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逆商及青少年挫折教育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鐘貞 單位:廣西梧州學院
運用歸因理論,正確分析逆境產生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歸因現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人們往往會對自己的行為尤其是遇到的挫折或身處的逆境進行歸因,這些歸因可能會影響其以后的行為和實踐。這正符合了逆商測試中的歸屬(Ownership)因素,能否正確分析逆境產生的原因將會影響到人們以后的工作。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對歸因效果理論作了較為系統的探討。他認為,對結果的歸因可從穩定性(穩定———不穩定)與控制性(內部———外部)兩個維度進行考察,從而將成敗的原因歸納為四個要素:能力是內部的穩定要素;努力是內部的不穩定要素;任務難度是外部的穩定要素;運氣則是外部的不穩定要素。但是內外因素和穩定性又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維度,對人的成就動機的產生和質量起著不同的作用。在面對挫折時,學生如果將失敗歸于能力等穩定要素,則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并削弱以后對成功的追求。正確的歸因能提高學生的動機水平,并能改變其行為方式,從而使其奮發向上。德育工作者對學生面對挫折時的歸因控制應堅持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原則,使其積極進取心得以加強,消極態度得以減弱,并向良好的方向轉化,經過正確的歸因可以提高學生逆商。
挫折教育要堅持適度原則,注重日常生活的滲透
作為人生里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青少年時期往往是最容易產生受挫感的時期。為了提高青少年學生的逆商,必須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來磨練、提高其面對逆境和挫折的承受力和調節力,逐漸形成對挫折的適應機制和對挫折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抗拒能力,使他們在遭遇挫折打擊時能及時擺脫困境而重振旗鼓。適度、適量的挫折能培養青少年學生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以及對周圍復雜環境的適應力,從而提高其逆商;過多、過強的挫折反而可能挫傷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產生挫折感甚至恐懼感,甚至降低其逆商。
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對青少年學生的挫折教育中一定要把握好“度”。此外,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挫折教育滲透到青少年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畢竟創設情境進行挫折教育不如合理利用各種現實情境更有說服力。對青少年學生的挫折教育應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教育資源,靈活開展。可以通過主題班會,或結合教學實際、結合學習中出現的困難,滲透抗挫折思想和意識,逐漸培養學生的逆商。
挫折教育中要貫穿激勵原則,激發青少年學生的成就動機
挫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逆商,讓學生產生新的希望和成就動機,所以必須和激勵相結合。所謂激勵就是激發、鼓勵,就是通過激發人的動機,使人在內在動力的驅使下朝著預期目標前進的心理活動過程。當前隨著對受教育者個性與潛能認識的提高,激勵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
一般而言激勵包括情感激勵和行為激勵,在挫折教育中進行情感激勵,要求德育工作者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多方面關心、幫助青少年學生,激發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只有不斷注入情感,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與思想的共鳴,產生相互尊重與信任,通過贊美和信任使學生滿足這些需要之后產生更大的動力,朝著良好的預期發展。而行為激勵主要是通過德育工作者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道德情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德育工作者如果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就能通過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榜樣,激勵學生朝著預期的德育目標發展。
挫折教育中要強化自我教育,促進青少年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根據社會和自身發展的要求,積極發揮主體的自主性,有意識地把自身作為教育對象,為提高自我素質而進行的教育活動。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監督、自我改造,充分體現了個人道德修養的自覺能動性。
在現實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關鍵是對待挫折的態度。而在挫折教育中強化自我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正確認識挫折,在現實生活實踐中逐漸樹立積極面對挫折的態度和心理,提高抗挫折的能力,通過自我教育提高扭轉逆境、克服困難、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自身逐漸形成較為穩定的心理結構,實現自我價值,從而完成德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