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數學教學結合德育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德育教學不是孤立的,它滲透于各學科中。德育教學如細雨,潤物無聲,數學教學是沙土,無時無處不滲透著細雨之水;學生似小草,時刻吮吸著沙土里的水分。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就是要將德育本身的因素與數學學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德育內容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步內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實踐證明,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道德情操教育
在數學教學中,不能只讓學生體會到枯燥的數字、機械的運算。作為我們教師要給這些枯燥的數字、機械的運算點綴上精靈的翅膀,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游而忘返,而不是望而卻步。記憶公式歷來被人們所公認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我們為何不能結合古代在數學研究中所取得巨大成就來感染、激勵學生呢?在教學“圓周長”時,使學生了解約2000年前,中國的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有“周三徑一”的說法,意思是說圓與直徑的比率為3:1。約1500年前,中國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他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將圓周率值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后6位的歷史偉人。他的這項偉大成就比國外數學家得出這樣的精確數值的時間,至少要早一千年。學了這課后,同學們深深感到,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了不起。面對古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的我們該做些什么,是止而不進,還是奮勇開拓?相信我們的學生心中都有一團火,那是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之火;那是立志取得更大成績的自強不息之火。
二、在數學教學中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
學習數學,就像攀登樓梯。“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知識的取得是積累的結果。要攀登到樓頂,第一要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第二要有攀登的技巧、方法和鍥而不舍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對學好數學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只有養成勤勞、刻苦的好習慣,計算能力才會有所提高。學習,一半是學,一半是習,何為“習”?學過后在溫熟,反復的學使之熟練成為習。可見學與習相互依賴,相互促進。要取得好成績,緊靠課堂上老師的講解是不夠的。這就要求學生課下多練,勤于總結計算技巧和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養成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應用題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點和難點。有些學生看到應用題便產生膽怯心理。這就要求教師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學生用新奇的眼光、自信的態度去攻克難點。一杯水很熱,學生沒法喝,這是我們不能遞上一杯溫水讓他們喝,而是遞給他們一個空杯子看他們能否用兩個空杯子將水冷卻。成功的動力是巨大的,他可以激發學生去尋求更多的方法,從而產生更大的興趣。興趣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動力,有了興趣,難點便不在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膽怯也會被自信、進取、創新取代。教育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還是一段難忘的經歷、一種不滅的信念、更是一種支撐你走完人生道路的強大精神動力。
三、在數學教學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經歷使人成長,書中的故事就是間接地經歷。語文中有故事,社會中有故事,數學中就沒有嗎?不,任何一個應用題就是一個小故事。那里面講述的不僅是數學間的計算,還有辛勤勞動人民開鑿隧道,用團結互助的精神修路,勤儉節約的工人節約用煤,艱苦奮斗的生產工人超額完成任務。從中我們讓學生懂得勞動光榮,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和尊重勞動人民、愛護他人勞動成果的良好品質,樹立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我們應充分挖掘課程資源中的德育因素,貫穿課改理念,從實際出發,切實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有機滲透,潛移默化,滲透有心、滲透得法,那一定會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