業生涯夯實基礎,切實提高立德樹人的時效性。
4.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的重要保證打造一批業務精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勝任崗位需求的“雙師型”素質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的重要保證。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是要充分把握產教融合的契機,請進來走出去,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實習、實訓指導教師,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鍛煉,建立校企雙向交流機制,推動人才雙向流動。二是要建立“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評價體系,暢通“雙師型”教師個人成長通道,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激勵機制。三是建立技術技能大師庫,激發教師探索打造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5.服務區域經濟是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的關鍵要素社會服務作為高職院校基本職能,是高職院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在驅動力,是深化產教融合的資源集聚力。高職教育的社會服務職能之一是培養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大量畢業生經過三到五年的時間鍛煉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骨干基礎力量。同時,高職教育價值的彰顯還需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為區域產業轉型和建設服務。以此為契機,對接區域產業,使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外,培育良好的創新能力、認知能力、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等要素。基于此,高職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導向決定了職場化德育應以培養服務區域經濟、培育高素質服務人才為目標,社會服務是職場化德育的基本內驅力和關鍵要素。
6.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的支撐平臺高職院校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深度德育融合模式的構建,需要產教雙方根據產業發展趨勢以及專業自身特點,結合崗位標準進行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利用校企共建辦學、專業訂單班等平臺,以人才培養機制、目標、內容為核心,以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標準、建設教學資源、實施課程管理、實施動態評價體系等為途徑,校企協同開發以職業道德培育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將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全面融入課程體系中,為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提供切實可行的支撐平臺。
三、結束語
當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立德樹人、重視德育工作與校企協同。當前,一些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但在職場化德育方面未得到足夠重視,高職院校學生在工匠精神、敬業誠信、團隊協作等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方面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要。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職場化德育的特點及內涵,結合產業需求和院校實際,始終堅持以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為平臺、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通過各種的途徑和形式積極探索時代新人德育新模式,更好地消除人才培養和需求之間的隔閡和差異,促進高職院校職場化德育的研究和落地,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服務社會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
參考文獻:
[1]范正宇.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與對策[J].今日科苑,2006
[2]張健.產業文化育人跨界育人的高端境界[J].中國教育報,2017
[3]張麗波.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樹人[N].吉林日報,2018.10.12
[4]吳一鳴.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要素解構與評價策略.職教論壇[J].職教論壇,2016
[5]周哲民,王曉陽.高職院校技術技能積累的內涵與特征[J].職業技術教育,2017
作者:文婷 趙丹 單位: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