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外外語課程變革之經驗與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加入WTO對我國國民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語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素質。掌握一門乃至幾門外語,才能使我們更廣泛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據報道,我國進入WTO最需要的人才之一就是外語人才,尤其是既懂專業,又精通外語的專業人才。作為素質教育基石的基礎外語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對高素質的外語人才的培養。進入90年代以來,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外語課程改革從理論上、實踐上為外語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其成效有目共睹。但總體上說,我國外語教學質量仍落后于形勢發展:教師外語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較低,教學評價標準單一,教學技術和手段落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外語課程改革之經驗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和吸收。本文將全面探討國外外語課程改革的最新發展動向,以求對我國新一輪的外語課程改革有所借鑒。
一、積極的語言教育政策
在國外,無論是中央集權還是地方分權國家都十分重視語言教育政策,并把統一連貫的外語教育政策看作是外語課程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語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諸多方面,如經費的投入、語言地位、語種的選擇和在課程中的比例等等。
1987年頒布的《國家語言政策》(NationalPolicyonLanguages簡稱NPL))是澳大利亞迄今為止最有影響的語言教育政策。該政策的目的是促進澳大利亞向多元化社會發展,積極支持各種有創建性的語言教學。同時,它還幫助建立了澳大利亞國家語言機構這一聯結澳大利亞大學和教育學院語言教育的組織。在國家語言政策的影響下,各州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并用于指導廣泛的教學實踐。澳大利亞另外一個重要的語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亞學校策略亞洲語言研究》(TheNationalAsianLanguagesandStudiesinAustralianSchoolsStrategies簡稱NALSAS),它為各州實行亞洲主要語言--中文、日語、印尼語和韓國語教學的州立教育機構提供各種資助,使得澳洲學生的外語學習擴展到除歐洲語言的多種亞洲語言。這些積極的語言政策極其有效地提升了澳大利亞各級政府和國民對語言的意識和興趣,并積極參與其中。
199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一個全新的語言政策,教育部根據學校實際對其進行修訂出臺了一個稱之為"3+"的外語政策,除要求猶太人掌握三種語言,希伯來語、英語和阿拉伯語外,還必須學習其他語言(如傳統的依地語或拉地諾語;共同語如俄語、阿姆哈拉語或西班牙語;或世界語言如日語、中文、德語等)。西班牙通過的一項政府法案(LOGSE)規定了外語為核心課程和必修的每周時數,小學外語教學總時數達到9%-11%,既保證了外語教學的早日開展,又為其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國外語言教育政策非常重視提升外語的地位,許多國家的外語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語作為必修課程,而且大多數還把其列為核心課程,學習者年齡也不斷地前移,語種的選擇也極為多樣化。
二、完整的課程指導框架
除了重視制定外語教育政策之外,國外外語界還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課程指導框架,以利于促進和指導外語教育朝著計劃、統
一、明晰的體系方向發展。完整課程框架既有國際化的(如歐盟教育委員會),也有國家的。
為適應歐洲一體化進程而由歐洲語言政策委員會制定的《歐洲共同課程指南框架》(TheCommonEuropeanFrameworkofReference1996)出臺后得到了各國的積極響應,各國紛紛據其制定各自的國家標準,如意大利為此提出了更具挑戰性的期望,引發了教育部、工商界、家長和媒體對外語教育的極大關注。與此同時,歐委會還出臺一系列現代外語改革框架,如《現代外語:學習、教學、評價--歐洲共同課種指南框架》(Modern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ACommonEuropeanFrameworkofReference1996)等,提出外語教學共同目標,它不但有助于各國制定具體目標和評價標準等,同時對大綱設計、考試、教材、教師培訓等也產生了影響。為使該《框架》得以落實,歐委會還編制了《一般指南》和《使用手冊》,供教育政策制定者、課程開發人員、教材編寫者、考試委員、教師、教師培訓人員、學生(含成人教育)等參考。《多語和多元文化的歐洲》(1997-2000)是歐委會最新出臺的語言政策,并為此制定《歐洲語言檔案手冊》(EuropeanLanguagePortfolio),用于:(1)讓學生自我了解各階段學習情況;(2)記錄學生語言技能發展,供下一階段學習或到國外就業參考。
澳大利亞最有影響的外語課程框架當屬1988年頒發的《澳大利業語言水平計劃》(TheAustralianLanguageLevels(All)Project)。這個國家總課程框架試圖提供一種既能涵蓋語言共性,又包括教師發展和研究的課程綜合模式。此外,《完全指南》(AllGuidelines)對國家主要語言課程,尤其是亞洲語言(中文、日語和印尼語)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它不但指導中學高年級教學實踐,而且成為國家高中外語課程評價框架(NAFLASSL)的基礎,指導大綱的編寫和構建共同評價標準,同時它也為外語教師教育發展提供了可參照系數。
1993年美國全國性語言組織--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美國法語教師協會、美國德語教師協會和美國西班牙語葡萄牙教師協會獲得聯邦政府《教育目標2000》資助,歷時兩年多聯合編制了新外語學習標準。《標準》制定出外語學習的五個目標:交際(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溝通(Connections)、比較(Comparisons)和參與(社區Communities)。各州根據其制定了符合本地發展的標準和課程框架,為各學區各學校提供最佳的教學指導。
三、成功的教學策略
國家教育政策和課程指導框架為各國外語課程的改革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有力地促進了外語教學改革、外語課程實踐,其成功的教學策略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推動雙語教育發展
雖然傳統的外語學科教學仍占主流地位,但用外語作為教學媒介教其他學科,融學科與外語為一體的雙語教育在各國得到廣泛的實踐。
初創于加拿大的浸入式是雙語教育較為成功的一種模式,它還被推廣到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并發展了多種模式,如半浸入式、全浸入式、雙向浸入式等等。德國的一些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實行雙向浸入式即進行混合編班,講德語和操外語的學生各一半,柏林現有14所這類學校,教學用語除德語外,既有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波蘭語,還有俄語,現代希臘語和土耳其語等。在美國,類似的學校已經發展到254個。以移民為主的澳大利亞情況也極為相似。芬蘭目前也有4000多名學生用這一模式習得第二語言。
傳統的浸入式大部分是在低年級進行的,隨著對外語要求的不斷提高,現已不斷上移。奧地利、芬蘭、德國和荷蘭等國一些學校的高中階段的一些學科如:地理、歷史、音樂、體育及職業技術課程都用英語講授。荷蘭的一些大型職業學校如酒店管理學校,部分課程是用法語或西班牙語講授的。盧森堡的許多學科都是用德語或法語教授的。1996年芬蘭的一些調查表明,33%以上的職業學校,15%的初中(7-9)年級,25%的高中采用了雙語教育。
(二)強調交際能力的培養
學生交際能力既是教學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學策略。荷、法、英、美等國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各具特色。荷蘭外語課程設計以"單元"組成,每單元由一些由交流情景話題或主題構成,鼓勵學生在實際交往中進行廣泛的實踐。法國強調"情景教學法",為學生營造學生敢于開口、善于開口的機會和良好的語言氣氛,小學外語教學通過兒歌、童謠、短故事、游戲等,培養兒童對語言的敏感性。在英國,5、6年級外語雖是選修課,但其教學目標仍強調初步的交際能力的獲得,教學以聽、說為重點,教材、練習以對話為主,課堂活動靈活多樣,3/4的時間用于各種聽說活動。更讓人稱道的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接觸英語的機會,英、法、美等國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經濟優勢,紛紛與國外的學校建立聯系,利用假期,兩國學生互相"串串門",各自住在對方的家中,讓他們在地地道道的外語環境中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熏陶。由此,學生的交際能力獲得了全面提長,根據歐委會的最新報告,有70%的年輕人認為能用外語與外國人交流。
(三)重視學習策略和原有語言基礎
荷蘭的外語教學重視對學習者策略的指導,教師幫助語言學習者不斷地進行反思,幫助學習者了解自身的學習特點、學習風格,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丹麥國民中學的外語課程規定外語教學應包括語言習得知識和能力的獲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學生對各種交際策略,如一般語言學習、閱讀、聽力、詞匯學習等的敏感性。
在多元文化社會進行外語教學應重視第一語言的作用已成為國外外語界的共識,第一語言可以為學生學習學科內容提供背景知識,使其產生安全感,同時它還有助于提高學生最基本的閱讀能力和"高級"語言能力。盧森堡在此方面進行的一些卓有成效的實驗,如:DECOLAP(Dveloppementdescomptenceslangagiresdans1educationprscolaire),DECOPRIM(Dveloppementdescommunicationsoralesetcriteslecoleprimaire)等充分證明了第一語言的作用。摩洛哥的調查也發現,成功的英語學習得益于學生此前已經學習了至少2門其他語言--標準阿拉伯語和法語(同屬摩洛哥幼兒園-9年級語言)。
國外外語教學的重要策略還包括:1)用外語教外語。摩洛哥外語成功的重要經驗就是用外語教授外語,其10-12年級學生經過3年的外語學習,口語和書面語均已達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上水平。2)模塊教學。意大利最近在第二語言選修課推行模塊教學,改變過去以年齡或學年分班的做法,根據學生的語言能力編班。3)項目學習(Project-OrientedLearning)。丹麥使用項目學習外語的年級,尤其是高年級(8-10年級)增加,這不但強調用電腦技術獲得真實的語言材料,而且更強調的是語言與內容學習的融合:深入到英語國家(不僅僅是英美)去學習其文化,如在澳大利亞學習土著文化,在加拿大學習環保等等。
四、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
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是國外外語課程改革的重要經驗之一。它使外語學習者更充分自由地接觸到所學的語言,極大地激發了外語學習者的動機,使外語學習更具交際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教學軟件開發。荷蘭的"英語I與II"教學軟件重點突出了學習英語常見難題等。美國開發更有創意的交互式模擬教學軟件,如藍獅公司的"車票"教學軟件,在保留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ALL)重視語法點操練特點的同時,強調把學生置于真實語言世界,通過親身感受體會,在文化熏陶中掌握語法。
(二)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盧森堡教育部開發一種全能口語文字處理器--TEO(TextEditorOral),鼓勵學生用外語編故事,開發口頭表達技巧,TEO現主要用于小學,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的學校。此外,盧森堡開展"歐洲語言教學創新品牌",通過計算機技術把新技術融會到語言學習中去,培養學齡前和小學學生的口筆頭交際能力。
(三)教育網絡的建構與運用。國外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接觸外語,許多學校建立專供外語學習的網站,學生利用各種機會,如上網、訂閱電子雜志、收發電子郵件、聊天等形式,進行更廣泛真實的交流。西班牙卡塔盧尼亞有250多所學校的100,000多名學生(占這一地區的12%)參加了由歐盟發起的,旨在促進跨文化意識和語言學習的COMENIUS計劃。該計劃支持各校開展語言教學各種活動,培訓教師,幫助建立校園網等。
五、嚴格的教師教育
國外外語教學極其重視教師教育,不斷對教師教育模式和教學內容及方式方法進行改革創新,使其與外語課程改革同步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外語課程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