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專業培養目標服務教育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圍繞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了“以傳授應用知識為主,強調操作使用,注重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開展專業技術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課程教學理念,通過各方面的努力,高職學生的計算機技術應用水平和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對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如何為專業培養目標服務的研究較少,導致課程開設與內容的重疊與重復,專業技術技能的教學不到位,更缺乏對計算機應用技能培養與專業培養目標相結合方面的研究,這是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思路
目標定位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應圍繞兩種能力培養(計算機通用操作能力和與專業知識結合的計算機應用操作能力)、一個追求方向(向復合型、多技能或特長型方向發展的高職人才)和一個定位基點(計算機高級最終用戶),使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具備注重應用、寬度優先、滿足社會需要和靈活機動的特點。不同專業的學生就業領域不同,對計算機應用技能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除了計算機通用素質和能力外,還要具備一定的本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能(如藝術設計或建筑設計類專業需要的圖形圖像處理技能、計算機三維表現能力;財會或管理類學生需要掌握的數據庫應用技能等)才能適應本職工作。因此,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應是使學生對于計算機應用具有操作層面、技術層面和專業應用層面上的基本信息素質;能夠利用計算機獲取、分析、加工、處理、傳遞信息,能夠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領域中的問題;逐步具備計算機操作使用能力、應用開發能力與創新能力,并在所從事的專業領域工作中取得相應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資格證書。
結合專業制定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內容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應用出發,結合專業需要制定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內容。制定實施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內容,可從以下三方面考慮:(1)計算機基礎教學要恰當體現基礎課教學的特征;(2)計算機基礎教學不能脫離應用;(3)計算機基礎教學要分層、分類規劃與實施。要貫徹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生活和職業社會對操作技能的需求為目標,以任務驅動和實現技巧為重點,以技能訓練為特色的指導思想,采用逆向思維方式構建課程體系。
教學手段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應著重考慮如何對高職高專學生因材施教,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滿足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增加人機互動機會,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豐富學生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如案例教學、感性化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以應用為主線的上機實驗設計、拓展訓練課以及綜合應用能力的測試等。
實踐教學環境建設基本目標是以學校各專業學生為基本對象,以創新思維和創新的基礎技能訓練為核心,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宗旨,整合資源,加強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共享。在以教學資源庫建設為中心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公共教學平臺建設中,應解決好如何為學習者提供全面服務、建立科學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這一關鍵問題。
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構建
構建原則(1)通用素質與能力。主要通過第一門課程(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來完成,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對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應特別注重培養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信息的理解、判斷與評價比具體操作更為重要。(2)專業應用能力。著重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即對信息的獲取、理解、分析、加工、處理、創造、傳遞等方面的理解與應用能力。課程設置應強調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的結合,學習內容視具體情況而定。(3)創新能力。需要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組織、教學氛圍的營造(如競賽)等多方面加以考慮。
課程體系框架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面向全體學生計算機操作使用能力培養的公共基礎課程;第二部分是面向不同專業領域應用開發能力所開設的課程,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開設與專業應用能力相關的課程,以計算機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為主,第二層次在熟悉計算機相關功能與作用的基礎上,將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解決專業中的實際問題,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層次的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提出了雙重要求,應以熟悉計算機的專業教師為主;第三部分是貫穿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全過程的創新能力培養。計算機基礎教育主要由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礎、程序設計、計算機硬件、數據庫應用、網絡應用、多媒體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多個知識領域構成,各自又包括若干子領域,相互間有共性又有差異,各專業可以從中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部分。應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解決好計算機應用技能的培養與本專業培養目標的結合,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和學時,完成具體教學過程。
改革實踐中的關鍵
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師、計算機專業教師和相關專業教師三結合,進行項目改革實踐要搞好計算機基礎教育,提高教學水平,必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從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師,除了應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知識以外,還需要了解和研究教學對象,善于用非計算機專業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法闡明復雜的概念。應以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師為主,實現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師、計算機專業教師和相關專業教師的結合。計算機專業教師的加入可提高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水平,當然需要引導其熟悉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特點和規律,研究非計算機專業的需求,避免將計算機專業的思路、做法和要求簡單地搬到非計算機專業。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更需要與相關專業的教師結合,以便了解各專業的需求,更好地為專業服務,有些結合專業的計算機應用課程,宜安排相關專業的教師承擔。
制定教學改革的方向,明確課程教學質量標準應通過對課程能力點與知識點的選擇與課程范型及設計等制定教學改革的方向,以便教師更好地發揮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課程能力點與知識點選擇的原則:(1)為專業培養目標服務;(2)便于課程內容的組合;(3)便于靈活更新和修改課程內容;(4)便于實現個性化教學。教學評價是判斷教學活動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過程,考核是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與專業需求,制定明確的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習質量的評估標準。
開好計算機基礎教育第一門課程第一門課程對所有高職學生在通用素質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更加重視。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與后續課程的需要,確定第一門課學習后應達到的基本標準。不同專業學生的第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可以不完全一樣,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將計算機技術作為專業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為適應各專業對計算機知識、能力的不同要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使其善于應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結合專業制定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內容,實施以應用為目的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結合學生所學專業解決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技能問題,可以適應各專業學生對計算機知識與能力的不同要求,充分體現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所應具有的注重應用、寬度優先、符合社會需要和靈活機動的特點,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適應性、應用實踐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