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植物種子學教學革新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是世界園藝大國,目前蔬菜、果樹和花卉的種植面積及產量均居世界第一。園藝產業已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中重要的支柱產業和出口的優勢產業。據統計,2008年全國園藝產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的45%[1]。而園藝植物種子是園藝產業的基本生產資料。目前,包括園藝種業在內的我國種業發展正面臨一個全新的環境:種子產業正與國際市場接軌,種業競爭激烈;種子科學及產業的迅猛發展加劇了人才的競爭。為了更好地適應種子產業化和市場化的發展,培養相關人才,各校園藝專業都先后開設了與園藝植物種子學有關的課程,但目前尚未見對該課程開展教學探討的報道。筆者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分析了“園藝植物種子學”的特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教學改革思路,以期為同行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園藝植物種子學”課程教學特點
園藝植物種子學是研究園藝植物種子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基本理論和農業生產應用技術的一門應用科學。該課程是園藝專業的專業選修課,是園藝專業主干課程“園藝植物育種學”及“園藝植物栽培學”的后續課程,在這兩門課程之間起了一個橋梁作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園藝植物種子的基本生物學特性特點,認識種子質量的重要性,掌握種子質量檢驗的一般原理和規程要求,熟悉種子生產、貯藏、加工、處理和檢驗管理等環節的基本原理和技術,能擬定種子生產、貯藏、加工和管理中合理的措施和手段,并提出生產、加工中控制和提高園藝植物種子質量的途徑。該課程的開設對于完善學生園藝知識結構體系,使之更進一步地掌握和擴寬園藝植物栽培和育種知識,實踐專業必修課的一些知識內容具有重要作用。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此門課程每年的選課人數在100人左右。作為專業選修課,在教學上除了要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外,還應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前沿性、實用性[2],要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增強創新能力及綜合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因此,如何針對學生的需求及培養要求來選擇教學內容與素材,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本專業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二、“園藝植物種子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多,課時不足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使用的教材是鞏振輝教授主編的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園藝植物種子學》。該教材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涉及面廣。從種子的形態結構、生理生化特性到種子的生產、貯藏、加工、檢驗、管理,從理論到實踐,涉及了蔬菜、果樹、花卉種苗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而此門課程只有24個理論學時。要在教學大綱規定的學時內完成如此廣泛的教學內容,而且還要講授種子方面的新技術、新成果,對學生和教師來講,都是一個巨大挑戰。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授課課時的限制,如果不分重點,面面俱到,勢必造成教學重點、難點不突出,教學效果不理想等現象。因此,如何確定該課程的核心教學內容,合理分配授課時長,并體現課程的知識性、系統性、實用性、完整性和前瞻性,成為我們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單一在現行的“園藝植物種子學”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手段已顯示出其獨特的優越性。在課時不變的情況下,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加更多的知識點,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使得教師忽視了其他教學方法的使用。而單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使得教師一心想盡可能傳播給學生更多的信息,完成教學內容,卻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由于學生無法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常常連筆記都記不下來,更不要說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了,從而大大挫傷了學生學習熱情。
(三)實驗教學的內容和模式陳舊園藝植物種子學是一門實驗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驗課以課程實驗教學的方式開展,約16學時。由于課程實驗學時數較少,在課程實驗教學中,為了節省時間和減少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問題,現行的實驗教學內容以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偏多,教學方法上大多采用“照方抓藥”的模式,因而導致實驗內容呆板單調,缺乏新意,實驗教學與社會服務、科研、生產第一線脫節,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制約了學生分析問題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園藝植物種子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方案
(一)精煉、優化、更新教學內容對“園藝植物種子學”此門課程理論教學內容的改革,我們以拓寬專業視野、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立足點,把握了“新、專、精”的原則,注重綜合性和實用性。講授內容以教材作為參考,但是又不拘泥于教材(表1)。我們結合中國種業的生產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精簡和補充,重點突出了國內主要發展的優勢園藝作物種子的特性、生產及加工技術的教學。結合生產實際重點講述與實踐操作聯系緊密的、對實踐技能具有指導作用的理論知識,從而引導學生就生產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創新。補充了當今與種業聯系緊密的新技術、新知識、新成果及行業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等內容,并將園藝作物種子標準化的基本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更好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另外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并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前后融會貫通的專業學習能力。通過上述教學內容精簡與優化,使得有限的授課時間內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園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教學重點更加突出。
(二)優化課堂講授,提高教學效果在“園藝植物種子學”課程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是一個主要的教學手段。很多在本地或教學期間無法觀察到的園藝植物種子的制種技術能通過多媒體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種子檢驗、加工等教學內容還可以通過視頻來演示,既形象又生動,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直觀認識和理解。但是教師要注重應用演示法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法教學、引導自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比如,在講授種子的形態構造、人工去雄等教學內容時,可以通過實物進行演示,原本抽象的東西就變得形象直觀,便于學生記憶。在講授種子活力時,我們列舉了發生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花生種子活力的案件以及《東周列國志》中越王勾踐向吳王夫差借糧和還糧的故事,引導啟發學生對種子活力的理解。在講授園藝植物種子生產時,可同時采用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式教學,讓學生查閱資料,寫出園藝植物種子如瓜類種子制種及種子收獲、加工、貯藏、檢驗的實施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自主討論擬定的方案,然后教師進行評析,并以黃瓜種子生產為例進行講解。對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田間管理等內容,教師可先布置任務,由學生依據教師的要求,在相關的網站上進行預先學習、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和討論。為了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和主動性,我們采取了一種激勵的教學方法:在期終成績中劃出20%作為課堂參與的得分。為了準確地計量學生的參與度,我們制作了標準的小卡片,當學生回答問題和討論時發給他們,讓回答問題的學生寫上自己的名字和回答的內容后交給老師,以此作為參與分的給分依據。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來看,這一方法營造了很好的課堂氛圍。
(三)突出綜合能力培養,改革實驗教學內容體系實驗教學體系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相互銜接。必須不斷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方法等,使學生能夠接受先進的專業技術,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園藝植物種子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中,以追蹤學科發展前沿、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出發點,大膽改革傳統落后的實驗內容,刪除與其他課程(如“育種學”、“栽培學”)重復的實驗項目及方法落后、應用不多的實驗項目,引入方法手段先進、實用性較強的實驗內容。在對本門實驗課的實驗項目認真分析的基礎上,開出驗證性、綜合(設計)性等不同層次的實驗項目,構建了“園藝植物種子學”實驗教學內容體系(表2)。改革后實驗內容的安排既保障了實驗課與理論課的有機銜接,又避免了教學內容上的重復,提高了實驗課的效率。在實驗教學環節上,還采取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教學準備,主動設計、進行實驗的方法[3]。一般是以小組為單位,在實驗開始前3~4周將實驗的初步設計方案(包括處理或者操作的依據,試劑及用品的準備,處理的設置,操作步驟,預期的實驗結果及可能出現的問題)交給授課教師,由授課教師評閱后返還給學生,學生經過修改后再交給授課教師。在實驗開始前1個禮拜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將詳細的實驗方案敲定,由實驗室管理人員依據每小組的實驗方案準備相關的用具。實驗開始的時候,由各個小組依據實驗方案配置所需的試劑并進行課程實驗。針對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授課老師及時給予講解及糾錯。通過上述的教學環節實施和應用,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結語
通過上述教學改革探索“,園藝植物種子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有了較大提高。主要表現在: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較高,無曠課、遲到現象;課堂氣氛活躍,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勇于提問和發言;“園藝植物種子學”課程學生成績明顯提高,綜合評定在80分以上的學生占了一半以上;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興趣大大提高,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大大增強,常有學生主動對自己設計的實驗內容再進行重復操作,其認知能力、思考和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得到提高。總之,在“園藝植物種子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中,需要我們從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驗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不懈的探索和創新,以適應21世紀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