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信息教育改革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引言
“核高基”是對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的簡稱。“核高基”項目是2006年國務院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并列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每年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40億元資金來支持,持續15年,是層次最高、持續時間最長的科技創新項目。其中,基礎軟件是操作系統、數據庫、辦公軟件和中間件的統稱。每年國家在基礎軟件部分扶持資金規模可達10億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首次執此“巨資”組織開展基礎軟件重大專項[1],反映了國家對基礎軟件國產化的整體戰略布局。大力發展自主基礎軟件已是未來國家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高校集教育、科研于一體。高校信息教育承載著軟件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雙重使命,在基礎軟件國產化進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核高基”項目的實施將對中國高等教育相關專業產生深遠影響。其中,高等院校如何改革信息教育理念,重新探討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充分發揮自己的科研優勢,有效培養創新型軟件人才,已經成為高校信息教育面臨的新課題。
一、“核高基”項目視閾下高校信息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科學大師錢學森曾質疑“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而信息教育工作者可能要質疑,信息時代的比爾•蓋茲、史蒂夫•喬布斯等頂級人物為何出現在美國而不是中國。要解開這個謎團,還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我國高校信息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國外軟件在教學平臺中占主導地位作為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高等院校在日常教學、科研、工作中接觸到的都是國外已經成熟的操作系統,早期的是SCOUnix,目前在中國高校占主導地位的是SUN公司的Solaris,例如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為主體的中國教育科研網其主流操作系統皆是SUN公司的Solaris。隨著Linux操作系統的流行,一些教師將這一新的開放系統引入操作系統教學中,用的比較多的有RedHat、FreeB-SD、OpenLinux等。這些軟件最受歡迎之處在于其免費,再者就是其市場占有率高,通用性好。開放的平臺和成熟的體系及相關學習資料的普及,使這類軟件在眾多Linux版本中脫穎而出。同樣,高校數據庫教學的平臺也被眾多國外成熟產品所壟斷,從大型的Oracle數據庫到中型的微軟SQLServer數據庫,再到小型的Access數據庫。學生們耳熟能詳的首先是這些大牌產品。一些與師生日常學習工作關系密切的辦公系統和教務系統往往也都是以這些大牌數據庫為平臺開發的。而我們國產數據庫產品,如中國人民大學金倉數據庫、武漢達夢數據庫等,盡管從2001年開始已在政府領域里的多個試點取得了成功,但并未涉足到高校這塊重要領域。目前,幾乎所有高校都為大一新生開設了“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但從教材內容到實驗環境幾乎全是微軟的Office系列產品,以至于對廣大學生來說微軟Office產品成了辦公軟件的代名詞,我們的辦公軟件產品如WPS、永中Office在大學校園中反而成了新鮮名詞。雖然國產中間件在金融、電信等行業市場已占據一定份額,但在高校中間件教學主要還是以BEA的WebLogic和IBM的WebSphere產品為主流。這與其先入為主及最初對高校教師展開的培訓滲透是密切相關的,而我們的教師又把這些產品滲透給學生,使之成為其產品的忠實擁躉。
(二)課程結構不合理,實踐環節薄弱。在計算機專業中操作系統這門課程被認為是教師“最難教”、學生“最難學”的課程之一。由于各種條件所限,此課基礎理論與實踐所占比重嚴重不平衡,基本上課堂授課約占總課時的4/5,而技能培養和訓練內容則相對較少。隨著計算機專業研究生招生考試的改革,操作系統被列為專業統考課程之一,使這門課程的教學更趨于理論化、應試化,至于實踐性教學往往以編寫幾個進程管理程序草草了之。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要真正地運用操作系統知識設計實際系統只能是望而卻步。課程設置的缺陷、實踐教學環節的薄弱等問題同樣存在于數據庫的教學上。目前,學生在數據庫課堂上很少涉足數據庫內核技術,課程的最終考核方式,往往以一個數據庫應用的設計或實驗為考核點。即便是研究生課程也是如此。課程設置上沒有為學生提供深入探討數據庫原理的時間和空間,相應的配套實驗也很欠缺。
(三)產、學、研、用相脫離。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迅猛,但我們的教學內容與經濟發展需求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滯后性”。以現今流行的掌上電腦操作系統為例,有多少教師將其引入教學課堂?從教學內容到培養學生的目標沒有考慮到面向市場、面向行業,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不被企業看好。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也包括為企業把學生培養成“熟手”的這樣一個環節。但現實是,很多高校的信息教育還停留在“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教材為中心”的階段。二、“核高基”項目視閾下高校信息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中國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市場已經被微軟的視窗系統所壟斷。在網頁設計、專業圖形制作、開發語言和工具平臺以及大型數據庫系統等基礎軟件方面,中國至今沒有具有影響力的軟件產品出現。由于歷史原因,過去我國教育培訓體系是向微軟傾斜的,例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全部依賴微軟的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在2005年開考的13模塊中,有10個是考微軟等外國公司的軟件[2]。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曾過分地依賴國外軟件,因而錯失了對國產軟件的推廣與提升。曾經發生的“黑屏”事件說明,在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領域,如果中國沒有自主產品,單純依靠國外產品,我們隨時面臨被控制的尷尬。由此可見,基礎軟件在中國信息產業中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國產基礎軟件作為我國信息產業的核心與基礎,是鞏固、壯大、提升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和支撐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關鍵。作為高校的信息技術教育,擔負著為社會輸送軟件人才的重任,無論從課程體系設置還是教學模式上都應為基礎軟件的國產化服務。據中國IT從業者2009~2010年狀況調研報告數據,2008年全國軟件專業專科在校生為13.12萬人,本科生為35.99萬人,總數為49.1萬人,軟件專業及軟件相關專業在校生總數為315萬人[3]。如此龐大的軟件人才隊伍加上國內龐大而高速發展的軟件市場,為國產基礎軟件的研發和推廣提供了潛在的支撐力量。隨著“核高基”項目的實施,高校只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對信息教育適時進行改革,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潛在的力量才會成為現實。
三、“核高基”項目視閾下改革高校信息教育的對策
高校的教學工作應圍繞當前我國國家發展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而展開。未來幾年將是國產基礎軟件蓬勃發展的時期,為此,高校的信息教育應緊緊圍繞這一主題作出戰略準備,為未來保護中國的信息安全作出貢獻。第一,在教學中倡導師生關注和使用國產基礎軟件。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承載著未來中國軟件行業發展的重任,因此他們應該關注我國國產基礎軟件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這就需要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使其意識到自己的學習與國家的發展和建設息息相關,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同時,在教學中逐步引入國產基礎軟件,讓大學生認知并認可它。在高校日常科研、辦公等領域也應盡可能地引入國產基礎軟件,以便在教育領域首先打破國外基礎軟件的壟斷局面。第二,在課程設置上要緊跟行業趨勢,將滿足當前社會需求作為高等信息教育的主要目標。教學內容要不斷更新,緊跟主流技術的發展。為縮短現有國內教材出版與技術發展之間的時間差距,在課程中要增加外文教材使用量或使教材內容多樣化。規格化、固定化的課程設置不適用于信息技術教學。同時加強與IT企業之間的溝通、合作,從行業中外聘相關專家擔任教學指導。第三,創造一種寓學于實踐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要真正培養學生在軟件開發方面的綜合能力,在講授理論原理的同時,需要加強實踐環節。首屆“謀智”杯創意之旅Firefox火狐校園版瀏覽器全國高校挑戰賽,由于其利用了火狐瀏覽器強大的擴展性能以及良好的二次開發條件,為在校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軟件設計方面的體驗。類似的LINUX、遨游等都提供了相應接口,在實際教學中都可以用來鍛煉在校大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這應成為信息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外,要結合目前高校開展的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和研究生科研創新專項等活動,鼓勵信息專業的學生在校參與科研,并建立一批學生可以自己嘗試的實驗室和社區。第四,建立良好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實現軟件開發–軟件市場–軟件人才的良性循環。對于計算機專業學生要構建階梯式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大一掌握基礎開發軟件工具的使用,大二熟悉當前軟件企業需求,大三參與軟件企業開發,大四成為企業骨干。為此,要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應用帶動技術、以科研帶動教學的高校信息教育模式,通過產、學、研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軟件開發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