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農民工繼續教育體系的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有利于高校、政府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目前來看,在農民工繼續教育方面,政府和社會發揮主導作用,高校只是作為補充力量。而展望未來,我國的職業教育現正面臨不可逆轉的戰略轉型:職業教育的重點逐漸向農村和農民工轉移,學歷與培訓并重;職業教育與企業和民間力量的聯系愈加密切;職業教育的模式更趨多樣化。在這樣的形勢下,高校、政府和社會三者共同參與農民工繼續教育乃大勢所趨,高校、政府和社會三贏的創新模式的構建必能促進三者的和諧發展。
2.有利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
伴隨著前些年的大規模擴招,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推進,但大學制度的缺失卻致使大學的整體結構呈頭重腳輕的狀況,無法實現真正的大眾化。真正的大眾化不僅僅覆蓋普通的適齡學生,也包括那些無法得到正常教育機會的非適齡學生,屬于弱勢階層的社會的在職低學歷人員與城市農民工顯然也包含其內。大眾的高等教育就是面向全體公民、服務于全體公民的教育,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為市場服務,滿足社會對應用性知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為大眾服務,滿足社會對大眾化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農民工綜合素質的提高
當前我國的大部分農民工繼續教育機構都只單純關注農民工的純技能訓練,如對流水線工人只進行相關的機器操作訓練和安全生產培訓,基本不涉及包括勞工權益在內的法律知識。農民工被認為只需要掌握一門生存的技能即可,至于他們的心理健康、文化需求等綜合素質方面的提高則基本被忽略,結果導致那些即便經過了繼續教育培訓的農民工仍然無法從社會獲得應有的人格尊重,農民工群體始終無法真正融入城市,雖被統計為城市人口,但本質上還是一種“虛城市化”。而高校除了可以為農民工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外,還可對其進行包括思想教育、文化知識以及心理素質等全方位的繼續教育,促進農民工綜合素質迅速提高。
二、發達國家的農民工繼續教育培訓經驗借鑒
1.日本
日本在53個縣建有包括部分農民進修所在內的營農學校,招生對象高中畢業且從事社會實踐工作一年以上的適齡青年,學習時限為2-3年。日本還建有600余個農業改良普及所,對農民進行季節性培訓,培訓時間持續3年左右。日本農村還成立了四千多個青年俱樂部,對活躍農村生活、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知識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韓國
韓國政府于1961年開始建立省鄉村發展局,專門負責實施對農民的現代教育,至1971年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此項農民教育活動。至上世紀90年代,全國建有農民教育研究所十余個,負責對農民和基層官員的教育研究。同時,隨著農村經濟的多種經營方式的發展,農民教育的內容不斷豐富,近年來的關注重點主要有加強農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優質產品開發、降低生產產品成本、改善農民文化福利等。
3.美國
政府利用農閑時間,通過舉辦農民培訓班的形式對青年農民進行較系統的連續的實用農業知識教育,教授他們掌握新的農業生產知識和生產工具。1928年創立未來農民聯合會(FFA),這一全國性的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向農民傳授新的相關農業知識的同時幫助農民提升自身文化修養。政府還通過遍布全國的近5萬個農民俱樂部幫助青年農民學習農業各種專門生產技術,制定家庭生產計劃,提升管理經營能力。
4.德國
德國尤其重視通過實踐的方式實施對農民的繼續教育。其教育主要通過企業來主導實施,相關的農業職業學校根據生產實踐的需要配合企業對受訓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此類農業職業學校招收的青年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企業接受培訓,學制一般為三年;除此之外還有全日制的農業專科學校,學制一年,畢業后獲得畢業證書,獲得農業經營資格的同時可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支持。
5.法國
法國政府規定,農民必須在接受農民職業教育并取得合格證書后,才能取得經營農業企業、享受農業補貼、獲取國家資助和優惠貸款的資格。相關的農業學校按年齡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對學員授予差異化的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學習內容為農牧業生產科技知識和相關經營管理知識,同時要求學員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并進行現代農業機械使用的培訓。每個學校都建有實驗基地,實訓期間學員獲得由政府和相關企業團體提供的一定補助。
6.澳大利亞
成立于1979年的澳大利亞農民聯合會是一個全國性的多職能組織,它是農民組織由分散向聯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農民聯合會除了對農民進行生產、銷售和管理方面的技術培訓外,還負責為農民提供技術、市場及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并促進農民間的相互交流。從以上發達國家的農民工繼續教育培訓實踐情況可以看到,農民工繼續教育雖然在制度、形式、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整個理論體系都相對健全,均源自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進而通過教育的方式與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接受實踐的檢驗,再根據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新的研究和教學,逐步完善農民工繼續教育體系,實現農民工繼續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良性循環。
三、我國加強高校參與農民工繼續教育的有效途徑
1.提高高校參與農民工繼續教育的意識與積極性
在社會轉型期,農民工一直處于弱勢地位,他們的受教育權利一直被社會忽視,教育的缺失致使他們與社會發展的差距越拉越大,只能繼續從事簡單體力勞動,難有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到現在為止,我國大部分的高校在這方面的意識還非常薄弱,高校應對此進行深刻反思,加強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體現對弱勢人群的人文關懷。當然,也不排除很多高校愿意承擔農民工繼續教育義務但由于資金不足而導致培訓農民工積極性缺失的情況。在這一點上,國家可以通過宏觀手段進行引導,首先在農民工的繼續教育資金上做好統籌安排,可以考慮通過財政撥付方式成立農民工繼續教育專項基金并將之納入國家財政預算體系。農民工繼續教育資金應以國家的專項基金為主,用工企業通過訂單培訓的方式交納一定的培訓費用給培訓方高校作為資金補償,高校也可以更充分利用自身的豐富教育資源,多元化的資金安排將有效提升高校培訓農民工的積極性。
2.拓寬高校參與農民工繼續教育的面
我國雖然擁有接近兩千所高校,迄今為止,全國范圍內參與到農民工繼續教育的高校僅僅幾十所而已,參與面非常狹窄,未能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規模化局勢。如能把全國各高校的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共同參與到農民工繼續教育中,不僅可以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來講也能推進城市現代化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可以首先在一些農民工繼續教育開展較早、經驗較豐富的高校進行試點,形成成熟經驗后再推廣到其他高校,由各市到各省,由各省到全國,迅速擴大范圍,大力拓展農民工繼續教育。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要注意農民工繼續教育的內容不能只拘泥于專業技能培訓上,高校作為區別于一般社會培訓機構的主體,應該也有能力在農民工繼續教育內容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可以對農民工進行包括掃盲性培訓在內的基本文化知識教育,也要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包括政策法規知識、安全常識、公民道德規范等,除此之外,農民工的心理問題對他們認知價值、樹立自信等有重大影響,一定的心理素質訓練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高校開展農民工繼續教育的形式要多樣化,可以對口培訓,也可因地制宜地開展地方特色知識和技能培訓之類的特色培訓,培訓方式可以定向、定點、訂單等方式進行。
3.加強高校參與農民工繼續教育的深度
從我國現有的幾十所實際參與農民工繼續教育的高校的實踐情況來看,農民工繼續教育的深度還遠遠不夠。有的高校只是片面為了完成政府下達的行政任務走走過場,有的高校即便對農民工進行了技能培訓,也只是一些膚淺的甚至過時的技能,農民工培訓完后基本不能學以致用。總體來說,農民工繼續教育的質量不能令人滿意。之所以造成這種狀況,一方面是因為高校主觀上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公平地向農民工提供公共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政府未能有效地參與到農民工繼續教育的制度管理過程中來也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農民工繼續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高校作為農民工繼續教育實施方,必須對下方的作為培訓主體的農民工真正負起責任,對上也應該接受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督與管理,只有在包括國家、省、市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多層化的管理下,這項工作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市、州教育局在各個層次上各司其職,做好農民工繼續教育的宏觀管理工作,各高校則負責農民工繼續教育的具體管理,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管理細則。
四、結束語
社會的和諧需要逐步縮小不同人群在財富和文化上的差距,提高農民工的文化素質自然成為了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多數農民工處于“半市民化”狀態,農民工被當作純粹的就業者和勞動者,但沒有達到真正融入城市社會的狀態。高校應與政府、社會三方互動,共同參與農民工繼續教育,使農民工繼續教育發展機制形成,使政府、企業和培訓單位能及時了解農民工的困難和愿望,而農民工也可以獲取與自身發展息息相關的政策和市場信息,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民工繼續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作者:賀嵐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