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強化德育滲入提升思想素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也許,你也曾經見過這樣的事情發生:公共汽車的站臺旁,毫無秩序的站著很多等車的人,汽車剛一到站,車門還沒完全打開,等車得人已經為能爭上一個座位而你推我擠了,上車的人也不管什么“愛心席”不“愛心席”一屁股坐下去,在讓起來可就難上加難了。我們可能不止一次的見過這樣的事情在你身邊發生,也許你已司空見慣,也許你已見怪不怪,也可能偶爾感到憤慨,大多數是已被麻木,無所謂了。更有甚者,一位七十多的老者顫顫微微的上車后,站在一個時髦女郎的旁邊,時髦女郎斜睨一眼,“邊上去,臟乎乎的,離我遠點!”老者沒說話向后靠了靠,挨著老者的幾個年輕人都捂著鼻子,車猛得一剎車,老者一個站立不穩,踩了旁邊小伙子一腳,“你長眼睛了嗎?”“是我不好,對不起”老者用渾濁的目光瞅向小伙子連忙說道,又向后靠了靠,是的,老者沒長眼睛踩著人,全車廂的人都沒長眼睛看見那是一位老者 。幾天過后,我看見報紙上刊登:‘一位老者坐公共汽車,無人讓座,行車顛簸導致心臟病突發 ”我是不能見這樣的事,也不能容忍這樣的事在我身邊發生的,為什么會這樣,現在,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了,滿大街都是大學生,公民道德素質應該提升了才對,反而覺得倒退了呢?
德育過程主要以“課堂”為主渠道,以學生學會為目的,以學習情趣為主線,貫穿于每一個教學環節,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聽說讀寫多方面交互訓練來培養具備良好思想品德素質的學生。但是,這就使得德育往往只局限于課堂,我曾經做過一項簡單的問卷調查,調查的對象主要是學生,問卷上有這樣幾個簡單的但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問題:
1、你在學校是否貫徹和落實過《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2、你能否在公共場所自覺按順序排隊?3、你能否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過馬路走人行橫道?4、在公共汽車上,能否主動為“老、弱、病、殘、孕”乘客讓座?5、在汽車上如果你正好看見小偷行竊,你是否能見義勇為?6、當你撿到一個有錢的錢包是時,是否能拾金不昧?
問卷調查顯示:28%的人能作到以上幾條,80%的人不能保證自己完全作到,他們也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才對。為什么課本上曾經學過的一些:“愛護公物、尊老愛幼、拾金不昧、伸張正義 ”等等形容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的詞語,生活中卻很少聽見呢?德育必須走出課堂,走進生活!
一、育德先律己,作好領路人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和“楷模”。俗話說的好:“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在學生個性人格的發展方面,教師的影響僅次于他們的父母。可見,教師的表率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教師不在是簡單的教好書就可以了,還必須體現在育人方面,育人不能只靠華麗、空洞的辭藻,應依靠的是自己得體的語言和良好的行為去影響學生,去感染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教育別人,自己首先必須是一個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的人,這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愛護學校公物,愛護花草樹木,遵守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遵守各種公共秩序,語言規范,待人接物文明禮貌等等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內容,抓住課堂不放松
教材本身蘊涵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新的課文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感知和體會情感的變化,那豐富的情感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下根植在幼小的心靈。尤其小學的《思想品德》、《勞動》課里,講述了不少有關道德、品德方面的內容,或記述了這樣和那樣的道理,學生普遍認為:知識都是從書本上學來的。教師要與具體事例結合起來,利用學生身邊的點滴小事,聯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既對學生進行了教育,又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讓他們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
三、養成習慣,德育水道渠成
認真貫徹和切實落實《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讓學生懂得處理人際關系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在日常生活、學習、活動、活動、交往中,作到明是非、辯美丑、識榮辱、分善惡,才能促使他們自己選擇良好的行為,規范自己的言行。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采用講座、討論、主題班會、相關知識競賽等教育方式或多媒體向學生逐條宣講,使學生明白《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蘊涵的道理,從而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動機,自覺配合學校的養成教育。例如每當重大節日,結合紀念日的內涵,組織主題班會、學生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或學生座談會,抒發對黨、對祖國、對家鄉、對學校、和對班集體的熱愛,表達學子的報國之情。
四、書寫道德觀察,道德日記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有許多有典型性的不文明不道德事例,可以寫成觀察、日記的形式,也可以拿來進行辯論、討論,從而起到教育學生,凈化心靈的目的,要學生隨時記錄有關道德與文明的事件,好的事例拿來做表率,不好的事例拿來做警示,長此以往,學生自己心中就會建立起一個道德準繩,來判斷自己和衡量別人是否道德。
五、加強團隊育人,家庭、社會、學校合作育人
創辦學校、班級“德育標兵”,培養學生骨干,精心組織班隊會,開展“祖國在我心”、“熱愛環境”、“爭作文明小公民”等主題會,還成立了“雷峰小分隊”、“愛心小分隊”等走向社會助人為樂,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活動,使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得到提高。還可以通過德育基地育人,家庭育人等不同的方式使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生活、社會實踐中達到育人目的。
六、學以致用,積極宣傳,同不文明行為做斗爭
利用節假日等業余時間,走上街頭,公交車上、汽車站臺、商場超市等公共場所以及附近旅游景點監督不文明行為,堅決制止不文明行為,勇敢地同不文明行為做斗爭,還可以進行現場演講、散發文明宣傳資料,讓我們不要在看到文章開頭的現象,讓文明與人同行,時時文明,處處文明,讓不文明行為從此消失。
總之,我們要讓德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共同創設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